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发展比方平述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动 最新进展,提出了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3.
锂离子电池     
《新材料产业》2004,(5):54-57
依据使用方向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大致可分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电源的小型锂离子电池和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2类。前者的技术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产业规模比较庞大,产能集中在东亚,有越来越向中国大陆聚集的趋势。后者尚处在商业化启动阶段,软包装液态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问世标志着中国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尹大川  王猛 《功能材料》1999,30(6):591-594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特性,发展十分迅速。锂离子电池的优异性能与电池的材料选择,材料的制备工艺等密切相关,可以说,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以及电解质和隔膜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基于这种的重要性,本文对目送2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6.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的充电电池,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以高的性能被用于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和其它便携式电器.不久的将来,它将会为电动汽车或大型储存电能的电池提供能量.本文阐述了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以及与之发展相关的问题的成因,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将锂离子电池材料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可减小充放电过程中Li+迁移距离及电极材料的相对膨胀率,是一种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手段。但是,纳米化也会带来导电率低、表面副反应活性高、团聚倾向大等明显缺点。在负极活性材料中引入导电复合相,可以有效提升材料体系的导电性、储锂容量、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是解决现有技术难题的有效突破口之一。对近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着重关注几种热点负极材料及其新型微结构的设计、实现与性能优化研究。以可控制备工艺为主线,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军  周燕  靳世东  郑育英 《材料导报》2011,25(9):51-53,67
球形化可以提高锂离子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体积比容量并改善其加工性能和极片的质量。简要介绍了球形材料的特点,综述了球形LiCoO2、LiNixM1-xO2、LiMn2O4、LiFePO4等的制备及其性能,展望了球形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日本日矿金属公司开始生产车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磺原工厂安装年产规模为300t的生产设备,计划2009年6月投产。该公司预计,锂离子电池作为混合电动车、插电式(plug-in)电动车、电动车等的车用电源,需求将不断增长。该公司在试验厂进行了正极材料的开发,已向多个用户提供了样品。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xNiO2合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虹  翟玉春 《功能材料》1998,29(5):555-557
介绍了由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镍(Ⅱ)通过高温法合成氧化镍锂的方法,并讨论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Li/Ni摩尔比对产物结构有国大的影响,并合成出具有高结晶层状结构的LixNiO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标准情况.在对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国内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以促进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振  李保国  罗权权  赵文莉 《包装工程》2020,41(15):232-238
目的为保证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需对车用锂离子电池进行温度控制。方法从电池的最高温度、使用寿命以及最大温差等方面,对空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微通道/微热管冷却以及加热方式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结果相对于常规的空冷、液冷、相变材料与热管等冷却方式以及新型的热电制冷等方式,基于微通道、微通道冷板及微通道热管式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具有更为卓越的换热性能,已成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BTMS存在整体结构复杂、换热细节研究不深、实用性不强以及针对微通道的相关强化研究不足等问题。结论在微通道液冷式BTMS的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强化换热与强化结构体力学强度等研究,可以显著增强BTMS及整体系统的换热性能与结构强度,以及对锂离子电池产生更好的温控效果,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用全氟醚作为增塑剂对PEO改性,并与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复合,制备了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采用SEM、交流阻抗、稳态电流法及恒电流恒电压充放电等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m(PFPE)∶m(PEO)=0.6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导率30℃时为2.6×10-3 S·cm-1,同条件下电解质溶液电导为8.2×10-3 S·cm-1,二者处于同一个数量级;随PFPE的量增加,锂离子的迁移数增大;与液态电解质电池相比,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制成的电池具有更好的循环容量保持特性,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电池5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在88.1%,液态电解质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在64.5%左右;固态聚合电解质有很优异的耐高温安全性,在130℃和150℃下经1~2h热箱试验,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制作的锂离子电池没出现明显体积变化,而相同条件下的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已发生爆裂或起火。  相似文献   

14.
将原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单一电源系统改造成复合电源系统,根据整车性能要求及所用循环工况对车载电源的能量和功率需求解耦,完成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参数匹配;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复合电源功率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复合电源能减少动力电池循环充电次数,有效避免大电流对动力电池的冲击,充分发挥超级电容的高比功率特性,与改造前相比,燃油经济性提高3.4%,纯电动行驶里程增加1.3%.  相似文献   

15.
纯电动汽车的噪声源和内部结构与内燃机汽车有着明显差异,由于电机总成噪声较低,使得纯电动汽车的车内路噪变得更加突出。对某款纯电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车内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在中低频范围内,结构路噪是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结合纯电动汽车车身及其板件的动态结构特性分析,识别出车内结构路噪的主要振动源和影响途径。研究结果可对纯电动汽车车内结构噪声的优化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电动汽车换电站施工周期长、换电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集约型换电设施的设计思路及方案。通过对集装箱合理改造,并集成电池缓存、自动取放、充电控制、安全防护等系统,从而构成一种具备电池取放自动化、均衡充电及自动保护功能的集约型换电设施。详述了该集约型换电设施各系统的功能及设计方案,实践证明该换电设施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换电站建设成本,并可提高换电效率及服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微波加热技术由于独特的加热机理及加热快速均匀、节能高效、易于控制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微波加热在层状、尖晶石型及橄榄石型正极材料合成中的应用,认为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合成正极材料,在合成效率、电极材料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上,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都有一定的改善,并对微波加热技术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这对于推动正极材料的商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电动汽车是21世纪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研究的一项高新技术。本文介绍了锂电池电动汽车的研究进展和目前遇到的困难,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混合动力汽车噪声和振动的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研究了由于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噪声与振动源及其特性的变化,提出了混合动力汽车噪声与振动源的控制措施,总结了混合动力汽车噪声与振动控制的难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