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平台上分布式智能网IN(IntelligentNet-work)的基本体系结构及IN/CORBA网关在此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及作用进行了介绍,之后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IN/CORBA协作网关中协议映射的有关规范,最后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智能网(IN)系统为参考,提出了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多协议互操作网络平台的结构方案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实现中的软硬件结构,给出了解决关键技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网络(AN)是可编程网络,主动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具有计算能力。传统智能网(IN)在多年的应用中逐渐暴露了一些局限性。从主动网技术对传统智能网影响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基于主动网技术的全新的智能网结构体系。其具体实现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给出了一种基于Java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通信技术已成为发展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用户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及新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广泛应用,使电信网得到迅速发展。在向数字化。综合化发展的基础上,当前电信网又向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网路的智能化能快速、灵活方便地产生各种新的电信业务。正由于此,智能网(IN)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引起各国电信部门的关注,成为电信网发展目标之一。国际电信联盟为统一智能网业务的含义和智能网的结构体系、接口标准等内容,集中了各国智能网的研究成果;通过了智能网第一阶段INChl的Q·12O0建议系统。它将成…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下,电信部门向用户提供的普通电话业务已不能满足用户方便而灵活获取信息的要求;另一方面,电信经营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即迅速占领市场,也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改善,使之智能化.同时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智能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这种状况下,美国电信部门首先在1984年提出智能网(Intelligent Network—IN)的概念.它的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电信网上设置一叠加网,以处理多样日新月异的业务,新业务的提供、修改等功能全部集中于IN,程控交换机仅提供交换这一功能,而与业务提供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廖建新  王玉龙 《信息网络》2003,(6):15-18,21
文章介绍了智能网的现状,提出了固定智能网的一种组网方案,对当前基于固定智能网的主要智能业务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论述了智能网与Internet技术的综合以及固定智能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智能网(IN Intelligent Network)是在传统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设置的一种附加网络,它可以在传统通信网络上快速、有效地生成智能业务的体系结构。智能网不仅现在能向用户提供诸多的业务,而且也着眼于未来能方便、快速、经济地向用户提供新的业务,现已逐渐成为通信网络提供新业务的首选解决方案。探讨了基于智能网架构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BCSM Basic Call State Model)的构成和原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智能网与位置服务系统的结合,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下一代网络中智能网技术的应用以及智能网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智能网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智能网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深得各大运营商的重视,发展了大量智能网用户,但现网智能网系统容灾能力较弱,存在多种安全风险。该文对当前业界主流的智能网容灾方案及其引用场景、所能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现网实际情况,提出了智能网容灾系统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今,智能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原因在于其能为用户方便地提供丰富的增值业务。快速增加和不断拓展新的业务,是智能网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网体系的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业务生成环境的实现方法及其具体实现结构。  相似文献   

11.
智能网业务的提供与软件重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伟  陈俊亮 《软件学报》1997,8(12):944-949
智能同业务是由智能网系统中一串SIB构成的SLP软件实体来实现的.为了易于智能网业务快速、经济地提供.在CIN-01智能网系统中,本文提出了一套软件重用的方法.在该系统中.为各个SLP提出了可重用的软件设计,SLP由可重用的软件—SIB,CCB和可重用的模式—SLR·SIBSSD和CCBAPPEND构成.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智能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方昉  糜正琨 《计算机工程》2003,29(17):49-52
在分析传统智能网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和电信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智能网的网络结构,讨论了网络分阶段演进的互通策略,给出了适于在新一代智能网上部署的个人综合业务(IPS)的设计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GSM网络的特点,研究了支持智能数据业务的移动网络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方案建议,从而可以在移动网上实现数据业务与智能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Intelligent Networks (IN) are used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to provide services that require a decision-making network element. The Service Control Point (SCP) can be overloaded when the number of service requests exceeds the SCPs designed capacity. Traditional IN load control algorithms assume a single service network model or use a centralized controller to find a solutio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d investigate a market-based model, in the form of a computational economy, for solving the distributed IN load control problem for a multi-service network. We investigate two algorithms, one price-oriented and the other resource-oriented, for finding the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for this economy. We conclude that the price-oriented approach generally performs better and allows a greater level of distributed-decision making but suffers from an infeasible solution in real-time systems. Furthermore, we study a realization of this model as a multi-agent system (MAS) and investigate the communication overhead associated with running auctions for services.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宽带智能网及其业务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分布式业务控制和统一的业务定制,该文将CORBA技术引入智能网,并提出了分布式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智能网业务的CORBA实现。  相似文献   

17.
Intelligent Networks (INs) are well suited for implementing Universal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UPT) services. For efficient planning of IN accommodating UPT services,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UPT user personal mobility. In this paper, an IN architecture with a fixed local anchor (FLA) is proposed for supporting UPT servic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IN architecture is compared with an IN architecture based on IS-41 with consideration of UPT user personal mobility in terms of call delivery cost and location update co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IN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PT user mobility and incall deregistration. The proposed IN yield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an IN based on IS-41 as UPT user mobility decreas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explicit incall deregistration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智能网系统对容灾的需求,提出了一个智能网容灾系统的实现方案。在对集群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马氏过程描述了集群系统中的高可用性(HighAvailability),从理论上建立了基于生灭过程的集群高可用模型。通过可用度的分析结果得出,集群高可用系统采用了可修复性技术后,只要有一个HA结点能正常工作,该系统是“可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