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簰洲湾堤防于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发生管涌,最终导致溃口。因堤基粉细砂层厚度大,垂直防渗措施不适于该堵口复堤工程。经渗透稳定性评价和综合分析,在簰洲湾堤防堵口复堤二程中采用堤外铺盖和堤内压基相结合的渗流控制方案,实践证明该渗控方案易于实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
黄建和  方健  李晓华 《人民长江》2000,31(1):11-12,24
1998年8月7日,九江市和茳干堤4~5号闸口间发生溃口,经2万多军民奋战5个昼夜堵口成功,创造了我国堤防溃口堵口史上的奇迹。九江溃口形成7m冲坑,溃口下段地层中含有淤泥质土,为了确保复堤后的堤防工程安全,必须对堤基进行处理。全面闸述了溃口复堤段地形、地质条件,堤防现状,溃口复堤方案,堤线布置,堤型选择,堤基处理,安全监测等设计原则,分析计算成果。并根据1999年汛期(最高不位22.43m,居经二  相似文献   

3.
防洪堤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基于可靠性理论,提出了防洪堤的概率设计方法。按照堤防设计规范,建立典型斜墙式防洪堤漫顶、渗透稳定、边坡滑动稳定的极限状态方程,采用Monte Carlo法计算相应的可靠性指标。进而通过变动堤防几何参数(堤顶高程、顶宽和坡比)和土工参数,探讨了堤高与漫顶可靠性、堤防几何参数的变化对堤基渗透稳定的可靠性、坡率对边坡失稳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堤高的增加,堤防漫顶的可靠性指标逐渐增大;堤防坡率、堤顶宽度、堤基粘土层厚度、前滩地宽度、堤后压盖厚度和宽度等变量的增大,将使堤基渗透稳定的可靠性指标增大;堤基粘土层和砂土层渗透系数的增加,将使堤基渗透稳定可靠性指标减小;堤防上、下游坡率的增加,堤坡稳定可靠性指标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阐述了溃口复堤段地形、地质条件、堤防现状,溃口复堤方案,堤线布置,堤型选择,堤基处理,安全监测等设计原则,分析计算成果。并根据1999年汛期(最高水位22.43m,居历史记录第二)监测资料,对溃口复堤防渗工程的防渗效果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分洪道堤防堤基土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需要采取渗流控制措施的情况,对其建立典型区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堤体及地层的渗流特性及渗流主要成因,考虑采用减压井工程措施以降低渗透坡降。选择分洪道洪水期最不利工况,计算得到不同减压井间距下渗流出口的渗透坡降,分析其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减压井直径0.8 m、间距12 m的布置方案可以满足堤防渗透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沂河大小陆湖险工段位于新沂河南堤沭阳县与灌南县交界处(桩号72 000~84 000),全长12.0km。1965年新沂河复堤加固时。将临近堤防的南偏泓河床内天然铺盖层挖穿,致使下卧层砂壤土和粉细砂出露,造成堤基严重渗流。每逢汛期行洪时。堤背水坡脚及青坎上出现渗水和小泉眼,并有粉细砂从中带出。1974,年  相似文献   

7.
堤防防渗加固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险情,要做好渗透破坏的除险加固工作,应了解渗透破坏的类型,并进行防渗加固方案比较,以找出经济合理的加固措施。重点讨论了采用黏土斜墙法、复合土工膜防渗法、贴坡排水法、压浸平台法、劈裂灌浆法进行堤身防渗,以及采用加盖重、加铺盖、帷幕灌浆、排渗井、减压沟、土工膜及垂直防渗墙进行堤基防渗的方法。指出堤防防渗方法的确定取决于堤身的土质和填筑质量、堤基土体的地质特性及堤防周围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应采用渗流计算进行复核。  相似文献   

8.
典型条件下堤身堤基渗流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现状概化出典型条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堤身堤基渗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作用水头、堤身渗透性、弱透水覆盖层厚度、分别隐伏于覆盖层下和出露于地表的强透水层的厚度、外滩宽度和河泓 切割程度等因素对堤身堤基渗流规律的影响,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长江重要堤防垂直防渗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堤防险情大部分可以归为洪水通过堤身或堤基的渗流在堤身背水面及堤后地表或坑塘、沟渠内出现的渗漏或渗透破坏。根据渗流场的规律,改善堤身堤基渗流状态的措施可以简单概括为“上堵下排”4个字。介绍了垂直防渗工程在堤防加固工程中应用的背景,简述了长江重要堤防垂直防渗工程的规模和实施情况,总结了防渗墙的结构要求,指出了各自的设计指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一些施工工法,讨论并指出了垂直防渗工程实施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以及对相关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解释二元堤基结构堤防管涌致灾机制并揭示其形成、演化过程和致溃规律,在考虑堤基强、弱透水层之间壤土过渡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完整地模拟了二元堤基管涌从单个泡泉发展至管涌群并最终造成堤基塌陷溃决的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上部黏土及壤土层在渗流的顶托作用下向上隆起并在堤基内部产生层间水平渗漏通道,导致发生潜层砂沸,最终向上发展为表面砂沸的渗透破坏;二元堤基结构管涌发展可分为裂缝发展、潜层破坏、上覆层破坏、管涌通道上溯、堤基破坏和堤基溃决6个发展阶段;表面砂沸由潜层砂沸发展而来,潜层砂沸是由于土层内竖向坡降所引起的渗流力大于上部土体浮容重时造成的土层结构破坏所致,临界竖向坡降处于0.9~1之间;壤土层的存在会加快堤后自由边界区域管涌群的发展速度,但可以延缓管涌通道的上溯,对堤基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