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工业固定床渣油加氢失活催化剂(失活剂)为研究对象,依次采用正庚烷、甲苯对其进行索氏抽提,通过对失活催化剂上金属含量、形态及分布进行分析表征,发现金属沉积量沿着物流方向呈现降低趋势。通过Raman光谱、XPS分析表征发现,渣油加氢失活剂表面沥青质类物质含量很低。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活性相主要有3种:MoS2相、NiMoS相或CoMoS相。沉积的焦炭和金属使得催化剂暴露在外表面的活性相数量非常少。  相似文献   

2.
沥青、重油和渣油的改质加工方案之一就是催化加氢处理工艺。这项技术最有吸引力的方面在于它具有超过1 0 0 %的液体产物 ;它不太吸引人的方面是与催化剂和氢气消耗成本高有关。采用沸腾床加氢处理 ( H- Oil和 L C- Fin-ing工艺 )通过每天加入新剂和除去废剂来维持催化剂的活性。这些反应器的较为苛刻的操作条件 ,在获得渣油馏分较高的转化率的同时 ,也往往会加速催化剂的失活。虽然催化剂失活可能由中毒、结垢、老化或烧结等引起 ,但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上生成焦炭和金属沉积。文章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为了测定渣油的哪种组分引起…  相似文献   

3.
从焦炭沉积、金属沉积及其协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引起渣油加氢催化剂构型失活的原因,讨论了沉积过程、沉积形态及沉积物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了论述。指出渣油加氢催化剂的发展方向是在提高其容炭和容金属能力的同时,改善催化剂的扩散性能,开发具有更高孔体积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对某炼油厂蜡油加氢装置中反应器上床层出现明显失活现象的催化剂进行了失活原因分析和再生性能考察。分别对甲苯抽提后的失活催化剂及再生处理后的催化剂,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N2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失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降低,再生催化剂的孔体积明显恢复,而比表面积未恢复;失活催化剂上积炭较少,在再生过程中易分解,因而不会导致催化剂孔结构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催化剂表面沉积含P,Fe,Si元素的无机物,堵塞催化剂孔道或沉积在催化剂孔道是其失活的主要原因。相比于新鲜催化剂,失活催化剂基本无催化活性,而再生催化剂虽表现出一定的初活性,但活性急剧下降,因而催化剂的失活为永久性失活。  相似文献   

5.
对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特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沸腾床反应器中催化剂藏量是一个动态值,可以根据原料性质和要求的转化深度,通过调整催化剂在线加排量对该值进行调整;分析了沸腾床加氢过程中沉淀物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反应器、催化剂及下游装置的影响;论述了催化剂磨损产生的细粉对反应稳定性和工艺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沸腾床失活催化剂外层对传质和反应性能的影响,指出焦炭及金属在催化剂外层的积累削弱了催化剂外层的渗透性,致使液体的扩散能力及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都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失活程度不同的待生催化剂的分析,指出失活程度不同催化剂沉积的金属数量有明显区别,物理性质变化显著,但二者的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初期失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孤岛常压渣油和伊朗常压渣油为原料,在固定床试验装置上研究了两种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初期失活,测定了不同运转时间催化剂上的积炭量。得到了催化剂加氢脱金属反应活性系数与运转时间的关联式。发现运转过程的前200h为初期失活阶段,此后进入稳定失活阶段。  相似文献   

7.
以减压渣油为原料,在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上进行了试验,考察了催化剂活性变化的规律,根据催化剂失活的3个阶段,建立了催化剂失活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运行初期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失活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运行中期催化剂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金属沉积量;建立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反映沸腾床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减压渣油为原料,在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上进行了试验,考察了催化剂活性变化的规律,根据催化剂失活的3个阶段,建立了催化剂失活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运行初期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失活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运行中期催化剂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金属沉积量;建立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反映沸腾床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对碳沉积和SiO_2沉积两种不同因素失活的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再生后催化剂进行物化性质表征,研究两种不同失活因素下催化剂的性质变化。通过TG-DSC、Raman、N_2吸附-脱附、TPR和SEM-EDS等表征发现:积炭失活的催化剂上沉积的S、C均较易分解,再生后的催化剂孔结构性质可恢复至新鲜催化剂的90%;而SiO_2沉积失活的催化剂上会出现难分解的大晶粒MoS_2和石墨化炭,再生后的催化剂孔结构性质也大大下降。TPR表征结果表明,SiO_2沉积失活的催化剂再生后其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还原温度提高较多,难于被硫化完全。活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积炭失活的催化剂再生后活性能够基本恢复,而SiO_2沉积失活的催化剂再生后其活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组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二次电子成像(SE)、背散射电子成像(BSE)和能量色散谱(EDS)的点分析、线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面扫描(mapping)等技术,表征了渣油加氢失活催化剂上金属沉积的分布情况,了解催化剂的失活状态。结果表明:沿催化剂横截面,Ni的分布较为均匀, V易于在催化剂的孔口处沉积,Fe主要沉积在催化剂的孔口处;沿物流方向,Ni、V在催化剂上的沉积量呈减少趋势,大部分的金属沉积在孔径较大的脱金属催化剂床层。对渣油加氢失活催化剂的剖析是寻找缓解催化剂失活策略的重要途径,对催化剂性质的优化、催化剂的装填以及反应器的操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上,模拟催化裂解(DCC)工艺条件,考察质量空速、催化剂老化时间及催化剂上Ni含量对待生催化剂上积炭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剂油质量比不变的条件下,随质量空速的增大,待生催化剂上的焦炭量呈减少趋势,最终趋于定值(极限焦炭量),极限焦炭量为该反应温度下可汽提焦与附加焦量之和;附加焦与原料的残炭相关,在反应温度为565 ℃的条件下,有86.7%的原料残炭转化为焦炭;随着催化剂老化时间的增加,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附加焦与可汽提焦量之和减小,可汽提焦的量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呈二次函数关系;在相同的质量空速下,随着催化剂上Ni含量的增加,待生催化剂上生焦量增加,且质量空速较低时,Ni含量的影响加大;在反应温度为565 ℃、剂油质量比为8、质量空速为4 h-1的条件下,可汽提焦占待生剂上焦炭总量的42.64%,比前期工作者得出的值提高约30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以环烷酸钼为催化剂,考察反应时间对委内瑞拉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产物和催化剂抑制生焦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四组分分析法、SEM、XPS等手段对体系胶体稳定性、焦炭形貌、催化剂表面Mo元素的形态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原料转化率和轻油、焦炭产率升高,催化剂抑制生焦能力先提高后降低,其表面加氢活性较强的Mo4+位较难生成焦炭;体系胶体稳定性、催化剂表面Mo元素相对含量和焦炭产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反应时间对重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体系胶体稳定性和焦炭覆盖催化剂活性金属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非碱氮化合物吲哚催化裂化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定床微反活性实验装置,以甲苯、十六烷、四氢萘为溶剂,研究了非碱性含氮化合物吲哚的催化裂化转化规律。反应温度、催化剂与原料油的质量比、空速、原料氮含量都影响待生催化剂的氮含量和氮在产物中的分布。吲哚在催化裂化实验条件下较易发生裂化开环反应,生成苯胺类和氨。催化剂的酸性、烃类溶剂的供氢能力对吲哚裂化有显著影响,酸性中心的作用有利于吲哚转化为氨;溶剂供氢能力越强,氨氮产率越高。提出了吲哚催化裂化的可能转化途径:吲哚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吸附于催化剂表面,或在催化剂上脱氢缩合生焦;吲哚烷基化;吲哚需先加氢生成二氢吲哚,二氢吲哚快速裂化转化为苯胺和氨。  相似文献   

14.
以正庚烷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法对渣油加氢工业失活催化剂进行预处理,以脱除表面吸附的烃类组分;采用碳硫元素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 能谱分析仪(SEM EDS)分别测定了失活催化剂的碳、硫含量及碳含量沿颗粒的径向分布,并采用热重 质谱联用分析仪(TG MS)和BET低温物理吸附仪研究了失活催化剂的热解行为及其孔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着反应器物流方向,失活剂的积炭量呈上升趋势,硫含量呈下降趋势;脱金属失活剂的积炭沿颗粒径向分布比较均匀,而脱硫、脱残炭失活剂颗粒的碳含量呈现边缘部位较内部含量偏高;沿物流方向,积炭氧化温度逐渐升高;积炭影响催化剂的孔结构特性,对脱金属剂的孔结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脱硫剂、脱残炭剂的孔结构影响比较大;脱硫、脱残炭失活剂高温脱炭后,比表面积和孔容可恢复率高,尤其是脱残炭剂。  相似文献   

15.
提出并证实了高的强酸性位可接近性导致FCC废催化剂失活的机制。基于所提出的失活机制,采用浸渍法对FCC废催化剂进行镁改性再生。对所制备的再生FCC废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重油催化裂化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FCC废催化剂相比,再生FCC废催化剂表面酸强度被一定程度地削弱,而表面总酸量和结构性质参数未出现显著改变。重油催化裂化结果表明,得益于适宜的表面酸性,再生FCC废催化剂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与未改性的FCC废催化剂相比,再生FCC废催化剂的汽油产率显著增加了3.04个百分点,同时干气、液化气、焦炭和重油产率则分别下降了0.36、0.81、1.28和0.87个百分点,这使得所制备的再生FCC废催化剂可以代替部分新鲜FCC催化剂使用。最后,探讨了再生FCC废催化剂表面酸性改变机理。  相似文献   

16.
Catalyst life in residual oil hydrotreating is dependent on the deposition of coke and metals in the catalyst pores. Although silicon naturally occurs in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in crude oils, recent analysis in this laboratory of used catalyst from a commercial unit showed silicon deposits of one to six percent inside catalyst particles. Laboratory reactor tests simulating commercial operations showed that silicon deposition reduced both catalyst hydrodesulfurization and hydro-demetallization activity.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silicon deposition influenced deposition profiles of metals, sulfur, and carbon.  相似文献   

17.
在非缓冲体系中用有机配位反应法对FCC废催化剂进行复活。研究发现,复活后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重构,与废催化剂相比其结晶度提高,孔隙更加发达,比表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Ni、V的脱除率为30%左右。复活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在标准微反和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了评价,微反活性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并且拥有良好的产品分布。中试产品的反应性能评价在提升管反应器上进行32h,复活后催化剂的转化率明显提高,对汽油和液化气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拥有较好的抗积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焦化蜡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生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催化裂化工业平衡催化剂RGD-1,在提升管催化裂化中试装置和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上研究了大庆焦化蜡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的生焦特性。采用吡啶红外法表征了积炭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质,并对所生成焦炭的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与直馏蜡油相同积炭率的条件下,焦化蜡油积炭催化剂的活性损失更大。焦化蜡油催化裂化反应生成的焦炭由吸附焦Cad、脱氢缩合焦Cdh和氢转移焦Cht构成。Cad由碱性氮化物在L酸中心化学吸附所形成,是导致催化剂活性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催化裂化加工焦化蜡油过程中,必须牺牲部分催化剂的L酸中心以供Cad沉积。常规反应条件下的焦炭组成中,在催化裂化加工焦化蜡油过程中,必须牺牲部分催化剂的L酸中心以供Cad沉积。常规反应条件下的焦炭组成中,Cad的质量分数约占20%;Cdh是焦炭的主要来源,质量分数占总生焦量的60%左右;氢转移焦Cht的生成量受二次反应进行的程度影响很大,适当提高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能够抑制氢转移反应的进行,减少Cht的生成量,有利于降低焦炭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催化裂化装置采用CSC快分技术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0.80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采用CSC快分技术(带有密相环流预汽提器的粗旋快分技术)进行改造,得到了如下效果:①解决了装置存在的安全问题;②提高了装置的处理量;③产品分布得到改善:焦炭产率降低了0.8个百分点,轻质油收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④待生催化剂汽提效果行到改善,其氢碳质量比下降到6.4%;⑤由于焦炭产率降低和待生催化剂氢碳比的下降,再生器烧焦负荷下降,催化剂再生效果改善,在处理量增加的情况下,再生催化剂碳含量仍保持在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