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立功”、“立德”、“立言”。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承载社会就业,这种“独善其身”的“做好”就是为社会“立功”。光而大之,则要“兼济天下”,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中国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适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中国品牌,塑造令沿线国家信服的中国形象,基于制度理论来分析东道国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框架。采用聚类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不同类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基于不同国家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维度的差异性影响,东道国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可以划分为“质量”“经济”“风险”“传统”和“综合”5种类型。中国建筑企业在这些国家建设时,须充分考虑东道国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类型,为中国建筑企业更好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地制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我国社会中,排斥差异的社会心理问题正在凸显,其具体表现如“仇官”“仇富”。这种心理问题从民众间产生,在民众间蔓延,具有较强的“从众性”和“扩张性”,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更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分析其成因,进行正面的有力的疏导。  相似文献   

4.
也谈大消防     
时下,“大消防”已成为消防界同仁们一致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从理论上讲,“大消防”这一概念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最近召开的全国消防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刘式浦同志在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大消防”这一概念。 “大消防就是要放眼社会,动员社会,服务社会,依法监督,提供抢险救援,通过各种手段,依靠各种社会力量,推动消防事业的发展。”这样看来,“大消防”必须具有消防工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提供多种社会服务的职能,依法监督的手段,法制体系保障,宣传先行以及多种队伍共同发展等特征。而要实现“大消防”,必须了解和掌握“大消防”的这些基本特征,遵循“大消防”的本质规律去从事消防工作的实践。 一是要准确衡量消防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合理评价其经济价值。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火灾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权力·决策·发展——21世纪迈向民主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历史上的定位始终是以反映“公众”意志、维护“公众”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然而, 在迈向21 世纪中国城市社会的重组变换中, 何为 “公众”?怎样了解和体现“公众”利益? 通过何种途径协调各社会集团的利益体现社会“公众”? 提出要加强公众参与,转变角色, 建立制度化的渠道, 改革规划行政体制, 以实现规划宗旨。  相似文献   

6.
黄耘 《中外建筑》2012,(12):46-49
本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集中在人居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社会上面。试图从文化的深层次构建适宜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研究的文化理论模型。研究以泸沽湖摩梭人居环境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理论构架的设想:“社会过程”即“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体系”是摩梭人居环境运行机制的核心部分。“社会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反应了地域人居的演变过程;“适应机制”是人居的自适应过程:“社会结构”是构成其人居社会形态的主干。“社会功能”是泸沽湖人居环境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发展的文化控制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万州区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库区消防工作实际,全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通过谱好“四部曲”,进一步明确部门消防监管责任,开创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强化公共消防安全,筑牢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扎实推动了库区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混合社区适宜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文波  王竹 《规划师》2005,21(6):70-73
社区具有“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特征,目前社区规划的同质化趋势背离了社会整合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异质社区同质化”和“同质社区异质化”策略,把一定规模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社区分成许多由“同质社团”构成的居住单元,并用“物质补购”原则增强不同阶层居民间的交往,实现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权国和决策发展:21世纪迈向民主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丽 《城市规划》1999,23(12):40-43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历史上的定位始终是以反映“公众”意志、维护“公众”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然而,在迈向21世纪中国城市社会的重组变换中,何为“公众”?怎样了解和体现“公众”利益?通过何种途径协调各社会集团的利益体现社会“公众”?提出要加强公众参与,转变角色,建立制度化的渠道,改革规划行政体制,以实现规划宗旨。  相似文献   

10.
向社会作出“诚信承诺”、在醒目位置发布“诚信公告”。重庆市高新区消防支队探索和创新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诚信管理机制,初现成效。促进了公众积极参与消防工作,提升了社会单位管理消防安全工作的能力。诚信管理建机制 高新区消防支队实施的社会消防工作诚信管理机制,建立在“五不”、“五保证”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新城市主义城市设计运作趋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勇 《规划师》2003,19(12):107-110
城市设计运作的目标是推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从“新城市主义”运动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基础、社会目标与应对策略以及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出:城市设计运作正在从“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公共管理型”的运作趋向。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总战略,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要实现“和谐”的目标,要积极地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创造和谐的场所,就是要建设“和谐城市”。“和谐城市”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振利公司的墙上,除了跟多数企业一样挂有“企业精神”外,还专门写有“企业使命”: “减少垃圾生成量,减少能源消耗量。” 这个在多年前就被黄振利定为“双减”的企业使命,与当前国家提出的“两型社会”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度吻合。可谓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14.
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城市产生的背景及内涵数字城市产生的背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 ,农业社会是资源经济 ,谁拥有资源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 )谁就主宰世界 ;在工业社会 ,谁拥有资本谁就主宰社会 ;到了 2 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谁拥有信息 ,谁就主宰社会。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 1月 31日在《数字地球———认识2 1世纪》的报告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 ,从这之后 ,与“数字地球”相关相似的概念就层出不穷 ,“数字中国”、“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等名词充斥报端和杂志 ,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许多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提出重新审视工业化社会“经济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二元论”等各种假设和理论,以及社会发展观念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信息和哲理     
一、问题的提出在当今的世界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这个概念越来越显得重要,以至于出现了“信息社会”的提法。西方的某些学者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的进步,从而将会出现一个“信息社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一九七三年写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的尝试》一书,提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将导致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转变。美国《趋势报告》季刊的发行人、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一九八二年出版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  相似文献   

17.
闫龙 《中国消防》2011,(14):46-46
在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和“五大”活动的热潮中,山西省晋城市北石店公安消防大队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在拓宽“开门评警”渠道中,创新社会消防工作管理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培养网络“消防粉丝”。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涪陵区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认真统筹,强力推进,在“四项责任”、“四个能力”、“四个基础”、“四个水平”上狠下功夫,全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确保了全区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娟  刘永 《中国消防》2010,(10):8-9
公安部部署开展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以来,江西省各级政府把“防火墙”工程当作“稳定工程”来主导,职能部门把“防火墙”工程作为“惠民工程”来推动,公安机关各警种把“防火墙”工程作为“保障工程”来落实,消防部门把“防火墙”工程作为“创新工程”来主抓,在全社会形成了政府强力主导,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单位全力配合的“防火墙”建设氛围,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着重从学校要创造“留守孩子”成长的优异条件,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孩子”的社会环境两方面对“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