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3,(13)
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住者有其居"的重大举措。而要实现保障性住房计划的落实,其建设资金是重点。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城镇中依然有大量中低收入的居民没有解决居住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瓶颈和难点。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现状,集中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我国保障性建设资金来源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目前我国一个热点,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问题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着集中建设,选址偏远等突出问题,这会导致城市空间分异,激发社会矛盾等,因此有必要慎重对待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本文从保障性住房选址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选址的现状,阐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选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城市老城区、新城区以及城市外延区的保障性住房选址时的五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本文界定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并结合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意图,借鉴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过程,对我国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政府应起的作用及代建制、工程总承包等建设模式在保障性住宅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重要瓶颈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有限,政府无力来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部资金,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问题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上的作用及关系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现状,并给出如何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具体对策,为更好地处理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秋佳 《江西建材》2014,(11):252-252
住房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控制我国房价的上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县区政府是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实施单位,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健全,中央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直接影响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就对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谈,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评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保障性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目标不明确、体系结构不完善、规划选址不合理与建设融资模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结论: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研究必须夯实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深化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关键问题研究,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速跑"时期,国家与各省政府签订了保障房建设的协议,各城市政府也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与落实方案。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保障房建设,本文介绍了新加坡保障性住房政策,讨论了新加坡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政策内容和特色,并以乌兰新镇的开发管理为例总结新加坡社区建设和管理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邱凤凤 《江西建材》2015,(6):255-256
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本文界定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并结合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意图,对我国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目标和实际覆盖水平,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将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定位于无法通过市场途径获得住房的居住弱势群体,并从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两方面探讨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比例问题,结论认为:新建城镇住房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应不低于25%,并应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建设比例。  相似文献   

10.
保障性住房的社会效率和公平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指出保障性住房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效率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指出保障性住房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社会效率以及社会公平,对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扈峥 《山西建筑》2012,38(25):251-252
面对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从有限的保障住房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角度出发,集中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制度的不足。借鉴了国外住房保障体系退出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制度,使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吴晓清 《中外建筑》2012,(6):140-144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把保障房的建设办好是头等大事。我国建筑行业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标准化缺失,模数化没有真正落实。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节能减排的大前提下,住宅产业必定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如果保障性住房和住宅工业化生产能完美结合,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在此,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住宅房型,既能满足保障性住房的功能需求,又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住宅房型的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模块化,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鉴于租赁型保障房建设目前存在的资金缺口以及其他国家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经验,采用LIHTC 机制运用税收抵免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可支付租用住房建设,对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LIHTC 机制主体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该机制在经济激励效果、政府负担、有力监管、开发商融资四方面所展现出的优势。提出了创建我国租赁型保障房税收抵免经济激励机制的构想,从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与地方政府积极性角度分析该机制在我国推行的可能性,同时阐述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税收抵免分担比例问题。并为构建我国租赁型保障房税收抵免经济激励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保障性住房的合理选址关系到被保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其决策因素的分析对保障房选址有着建设性意义。根据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总结概括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选址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影响其选址的决策因素;建立了一个加法模型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判断所建保障房小区选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房建设选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长春市积极响应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推出万套公共租赁房政策,为“夹心层”这部分社会群体提供了新的住房契机与住房选择,也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本文选取南湖中街公租房项目,对其规划设计、建筑立面、建筑户型、节能取暖设施设计、小区配套及商业服务、环境、景观绿化、交通方面等内容的阐述。试图探索出一条更适应我国国情发展方向的公共租赁房之路。以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高效合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十二五规划年间,我国制定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的我国,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本文就此进行思考,浅析如何在低碳城市下,进行生态宜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久健 《城乡建设》2011,(9):68-69,5
截至2011年6月,南通市区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开工套数完成序时进度的200%,保障性(限价)商品房开工套数完成序时进度的343.5%,均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的开工任务,安置房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完成序时进度的120.4%、158.3‰精心打造出保障房建设的“和谐安居”品牌。  相似文献   

18.
While critical work has focused on revealing underpinning motives of affordable housing strategy, there has been lesser attention given to how factors beyond affordability undergird affordable housing definition.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Israel enables the concept to exist without formal definition, thus, laying bare the agendas and causal narratives and providing an effective laboratory to explore affordable housing’s varied interpretation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60 interviews, analysis of legislation, policy documents and newspaper articles. We use the framework of problem defini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o explain how affordable housing can be manipulated by various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to promote interests or agendas that may have little to do with affordabilit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Israel’s affordable housing definition, or lack thereof, reflect both various demographic, fis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a perpetuation of an ideological shift from the social welfare state to a neoliberal regime.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mpares approaches to planning and delivery of affordable housing across England,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hile all three nations began with a common starting point—early British town planning legislation—underlying differences in urban regulation, property rights and housing provision soon emerged. However, signs of convergence have lately re-appeared, as all three countries have responded to affordable housing shortages by exploring new strategies to boost supply through the planning system. In the tradition of comparative housing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each country’s particular historical, socio-cultural, governance and urban planning frameworks. Our analysis shows how differences in planning systems and approaches to housing assistance can delimit opportunities to secure new affordable homes,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land values. Effective delivery of affordable housing through the planning system depends on consistent and enforceable policy articulation, government commitment, a mature affordable housing sector, and particular marke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