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Python程序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抓取2010—2018年土地供应数据,运用空间分布重心、区位基尼系数、冷热点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市场和发展“双转型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期为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经历了先增后减又缓慢增加的阶段;市域工业用地空间分布总体趋向均衡,区域供地规模差异在缩小;长江中游地区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最大,近年来空间分布重心向长三角地区移动明显;工业用地成交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应规模有显著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都会促进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黄施  冷建飞 《资源与产业》2017,19(1):101-107
基于2007—2014年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与水污染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 指数、LMDI指数及LISA聚集图,将水污染的经济驱动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科技消费效应及技术污染效应,探究江苏省水污染的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GDP与水污染总量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2007—2014年相关性先增后减。在时间维度上,规模效应及科技消费效应的变化增加了江苏省各地区的水污染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污染效应的变化则减少了水污染效应;在空间维度上,规模效应及科技消费效应存在低值聚集效应,结构效应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技术污染效应存在高值聚集效应及高低值聚集效应;江苏省水污染重心为119.6395°E—119.6892°E,32.1038°N—32.2075°N的区域,水污染重心自南向北转移,在东西方向上选择性移动。  相似文献   

3.
城市扩展空间分异的多时相TM遥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徐州城市为例,将城市区域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东北、西北、东南、西南9个空间单元,运用多时相卫星遥感TM图像和Matlab软件技术,对建成区扩展的动态变化数据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徐州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在不断扩展,1994年前徐州西部矿区建成区扩展程度在城市扩展贡献上占有重要地位,但1994年后徐州南部因无污染源又是人文景观区而成为城市扩展上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市南山区的社区为单元,以扩展演化的住宅用地为研究对象,引入土地承载力变化指数、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指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指数与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住宅用地扩展演化的空间质量进行评估,以揭示城市住宅用地的空间利用状况,为合理配置城市住宅用地以及提高住宅用地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2009年至2012年期间,南山区住宅用地总体扩展演化速度较快,但扩展演化的空间质量不高,形成以“松坪山—安乐”为中心、“大学城—留仙”为次中心、质量值向外围逐级扩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叶萍萍 《矿山测量》2020,48(1):40-43,48
文中以兰州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等数据,采用影像解译技术,提取城市建成区边界。通过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规模和强度、方向性以及空间形态演变,揭示城市空间扩展的状况和规律,为新区的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碳减排策略、促进工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9年江苏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主要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13个地级市工业碳排放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工业碳排放时空分布图;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工业碳排放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为测度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聚类情况,利用Geoda软件绘制LISA聚类图;采用空间重心模型画出2010—2019年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图,对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10年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工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碳减排效果显著;2)工业碳排放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较高值区和较低值区占主体,且南北差异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因此各市在制定碳减排措施时应避免“一刀切”,将苏南地区作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3)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苏南地区为高-高聚集区,苏北地区(徐州市除外)为低-低聚集区,大部分市域工业碳排放局部空间集聚性不显著;4)碳排放重心整体变化不大,10年间重心点均位于扬州市内,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南高北低的局面未被打破。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监测项目中,采用凸壳原理方法判断甘肃省14个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填充、外延),并利用城区紧凑度变化监测数据对城区扩展类型判断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分析发现凸壳原理判识城区扩展类型方法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经济、人口、住房、环境、公共管理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要素,构建因果回路图与流量存量图,并对2004—2018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历史值检验,对2019—2033年城市系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未来长春市城市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018—2033年人均建成区面积增长47.9%,2033年人口总量(仅中心市区)将达448.392万人。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较为敏感,对工业规模增长与医疗资源投入敏感性较差。2033年长春市城市用地结构中住宅比例将会扩大至32.88%,工业用地比例将不断缩小至18.33%,城市交通用地占比将呈现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公园绿地面积占比稳定在4.33%。在“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加工业增长值比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低,分别减少了5.47%和3.97%,即对城市人地矛盾起缓解作用;在“增加工业人口比例”和“增加住房增长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高,分别增加了3.96%和0.84%,不能改变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土地城市化速度的现状。可通过合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住成本、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以2009、2013和2015年三期日照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日照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呈扩张趋势,新增建设用地类型以工业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的扩展合理有序,居住用地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人均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景观生态格局有向破碎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林用地面积基数大,生态型景观辐射范围和控制能力较强,非建设用地保障能力高,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呈现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于生态效率的改善,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并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与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探讨生态效率时空演化格局的内在规律, 实证分析生态效率驱动因素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2005—2016年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呈平稳态势,上、中、下游呈现“阶梯型”分布,下游依次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部分地区生态效率呈“两级型”分化趋势;城市间生态效率发展存在空间联动效应,与生态效率高的城市为邻,其正向溢出作用促进城市状态向高水平跃迁,而与生态效率低的城市为邻,其负向作用拉动城市状态向低水平发展;人口规模与产业升级对经济带不同流域具有异质性作用,其提升下游生态效率而抑制中游和上游生态效率,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存在“U”型关联,意味着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并不能使生态效率状态改善,而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率向高水平状态演变。  相似文献   

11.
把攀枝花市作为山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选取1986—2016年城市用地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利用拓展指数、形状指数、集成度、空间效率等指标,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期和协调发展期的产业空间拓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攀枝花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序特征,探究产业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机制,以期为攀枝花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攀枝花的产业扩展和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演变的直接动力,产业空间拓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组团式演变,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水平。未来攀枝花可通过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形成紧凑集约型和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空间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于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构建长三角“一核五圈四带”区域一体化网络空间格局有指导性作用。以长三角城市群KIBS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和2016年为时间截面,通过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模型构建长三角KIBS空间关联网络,并运用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等方法分析长三角KIBS发展水平差异和结构演化特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KIBS联系途径网络化,联系方向临近中心指向;产业集群尚未产生良好协同作用,但发展潜力突出;传统行政壁垒被打破,跨省合作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长三角城市群KIBS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国土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进行改进,构建符合当地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不高,没有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仅占3.93%,主要分布在新阳高速、大广高速两侧以及汝河、洪河等地;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80.67%,呈现“西部、北部、东部高,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建设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77.24%,呈现“中西部和镇区高,东西部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今后应按照“五带四片、一区多点”的国土开发战略布局,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耕地总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人工活动、城市变迁的发展规律,对研究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宁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通过提取全市旱地和水浇地空间矢量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数据处理功能,分析测算了西宁市耕地变化动态度、耕地变化率、耕地重心偏移度的变化规律和结果,得到了西宁市三县四区近年来耕地总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揭示了西宁市城市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利用SAS、SPSS、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对西宁市未来耕地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探讨了耕地总量变化对西宁市未来发展适度性的影响。为今后西宁市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中更好的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耕地总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人工活动、城市变迁的发展规律,对研究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宁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通过提取全市旱地和水浇地空间矢量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数据处理功能,分析测算了西宁市耕地变化动态度、耕地变化率、耕地重心偏移度的变化规律和结果,得到了西宁市三县四区近年来耕地总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揭示了西宁市城市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利用SAS、SPSS、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对西宁市未来耕地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探讨了耕地总量变化对西宁市未来发展适度性的影响。为今后西宁市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中更好的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历史现象.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城市化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分析了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和郊区的开发情况,以及近年来耕地减少的状况,指出南京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并阐述了其减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和寻找影响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论文从海洋资源系统、海洋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中选取27项指标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天津市2007—2016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系数选择和识别影响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值处于0.341 2~0.566 4,为中等水平;2007—2016年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态势呈“下降→平稳→上升→平稳”的趋势,其中2007—2010年呈不断下降趋势,2010—2012年呈较为平稳态势,2012—2014年明显上升,2014—2016年又逐步稳定;2007—2016年天津市海洋资源承载力变化幅度较低,海洋环境承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社会经济承载力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采用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发现SO2年度均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等是影响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等建议,以期提升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和寻找影响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论文从海洋资源系统、海洋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中选取27项指标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天津市2007—2016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系数选择和识别影响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值处于0.341 2~0.566 4,为中等水平;2007—2016年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态势呈“下降→平稳→上升→平稳”的趋势,其中2007—2010年呈不断下降趋势,2010—2012年呈较为平稳态势,2012—2014年明显上升,2014—2016年又逐步稳定;2007—2016年天津市海洋资源承载力变化幅度较低,海洋环境承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社会经济承载力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采用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发现SO2年度均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等是影响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等建议,以期提升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平顶山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从市民感知、生态状态、生态治理及生态改善4个方面构建平顶山市生态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出生态转型绩效评价得分。结果表明,1)2007—2016年,平顶山市生态转型效果明显,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生态环境逐渐变好,市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但仍有提升空间。2)生态转型绩效差异明显。从生态状态来看,单位GDP能耗和烟尘排放量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降低是主要影响因素;从生态治理来看,政府管理和政策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从生态改善来看,平顶山市自然保护区的扩建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增加是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