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本土的职业建筑师,我们在创作建筑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创作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当代中国建筑。是停留在传统表象中去寻求中国建筑文化的"复兴",还是从本质上去寻找建筑的时代特征,开创中国建筑文化的新进程?答案当然是后者。我们应该努力去探寻当代建筑的科学规律,构建现代建筑设计控制体系和理论方法,从而提高创作优秀作品的能力,让中国现代建筑文化走向世界。西班牙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说过:建筑师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瑞士建筑师的创作虽然不尽相同、却都在不同的层面表达了建筑的时代特征。这一时代特征正是他们将瑞士本土文化和现代建筑思想批判性结合的结果。这对于国内建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近代以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进入中国,中国早期建筑师便开始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百余年前至今,中国建筑师在运用国际式语汇来表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仍充满困惑和探寻。文章试图以东方文化圈为视角,通过梳理当代东方文化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实践,并分类分析其深层内涵,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本土转译进行理论总结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建筑师应具备的本土意识入手,结合"灵石通宇温泉假日酒店"的设计案例,阐述了当代本土设计的策略,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本土化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保护和弘扬自身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建筑领域受到外来思潮冲击,西方形式已不可避免成为建筑创作的绝对主流。文章针对本土传统文化被忽视甚至出现缺失严重的现状,在阐明传统、当下、文化概念的基础上,用实例进行类比分析,以阐明对待传统与当下的理性态度;最后对如何基于"当下"开展建筑创作作出了思考。文章旨在呼唤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与再现,并成为当下建筑师创作中的思考内容。  相似文献   

6.
徐希  徐洁 《时代建筑》2013,(5):152-157
文章简要介绍了当代爱尔兰建筑的发展与背景,以及爱尔兰建筑师面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剧烈变化,以深深根植于现代主义建筑传统和爱尔兰本土文化的、实用、理性的设计策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德国法兰克福“M8 in China:中国当代建筑师”展的背景、举办缘由以及意义,并对展览中8位杰出的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24个实践项目进行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中国建筑师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创作出属于自己、属于本土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8.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地域性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体现在建筑能够具有本土精神。建筑师在创作时客观真实地积极与自然呼应,传承文化,体现地域风貌。并采用与之相适宜的建筑技术。  相似文献   

10.
张鹏举  杜娟 《新建筑》2013,(3):59-65
基于长期在北方地区从事建筑创作的体认,以内蒙古地区为例,从一个建筑师的视角解读北方建筑创作的背景,认为:北方的气候、经济、文化及建筑传统等对建筑师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气候是一种创作体裁;经济是一种创作挑战;文化表现为创作提供素材;建筑传统转化为一种情感观照。结合个人实践,说明在不同层面创作时,建筑师可采取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日本建筑在国际上屡次绽放光芒,这和日本建筑师不断接受外来文化,不忘本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章通过"窗""混凝土""几何图形"这三个惯常元素在日本建筑中运用,来表明日本建筑师对于接受外来文化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沈巧蕊  王琳  冯钰 《城市建筑》2023,(6):150-152
在当代西方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有助于建筑学者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气息的本土建筑。文章以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为切入点,用类型学观点分析本土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的实践案例,分别从场所空间、建筑造型及材料肌理三部分,系统全面地探讨解析其各部分的西南本地原型提取及现代转译。总结发现,刘家琨多数实践作品中的建筑类型学原型借鉴于市井民居。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读分析当代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探讨了隈研吾作品的本土性特点,并结合具体设计案例,从环境的本土性、文化的本土性以及空间的本土性等方面,论述了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手法,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新加坡建筑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3个阶段对新加坡当代建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1960-1975年,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新共和国的理想不谋而合,多元文化,多元种族使新加坡成为多种要素,记忆、传统并置的场所。1975~1985年,外国建筑师通入新加坡建筑市场。提高了本地设计事务所的生产效率和设计水准,同时本土建筑师也在探索一条能反映地域牲2的创作都大幅度提升,新加坡建筑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热带现代建筑正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建筑现代化历程表现为西方中心化倾向与本土边缘化矛盾并存,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生动呈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消化与融合。上海的建筑创作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国际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众多,多元文化的聚集和交融凝聚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表现出境外建筑师在上海的设计实践既有实验性也具创新性。建筑的文化迁移作为文化生产下的实践逻辑,具有建筑文化批评的作用,阐明了发生于实践之中观念上的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因此以上海境外建筑设计为视角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以相关建筑师研究为基础,以建筑文化研究方法为路径,以考察多元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在跨文化实践中的影响作用为目标,从文化迁移和建筑的视角,展开1949年以来境外建筑设计对上海建筑文化的移植与转化研究。1)基于境外建筑师群体构成,梳理和调查文献史料形成定性、定量数据,研究境外建筑师群体思想观念变迁的路径与特征,完善建筑师群体的长时效和完整性研究框架;2)基于境外建筑师群体流动性与时空分布,揭示时代语境、演变过程、建筑思想和观念的嬗变,阐释建筑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的理性思维过程;3)基于建筑师在跨文化创作中的文化适应范式,从文化适应模式的不同向度区分出适应性策略,探索实践策略的范式转换在都市建筑文化环境下的文化驱动效应。研究将进一步充实以建筑师为线索的建筑文化研究,推动当代中国建筑批评与建筑文化参与国际建筑史学的话语建构,为重新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国建筑拓展视野。  相似文献   

16.
洪峰 《建筑知识》2013,(3):74-77
绪论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而在建筑的方案创作过程中,建筑的地域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烈,促成了各国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同时也危及着当地的地域文化,涌现出大量相似乃至雷同的建筑形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筑师有责任去开拓本土的建筑文化,挖掘具有浓厚地域性的建筑特征和自主性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各自所在地区的建筑地域文化,系统地研究本地区的地域建筑及其相关的地域性要素,重新思考我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创作出具有新地域建筑文化格调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7.
杨畅 《山西建筑》2012,(30):39-40
通过分析丹下建三,安藤忠雄,矶崎新三位日本建筑师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及创作思想,探讨了日本建筑作品中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延续经验,对中国建筑的理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韩国建筑师在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韩国本土文化的发扬与传递,以现代建筑语言表达着韩国本土文化。本文主要对自2000年以来的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森林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背景,对日本建筑师的空间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很多日本建筑师所创作的很多空间都有着森林文化的缩影,不确定性、匀质、暧昧、连续等词经常用来形容当代日本空间,而以森林文化为积淀的“森林空间”其实包含了上述的种种特性,也很可能是这些空间的原型。森林文化依托“森林空间”所表现的平等与循环往复的思想也可以被理解为很多建筑师所追求的最终空间精神状态与境界,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当代日本建筑空间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0.
3·11地震之后,新生代建筑师逐渐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的态度与方法出现了勇于回归,直面现实的倾向.在对自身职业的在思考中,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中,在对历史参照系的解构中,新生代建筑师践行着“生长于此”的建筑创作. 日本建筑界的新锐力量 逆向回流的日本前卫建筑潮流 关于当代日本前卫建筑的认识,给人的直观印象可以用“轻、白、弱、透明、异质、抽象”等单词来形容.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始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同时也试图展现出日本式思考的建筑特征,呈现出异于西方的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