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很多困难,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来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复兴,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从旅游认知的重新调整、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产品市场的准确把握3个方面,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湖北省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提出重塑旅游形象与活化旅游资源是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重塑旅游形象是黄石改变过去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旅游资源的活化则是黄石解决资源匮乏的关键,并提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路径:激活棕地资源,改变传统旅游认知;采用大遗址开发模式,挖掘矿冶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找准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2.
国家矿山公园的宣传推广工作对于公园建设至关重要。从管理体制、宣传模式、效果及困境等方面,对我国的黄石、开滦、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以及德国的艾姆舍尔公园、美国的帝国金矿州立历史公园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矿山公园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矿山公园的宣传离不开政府的人力物力支持,也离不开健全的管理体制、专业的宣传队伍的支撑。目前我国的矿山公园尚处于初创阶段,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特色的旅游产品尚未完全开发,宣传效果参差不齐。因此,矿山公园应当加强自身管理体制建设,推出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宣传,还要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媒体等媒体工具,通过多种营销途径,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寻求国家矿山公园宣传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武钢矿业公司大冶铁矿内. 大冶铁矿自公元226年开采以来,已有1 782年历史,是一个多金属的大型铜铁矿山,更是一个矿冶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矿山.进入新世纪,随着东露天采场闭坑,矿石产量锐减,资源接续已成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此,该矿积极申报建设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启动深部开发矿产资源、深度开发文化资源的"双深战略",确定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矿山"的战略目标,使一个资源逐年减少的百年老矿逐步打造成为资源富矿、经济强矿、文化大矿,实现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4.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矿产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大冶铁矿具有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级的珍稀矿产地质遗迹和辉煌灿烂的矿山历史文化,建成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不仅能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治理、珍贵的矿业遗迹得到长久的保护,而且对矿山经济转型和人员安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思路。2005年我国首批28处矿山公园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阐述了国家矿山公园的产生和建设意义,分析了国家矿山公园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健康的矿山生态系统是矿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为了促进矿山生态修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解决修复资金不足、推动机制进步和规模效应,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了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现状,系统分析了矿山生态修复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对比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指出矿山生态修复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中存在的缺乏稳定的伙伴关系、利益诉求难以协调一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性监测监督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相关者联盟、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参与性监督监测与适应性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矿山公园发展共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煤炭产能枯竭危机的日益逼近,国家加强了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中以矿山公园的建设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对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矿山公园建设中的共生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矿山公园建设不但能够为其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开拓新思路,而且可以改善矿山与城市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是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又一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国家矿山公园作为矿业遗迹景观,历经矿山治理、景观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旅游的过程,是生态文明的独特映像,在自然美与技术美的相互交织中为旅游者提供了独特的美学体验。以四川嘉阳国家矿山公园为案例,通过对美学体验情境和互动仪式的分析,探讨工业遗产国家矿山公园美学体验的仪式化情境塑造及其对地方情感共创的作用。研究发现:嘉阳矿区国家矿山公园以穿越花海的嘉阳小火车、煤炭博物馆、芭蕉沟传统工人村和黄村矿井为空间载体,通过仪式化和情境塑造等方式,将其从衰落的废墟遗迹重塑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质的审美空间,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衰退矿区到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再地方化。空间转变过程中,管理者和规划者的地方情感赋予,通过仪式化过程将情感能量传递给地方居民和游客,为其提供了自然之美与技术之美的混合审美体验,以美学体验实现地方重构和地方情感共创。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我国矿山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矿山公园是近年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新模式。我国矿山公园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借鉴欧、美等矿业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简要介绍了我国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现状,重点分析了加拿大苏利文矿和布查花园、美国帝国金矿、德国埃姆舍尔、南非金伯利等国外矿山公园以及我国浙江遂昌、广西合山等国内矿山公园的建设案例,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山公园具有保护矿业遗迹、进行矿业科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城市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将矿山公园的发展分为萌芽阶段(2003年以前)、起步与早期发展阶段(2004~2009年)和特色开发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分析了矿山公园的建设现状与问题,提出目前还需要从健全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鼓励多主体参与、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技术和人才支撑等方面来推进矿山公园的建设发展。未来矿山公园必将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丰富矿山公园的旅游产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利用多种营销途径,打造品牌效应,推动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矿山公园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矿业遗迹、促进矿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客观、科学地对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是其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将层次分析与专家问卷调查法相结合,构建了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33个评价因子构成,其中矿山公园资源禀赋是决定矿山公园价值大小的主导因素,游憩价值和矿业遗迹是矿山公园资源禀赋的关键因素;旅游开发条件在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政府支持力、可进入性和客源市场条件是影响旅游开发条件中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专家赋分法得出的评价总分为84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的情况相契合,这验证了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林西大井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参考大量成功的矿山公园发展模式案例,从矿山公园的内涵和核心价值出发,对林西大井国家矿山公园现状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矿山公园的建设目标。建设过程的关键是要解决“四矿”问题,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将矿山公园与大井镇(矿城)合并一起建设,大井矿山公园建设模式为区域整治规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矿业遗产保护模式和矿业生产模式相结合妥善地处理了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达到了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的目的,最终实现矿山公园区域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14.
湖南某铀矿退役矿坑水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韧杰 《铀矿冶》2002,21(3):146-150
介绍了湖南某铀矿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状况 ;着重论述了矿山退役中矿坑水治理的原则 ,治理方法和科研工作 ;概述了矿坑水的封堵技术、施工管理 ,以及治理后所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席宇鹏  李明 《中国矿业》2005,14(12):60-62
通过对金堆城钼业公司露天矿北部边坡变形原因的分析,综合治理的设计思路、方案选择、施工过程和治理效果等情况的介绍,为保持高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为国内同类露天矿山高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对矿山设备故障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 ,建立了故障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对故障信息的计算机化管理 ,包括故障处理方法的快速查询、故障出现时间的预测及统计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U/C矩阵在划分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钟铭  刘俊 《煤炭学报》1995,20(6):664-668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U/C图和成组技术(即U/C矩阵),在研究分析矿务局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系统的业务流程、管理功能、数据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对U/C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矿务局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划分,为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庆生  李庆元 《矿冶》1995,4(1):7-11
论述了办矿模式的概念,分析了传统办矿模式的弊端,指出了变革传统的办矿模式势在必行。并且提出了新型矿山的目标模式轮廓,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矿山变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