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海水源热泵区域供热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其节能与否的判定对于其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将该系统与传统的区域锅炉房供热系统在用能方面的对比分析.推导并计出了在一般的工程条件下,当海水源热泵区域供热系统比传统的区域锅炉房供热系统节能时,海水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应达到的下限值的表达式.具体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制热性能系数的下限值不仅随锅炉热效率的提高而升高,而且还随区域供热半径的增加而增大,因而较小规模的区域供热系统更有利于海水源热泵系统节能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海水源热泵应用于北方沿海地区,存在冷热负荷与温差不匹配、压缩机压缩比过大、系统的供热性能系数较低等问题.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提出了一种新型串、并联混合式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以天津某建筑的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和比较,为海水源热泵系统节能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某药厂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污水是一个优良的引人注目的低温余热源,在整个采暖期,水温波动不大,是水/水热泵或水/空气热泵的理想低温热源.采用污水热泵系统,可将工业污水作为提取和储存能量的基本源体,通过水源热泵来实现对建筑物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以哈尔滨某药厂的污水排放情况为例,采用计算机模拟,得到采暖季不同运行条件下,机组的主要特性(制热量Qc、输入功率N、制热性能系数COP)随各种条件变化的规律,显示出良好的节能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市某住宅小区中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水源热泵机组是利用中水作为热源的高效节能技术.通过石家庄市某住宅小区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中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情况,机组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地区应用中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不仅能满足用户的供暖需求,而且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热源、热网、热用户做为一个整体,使其技术和经济指标最佳。为此提出了有区域热水锅炉房及核供热站费用数学模型,在保证供热系统最优的前提下,建立了供热站投资临界值的判断标准,给出了供热站投资临界值及所对应有机燃料价格临界值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尽可能地提高燃气供热能力,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在热力站处二次网侧采用热泵进行供热调峰,同时利用热泵原理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为热源处低温余热回收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提高系统供热效率.为了评价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对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和常规燃气锅炉调峰供热系统在设计工况及运行工况下进行比较.在系统输入燃气量不变的前提下,新系统较低的回水温度有利于回收更多的烟气余热,在提高系统供热能力、降低供热能耗方面具有优势.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表明,该系统供热能耗降低6%,动态增量投资回收期为3.1 a,可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的空气源热泵难以在我国“三北”地区的特定气候条件下运行的问题,笔者曾提出一种可应用于低温环境下、由空气/水和水/水热泵机组组成的混合式热泵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了该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制热能效比REE和单、双级运行模式的切换条件;在“三北”各地区分别选取3个代表城市,利用B IN气象参数和温度频率法模拟计算出系统在这些地区应用的供热季节性能系数(FHSP),分析了混合式热泵系统在“三北”地区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用供热系数来衡量热泵装置节能效果的不足,并分析了供热系数(火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区域锅炉房供热系统与以壳供供热堆为主热源、燃煤锅炉房为调峰热源的核供热系统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经济对比分析,探讨了核供热堆的临界比投资,以及核供热系统的最佳供热系数和最佳计算温度。  相似文献   

10.
污垢对换热器性能不利的影响一直是阻碍污水源热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污水换热器污垢积聚对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污水源热泵直接、间接式系统特点,利用软件数值模拟了两种系统形式,研究了污垢对两种系统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供热工况下,换热面上污垢厚度从0~1 mm的积聚过程,直接、间接式两系统中污水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分别下降了58.7%、77.0%,其换热量分别下降了21%、17%;其蒸发、冷凝温度下降程度相差较小;两系统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分别下降了22.9%、17.5%;制热性能系数直接和间接式机组分别下降了13.3%、7.0%,间接式系统的制热性能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优化进行仿真研究,建立热泵空调系统稳态仿真模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及修正稳态仿真模型.小管径换热器由于管径减小,换热系数增大,基于经过修正的系统稳态仿真模型,提出换热器采用小管径的改进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小管径换热器到客车空调系统,额定制冷量(制热量)为23.2 kW(20.9 kW),制冷EER(制热COP)为3.14(2.75),性能有所提高但离设计要求有一定距离.分析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可知,系统的循环质量流量低于设计值,压缩机能力不足,高效涡旋压缩机不仅排量增大,而且压缩机的制冷COP达到3.45,两个因素导致系统能效提高.将小管径换热器与高效涡旋压缩机应用于同一热泵空调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额定制冷量(制热量)为26.4 kW(23.4 kW),整机制冷EER(制热COP)为3.64(3.16),基本达到额定制冷量(制热量)为26 kW(22 kW)、制冷EER(制热COP)为3.2(2.8)的改进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凝汽器循环水废热的热泵站用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热泵回收电站凝汽器冷却水废热的用能情况,采用能流图分析了不同驱动能源的热泵站回收循环水废热的一次能源利用系数.结果表明:电动热泵供能系统总效率虽然仅比汽轮机热泵站总效率低2%,与燃气轮机热泵站持平,但电动热泵站牺牲了45.79%的发电量,若发电效率或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降低,可能出现本电站发电不够用的情形.而汽...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庆山地村镇迫切的供暖需求,选取该地区典型村镇搭建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实验平台,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并从供回水温度、系统耗电量、供热量、性能系数COP等角度对运行过程中的阶段特性(启动、稳定运行及全阶段)进行阐述,发现系统在3个阶段特点差异很大:启动阶段初始温度对COP影响较为明显,除霜时系统性能下降25%;稳定阶段特性与初始温度无关,室外条件较好时,降低设定温度,COP提高明显;总体来看,启动阶段COP最高,全阶段次之,稳定阶段COP最低。  相似文献   

14.
热泵干燥法是木材干燥加工的主要手段之—,采用高温工质对降低能耗、缩短干燥周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灌装 HTR01 和 HCFC-22 的压缩式热泵除湿机在不同入口工况下的 损失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及对两个热泵系统的供热性能(COP, SPC)进行对比,得出 HTR01工质供热性能优于 HCFC-22 这一结论,并指出提高热泵干燥系统 效率的途径在于减少冷凝器、蒸发器和散热 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冷冻干燥过程的能耗,提高冷冻干燥装置的经济性,构建了以 NH3为工质的二级压缩和复叠式热泵冷冻干燥系统。通过对热泵系统的循环特性计算,研究了冷冻干燥操作条件变化对循环特性的影响,并对中间温度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复叠式热泵循环和二级压缩热泵循环均可用于冷冻干燥系统;在常规的冷冻干燥条件下,选用复叠热泵循环较优;在满足冷冻干燥操作条件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加热温度、提高冷阱温度来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系统中间温度的变化对系统的供热系数影响较小,由等压比法确定的中间温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全年能耗分析方法,然后以小型办公建筑为实例,进行具体的全年能耗分析,最后与空气源热泵的能耗相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库塘水源热泵系统的季节性能比均高于空气源热泵机组;室外循环水泵能耗对湖库塘开式水源热泵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应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采取措施降低循环水泵能耗。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现有热源塔式空气源热泵的效率和适应性,提出一种以盐水为传热工质的可调型盐水聚能塔式空气源热泵的新概念.设计并搭建基于该新型热泵的热水供应系统.对夏冬2季典型月份内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阐明系统的性能系数随环境温湿度、供/回水量和温度、补水温度以及耗电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系统的总性能系数、加热系统和热泵内循环的性能系数在夏季的平均值分别为1.44、1.75和3.55,而在冬季则为2.07、2.33和3.29.该系统已经成功运行1a以上,在冬季气温低于0℃时依然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18.
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一个3715 m2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系统运行特性的长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长期运行条件下,热泵机组平均COP分别为3.55(冬季)和2.80(夏季),冬季工况和夏季工况的系统COP分别呈递增和递减趋势,且变化规律可表述为指数形式。与冬季工况相比,夏季工况的系统COP波动较大,而且在初始阶段存在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