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阳能吸附器中强化热传导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朱冬生 《太阳能学报》1998,19(2):186-190
针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循环过程中,吸附剂热传导性能低的特点,研究采用高分子复合强化吸附剂提高其传热性能。发现少量导热高分子材料在吸附剂颗粒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导热网,可使吸附剂的有效导热系数提高2—4倍,且吸附性能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颖的太阳能制冷管及其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一种新颖结构的太阳能吸附制冷管,其吸附床由一种具有高强度,高吸附性能和导热性能,并对太阳能具有高吸收率的复合吸附剂块组成,与已有的太阳能制冷系统相比,每根冷管生成一个制冷系统,结构简单,密封性好,同时吸附床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提高了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实验表明,在未采用专门的集热装置,吸附床向阳面温度仅为75℃左右的情况下,冷管的性能,系数可达8%左右。  相似文献   

3.
平板式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冰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明  王如竹 《新能源》1999,21(10):6-10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冰机设计和制作完成后,对不同集热面积在处一定辐射能量下的多种工况进行了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集热面积为0.75m^2的制冷系统,在接收14-16MJ的能量的条件下,系统能产生冰块4-5kg;而用两块集热器并联成总吸热面积为1.5m^2的系统,在接收28-30MJ能量的条件下,系统能产生冰块7-10kg。  相似文献   

4.
简介了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设计吸附制冷系统主要面临的问题,吸附制冷系统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吸附工质对的选择,强化吸附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明 《新能源》1998,20(2):6-12
本文阐述子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方利国  陈砺 《新能源》2000,22(11):16-19,23
利用重量法测量了几种可用于固体吸附式太阳能空调系统中工质对的性能,分析了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建立了吸附量回归公式,比较了不同工质对之间的优劣,指出了适合于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吸附工质对要求。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冰机热动力学性能分析模型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王如竹  施锋 《太阳能学报》2001,22(3):274-279
分析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装置中吸会床的传热传质计算过程,给出了求解模型的具体方法,运用数值传热学的方法,计算了在一定日照国徽能量条件下,系统装置的吸附床内的温度场分布,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对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装置进行了性能动态模拟,为系统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乙醇为吸附质,选取13X分子筛、凹凸楱土和氯化锶等为主要吸附材料.通过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有着优良吸附能的复合吸附剂。测定了乙醇在主要吸附材料和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用TG-DTA法对主要吸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自制吸附剂DTA脱附乙醇峰端温度进仃了分析.对吸附剂原料复合比例和扩孔剂种类等制备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复合吸附剂比单一吸附材料对乙醇确着更大的吸附能力;DTA分析的脱乙醇峰端温度明显低于单一吸附材料;加入扩孔剂E1或E2,可增加自制复合吸附剂孔容和孔径,改善其吸附性能;自制复合吸附剂对乙醇的吸附量显著高于活性炭。其中,M4-0003和M1-0001复合吸附剂对乙醇的平衡吸附量约为活性炭的2.5~4倍;M1-0001—乙醇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是活性炭—乙醇的2~6倍。对吸附剂复合的机理初步探讨表明:增加复合吸附剂弱吸附中心数,可降低其脱附温度。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制冷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不同形式的太阳能吸收式和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分析了当今以吸收式和吸附式为主流的太阳能制冷系统的优缺点,提出太阳能制冷系统真正达到可行性及实用性所需改善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系统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锋  伊继东 《新能源》1998,20(11):5-11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可为吸附式制冷系统装置供热的太阳能集热装置的类型和特性,探讨了集热装置的设计以及与固体吸附式系统的结合方式。并围绕着影响系统效率的各种因素,研究了系统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法。在分析系统整体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整体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平板型吸附床强化传热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太阳能平板型吸附床内温度分布的计算,分析了吸附床中嵌入金属助片和吸附剂(活性炭)中掺入铜粉等提高其导热系数的强化传热 方法的效果,认为当肋片的间距在6cm左右或增大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到0.4-0.6W/(m.℃)时,吸附床内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近乎直线,温度梯度较小,同时,胁片的热容对吸附床的整体温度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管强化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强化吸附式制冷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设计了利用高效传热元件热管作为内翅片的吸附床。在能量守恒关系和吸附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吸附床的数学模型,并对此模型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求解。求解结果表明利用热管元件可以显著的改善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过程,缩短了吸附式制冷的循环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该数学模型为吸附床的设计参数的选择和优化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氯化锶-氨吸附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化学吸附式制冷实验单元,对氯化锶-氨工质对的制冷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不同热源温度下的制冷量,吸附速率、解吸速率等数据,并与活性炭-甲醇工质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集热真空管热损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忠  张敏  刘震炎  马晓东 《太阳能学报》2007,28(10):1063-1068
根据热平衡原理,利用电加热作为输入热源,比照沸石吸附剂的脱附温度,设计并建立了太阳能集热真空管的热损失测试实验台。对4种相同规格、不同真空度的太阳能真空管在不同吸附床温度区间,尤其在吸附剂高温脱附温度区的热损失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真空度在10~(-5)~10~(-3)Pa的真空管,每单位温差的热损失差别极小,且随温度变化不大;而真空度在10~(-3)~10~(-1)Pa的真空管,每单位温差的热损失增加幅度很大,大于670%;真空度在2×10~(-1)Pa以下的真空管热损失最大,单位温差的热损失和管内温度呈近似线性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空纤维膜加湿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加湿过程中气液夹带的问题.通过搭建太阳能驱动的中空纤维膜加热加湿系统试验台并在冬季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出太阳能辐射量、空气体积流量和热水体积流量对系统加热加湿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太阳能辐射量和空气体积流量对系统的加湿能力和热性能系数均有积极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为显著.为了获得最好的...  相似文献   

16.
高温储能系统的传热强化和参数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石墨片以强化高温潜热储能系统传热的新结构,并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该储能系统在释能过程中的瞬态二维传热问题.最后,对影响该潜热储能系统性能的几何和热力参数进行了参数化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高温潜热储能系统中增加石墨片能有效地强化传热,并利用计算结果可为高温潜热储能系统进行性能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紧凑传热管束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淡化装置以及太阳能或余热吸收式制冷机中的蒸发换热器,采用管排外降膜式蒸发方式,它具有很多优点,但管间距离较大,以致尺寸较大,供液方式较复杂。将传热管束紧凑排列置于饱和状态液体中,将其变为满液式蒸发换热器,利用传热管束间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核沸腾换热,在间隙尺寸适宜时,其换热性能可能优于降膜式蒸发换热器。对紧凑传热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实验研究,确认了满液式蒸发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在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甚至超过降膜式蒸发换热器。  相似文献   

18.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节流特性实验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自行开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全工况下热力膨胀阀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热力学理论分析了全工况下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过热度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变化规律以及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分析表明,当热泵热水器在低温工况下工作时,热力膨胀阀就会表现出与在高温环境下不同的工作特性,如何利用这个特点优化蒸发器的过热度设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振华  易杰 《太阳能学报》2002,23(6):795-798
采用满液式蒸发换热器,利用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降膜式蒸发换热器。对紧凑型滚压表面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实验研究,确认了满液式蒸发换热器使用紧凑型滚压强化管束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在小管间距时有显著的沸腾换热复合强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