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菲菲  王美仙 《中国园林》2022,38(9):111-116
滨河绿地拥有水、陆域相结合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从游人需求角度出发,探究游人偏好何种植物景观,对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以郑州市东风渠、七里河、熊耳河3条河流滨河绿地为例,在调研分析滨河绿地植物多样性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收集游人拍照点位置及偏好植物景观照片,并借助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游人拍照点空间分布特点及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人在动态游览时对滨河绿地整体植物多样性感知程度较低,更关注视野范围内较小面积样地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近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为拍摄点密集区域;游人拍摄照片时关注植物个体特色、植物景观空间及个人在植物景观空间中的感受;游人偏好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具有植物种类及观赏特性丰富、可进入草地面积大、地形起伏、有花卉装饰、空间视线开敞、与水体相结合、色彩和谐、适中的硬质铺装面积及绿视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娟 《云南建筑》2013,(3):142-144
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元素,滨水景观的营造逐渐成为城市魅力展现的特色窗口。通过对昆明翠湖滨水景观的分析,提出将水文化与滨水景观相结合的方法,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孟春霞  何捷 《风景园林》2020,27(8):103-108
在徒步过程中,景观感知的体验是影响徒步者线路选择结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步道选线时,了解徒步者的景观感知偏好可以进一步促进步道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但在徒步者的景观感知偏好研究中,主流的专家法存在同质化的隐患,也忽略了实际使用者的意见。选取中国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NTS)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浙江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研究对象,收集包括线路景点坐标和徒步论坛中徒步者共享的轨迹沿途照片在内的步道的自发地理信息(VGI)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提取分析步道中照片分布的景点热度,从中选取24个热度最高线路景点,分析宁海步道中具体的景观偏好。进而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提取自由节点和归纳树状节点,获得徒步者印象深刻的景观元素。最后对照相应的轨迹沿途照片寻找感知刺激点(PEN),明晰引发徒步者景观偏好的具体景观资源,以支撑对步道的景观资源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4.
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是衡量城市景观元素感知属 性的2个独立变量。这2个概念往往易被混淆,且鲜有研究探 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甄选出既受人关注又受人喜爱的景观元 素。通过将城市景观照片作为测试媒介,结合眼动分析法与审 美偏好测试,量化分析了城市景观元素的视觉关注度与审美 偏好。结果显示:1)相比自然景观元素(山体、树林、水体、 草地),人工景观元素(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桥梁、道路)更 易受到关注;2)不同自然景观元素对审美偏好的贡献差异显 著,水体审美偏好显著,而山体偏好表现负向;3)在易受到 关注的各类景观元素中,传统建筑、桥梁等偏好显著,现代建 筑偏好表现负向。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 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杭州凤凰山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登高游赏的绝佳选择,随着时代变迁这一观景胜地逐渐淡出游人视线。整理历史文献对凤凰山的记载,对自唐至清末游人在凤凰山欣赏西湖、钱塘江山水景色的游赏活动演变进行研究,将其历史景观演进划分为唐代初成、宋代兴盛以及明清稳定三个主要时期,得出杭州凤凰山“名因景成,景借名传”的重要原因为文化熏陶。其次,对凤凰山观景点视域进行分析, 总结凤凰山眺望景观的古今特征,从建设活动、观景点位置、植物环境、文化活动四个角度阐述凤凰山眺望景观演变情况,认为杭州凤凰山观景优异的重要原因为地理位置与人工建设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正波  车震宇  游智明 《园林》2023,(10):116-125
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游客行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轨迹、照片等大数据信息。以“两步路”平台的轨迹与兴趣照片为数据来源,以昆明市环滇池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核密度分析、时空路径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景观偏好。结果表明:(1)环滇池及周边地区游客呈现出“一年两峰一谷”的特征,游客轨迹密度由“环状”逐年向环东北区域聚集,照片兴趣点也由“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但多聚集在环东北区域,环西南区域较弱,时空分布不均;(2)游客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各有偏好,照片元素也呈现出一定的组合倾向性,但人文景观塑造不足;(3)研究区域形成了“热、中、冷”的时空分布区域,这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环境感知的景观偏好倾向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研究发现,环滇池及周边地区整体旅游发展不平衡,建议突出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加强特色资源的空间互补,构建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研究旨在对大数据背后隐性旅游信息的探索,以游客的视角促进环滇池地区旅游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景观区是反映城市独特风貌的区域之一,以什么主题来打造城市滨水区,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是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本文从分析滨水区建设发展趋势入手,以广州城市滨水景观区的规划建设为例,对城市滨水景观区规划进行分析,对通过不同的规划主题概念,形成不同的滨水区帚观特色,创造独特的滨水景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郑东新区CBD中心的滨水景观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新城区的发展,提出滨水区域景观的优化对新城区总体景观的特色定位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在景观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亲水元素、文化底蕴要素、开放与统一的滨水空间要素这三大部分;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应当坚持系统与区域相统筹原则、自然生态环保原则、交通通达便利原则、多功能与多目标相统筹原则等;应当从城市滨水景观区域的功能规划、自然与人文环境因素作用分、空间设计等角度来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滨水地区的开发或改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城镇建设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尤其是滨水和小镇两种元素共存的区域,如何凸显特色、彰显魅力,已成为规划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滨湖小镇的开发建设问题分析,结合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新市镇城市设计案例,提出新时期滨湖小镇规划应在充分研究资源特色、文化底蕴、城镇建设和空间景观的基础上,贯彻“保护生态本底、凸显特色景观、营造多元活力”的设计理念,以“保护生态”为基础,以“凸显景观”和“营造活力”为目标,走向“生态、景观、活力多元共生”,并通过“活力为源”、“文化为根”、“水绿为魂”、“体验为先”和“品质为本”五大策略,实现城与湖的对话、文与景的共生.  相似文献   

12.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5)
文本基于对城市滨水景观构成要素、功能划分的研究,以兰州城关区段滨水景观为例,结合现状调查,分析兰州城关区滨水景观建设的优缺点,对城市滨水景观作出合理展望,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打造城市特色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北京植物园8个专类植物景观区域,使用行为观察法观测记录游人行为,用行为地图法及列联表分析游人的行为偏好,研究游人行为与专类植物景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专类植物景观区域中,拍照、穿行、散步和观景等与优美的专类植物景观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行为活动最多。游人偏好于可达性强、有集中展示效果的专类花展景观,以及观赏期长的专类植物景观。专类植物的观赏期是决定游人数量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游人偏好的植物群落具有下层草花繁花似锦-上层乔木稀疏透光,或下层草坪宽阔无垠-中层花木色彩缤纷-上层乔木四季常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熊燕  李保峰 《华中建筑》2004,22(3):112-113,116
城市夜景观建设在全国上下广泛开展起来,沿江城市在塑造特色景观的同时该如何利用滨水优势,进行科学的照明设计、细致的考虑对人的关怀,创造出合理、美观、舒适的硬景观?着重强调沿江夜景观评价体系及时出台的重要性,从武汉市沿江夜景观的调查入手,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试图从照明技术和环境心理感知两方面对沿江城市夜景观的评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江萍  聂爽 《华中建筑》2012,30(6):93-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被当作人们生活闲余的最佳选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作为一个城市的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在满足视觉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与生态。该文结合低碳生态的理念,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化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现方法途径,具体为:滨水景观的延续性、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滨水景观的亲水性、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以及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并且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科技手段,从中寻求低碳生态和滨水景观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8.
罗涛  张瑾青  徐敏  刘江 《风景园林》2019,26(3):93-98
城镇化进程对区域景观演化及居民价值判断的影响不容忽视。定量描述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居民的景观偏好差异及其空间分布是合理制定景观规划战略的基础。以福建省8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对抽样人群进行景观偏好问卷测试。结果显示:1)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的居民对所测试的多类景观的偏好差异显著;2)区域城镇化水平与该处居民对自然景观的偏好显著正相关;3)以各区域抽样人群自然景观偏好度与人口城镇化率的线性关系为基础,可实现区域内居民自然景观偏好的空间表达。所绘制的自然景观偏好分布图,能直观地反映不同城镇化阶段居民对自然景观的偏好差异及其空间分布情况。该方法体系可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科学评估中国传统景观的特定人群偏好提供方法支持,对于区域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文化元素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阐述了文化元素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性,结合上海市南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设计项目,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文化元素的运用,希望能为当今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松花江畔滨水景观设计案例的分析研究,介绍了松花江畔滨水景观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滨水景观更新设计的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原因,探讨了现有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际有效的解决对策。指出在对这些城市的滨水景观进行更新设计时,切记不要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而且需要综合全面地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其还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