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米糠油对玉米象生物效应的实验室测定表明米糠油在不拌粮条件下,对玉米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引诱虫量与米糠油用量成正相关,在拌小麦条件下,对玉米象有明显的驱避作用,驱避率随米糠油用量的增加而上升,用量达11.8ml/kg时,驱避率为94.4%,当用量≥4ml/kg的米糠油拌粮时,对玉米象成虫有致死作用,用16ml/kg拌粮时3-10天后成虫死亡率达到了71.8-85%;米糠油能抑制玉米象的繁殖,降低  相似文献   

2.
石菖蒲粉、提取物及复配剂对玉米象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石菖蒲粉、提取物、提取物与凯安保混配剂进行拌粮,研究对玉米象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石菖蒲粉以8000mg/kg浓度处理稻谷,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39.67%,对F1代的种群抑制率为94.72%;石菖蒲4种溶剂提取物对玉米象成虫及F1代均具有很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以石油醚提取物的效果最明显,250rag/kg处理浓度下,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40%,对F1代的种群抑制率为100.00%;石菖蒲4种溶剂提取物与凯安保的混配中,3种处理浓度中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及F1代的种群抑制率均为100.00%,最佳浓度为提取物125mg/kg+2.5%凯安保乳油0.125mg/kg,化学防护剂可减少3/4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stchulsky)〕在河南省农户家庭中危害储藏小麦(TriticumaestivumL.)和玉米(ZeamaisL.)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玉米象在河南省每年发生4-5代,从四月上旬开始活动,七至九月份为活动高峰期,十月底进入越冬期。对小麦,在刚收获(七月份)和翌年五月开始进入玉米象危害期;对玉米则于翌年五月进入危害期。小麦和玉米经过十三个月的储藏,虫蛀率分别高达45.6%和70%;损失率分别达16.5%和18.5%,可见,玉米象危害之严重。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的虫蛀率(X)和重量损失率(Y)之间呈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小麦y=0.4342x-2.3858(r=0.9917);玉米y=0.2625x+0.0296(r=0.9970)。在一般情况下,相同的虫蛀率时,小麦的损失率大于玉米。结果表明,玉米象成虫虫口密度(N)与小麦虫蛀率(X)之间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即N=30001+e4.249-0.072x(r=0.8077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chulsky)在河南省农户家庭中危害储藏小麦(TriticumaestvumL.)和玉米(ZeamaisL.)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玉米象在河南省每年发生4-5代,从四月上旬开始活动,七至九月份为活动高峰期,十月底进入越冬期。对小麦在刚收获(七月份)和翌年五月开始进入玉米危害期;对玉米则于翌年五月进入危害,小麦和玉米经过十三个月的储藏,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杀虫剂甲维盐对玉米象成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滤纸药膜法和拌粮法,分别测试微生物杀虫剂甲维盐对玉米象成虫的触杀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对玉米象成虫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和很强的种群抑制作用。其触杀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强,经16μg/cm2浓度处理72 h后,校正死亡率为40.0%;其子代种群抑制作用效果大于当代种群抑制作用,16 mg/kg甲维盐对玉米象当代种群抑制率为95%,4 mg/kg甲维盐对玉米象子代种群抑制率为100%。为微生物杀虫剂甲维盐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象是属于象鼻虫科的一种害虫,为害贮粮甚烈。近200年来,各国昆虫分类学家,对于玉米象、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e 1763)、小米象(Sitophilus sasakii Takahashi 1928)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这一类种群才逐步澄清,认为是独立的种。对于这三种学名混用,特征混淆,习性交错使用的情况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屡见不鲜。米象是林奈于1763年在法国的Surinum地方的大米中发现,并定名为Curculio oryzae Linne。这是米象的最初记录。 Motschulsky于1855年发现南美粮食中的是林奈所描述的米象(C.oryzae)的大型种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用产自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6个小麦品种,分别是良星66、泛麦8号、西农979、郑麦7698、济麦22和矮抗58。从田间获取的样品分别将其水分含量调节为12.5%左右,每16 g粮食感染6头母代玉米象成虫(雌雄比为4∶2),之后检查其子代成虫羽化数量,羽化时间,并计算发育历期和敏感系数。主要结果为:济麦22中的玉米象平均发育历期最短(40.8 d),子代成虫数量最多(46头),对玉米象的敏感系数为9.40;西农979中的玉米象平均发育历期为42.6 d,子代成虫数量为8头,对玉米象的敏感系数为4.98。抗虫性最小的济麦22中玉米象子代成虫羽化初现时间、羽化高峰和终止时间都相应地是最短,抗虫性最大的西农979中害虫初现时间和终止时间有所延长,但并非最大值。良星66中的玉米象羽化终止时间最长,但其抗虫性却小于西农979。由样品感染卵至成虫初现的过程中小麦品种间的重量变化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试验小麦品种间对玉米象的抗虫性差异显著,子代成虫出现数量多的小麦品种其敏感系数也相应地小,但羽化时间长短与小麦的敏感系数大小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小麦感染害虫后重量下降量与其敏感性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之间抗虫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小麦水分对其抗虫性的影响,研究了28℃温度下,6个抗虫性存在差异的小麦品种,在其水分分别为11.5%、12.5%、13.5%条件下,对玉米象抗虫性的差异。试验结果为:玉米象在相同水分、不同品种小麦中,其子代成虫出现数量、害虫发育历期以及玉米象的敏感系数SI值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同一小麦品种,其水分变化显著影响子代成虫出现数量、害虫发育历期以及小麦对玉米象的敏感系数,如小麦水分增加1%,其对玉米象的敏感系数增加了1.14~1.77倍。结果表明:同样水分的不同小麦品种对玉米象的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当小麦水分以11.5%、12.5%、13.5%变化后,水分的增加使小麦的抗虫性明显降低,小麦水分其对其害虫抗性的影响远大于小麦品种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石菖蒲根茎甲醇提取物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甲醇冷浸法和溶剂萃取法,研究了石菖蒲根茎提取物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熏蒸、忌避、种群抑制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菖蒲甲醇提取物以石油醚萃取物的生物活性最强;石油醚萃取物对玉米象具有较好的触杀、忌避、种群抑制活性和防治效果,药膜法处理72h后对玉米象的LC50和LC95分别为38.54μg/cm2和160.70μg/cm2,滤纸药膜法39.30μg/cm2处理24h后的忌避率为83.83%,饲料拌药法1 000mg/kg处理后对玉米象的种群抑制率、防效与10mg/kg马拉硫磷处理效果差异均不显著;石油醚萃取物对赤拟谷盗具有很高的忌避活性,滤纸药膜法39.30μg/cm2处理72h后对其忌避率为91.17%。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43、47、51、55℃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成虫进行热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43、47℃的高温处理条件下,保护酶活性存在应激性升高的阶段,最大值分别达到13.49 U/mgSOD、0.39 U/mgPOD、4.20 mgH_2O_2/(min·mg)CAT,酶活性显著增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受到抑制。51、55℃高温处理后,CAT活性均不高于对照水平,最低值仅为对照组的70%,SOD、POD活性在55℃处理不同时间后,明显低于43、47、51℃处理后的酶活性。结果表明,玉米象成虫体内3种酶活性与高温处理温度、处理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升高温度和延长高温处理时间能导致保护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入仓期玉米象感染不同时期小麦重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粮食入仓过程中小麦感染玉米象造成的小麦重量损失.主要研究结果为:7月份入仓的小麦,小麦中的玉米象的虫口密度在2头/kg以上,小麦的水分在12%以上,在20 d后小麦重量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玉米象(米象)的虫口密度在1头/Kg以内,或小麦的水分在11%以内,小麦的重量损失发生明显变化推迟至一个月.8月份入仓的小麦,小麦中的玉米象的虫口密度在2头/kg以上,重量损失发生在15d内.9月初入仓的小麦,小麦中的玉米象虫口密度在2头/kg以上,小麦发生明显重量损失提前至10d.研究表明不同的玉米象虫口密度、小麦水分和不同的害虫感染时间可造成不同的粮食重量损失.因此,在发生明显的重量损失之前必须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7,(6):69-71
通过正交微波杀虫试验,研究大米水分、微波处理温度和处理功率3个因素对大米害虫玉米象子代种群抑制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微波防治大米中玉米象虫卵的主要因素,在水分14%、功率200 W、温度(59±1)℃的微波处理条件下,玉米象子代种群抑制率达100%。研究结果为科学利用微波防治大米加工储藏过程中的害虫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饲料混药法研究了含HCN和除去HCN两种苦杏仁精油对玉米象的驱避活性,结果显示苦杏仁精油对玉米象的驱避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两种苦杏仁精油在24 h内对玉米象的驱避率达到了Ⅴ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玉米象的驱避率效果下降至Ⅰ级。玉米象的死亡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达到了100%的死亡率。另外,含HCN和除去HCN的苦杏仁精油对玉米象的驱避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含HCN的苦杏仁精油的活性显著高于除去HCN的苦杏仁精油。  相似文献   

14.
玉米象是全球的毁灭性害虫。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危害严重。本文通过对其生物、生态特性的室内自然气温条件与恒温试验结果,总结出玉米象的生存、繁殖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饲料混药法研究了苦杏仁精油对玉米象的种群抑制活性,结果发现由于试虫在一定的处理浓度下出现保护性昏迷,使苦杏仁精油处理下的玉米象的死亡率曲线呈"N"字形;苦杏仁精油对玉米象有很强的种群抑制活性,且随着处理浓度的降低,含HCN和除去HCN两种精油对玉米象F1代和F′代的种群抑制效果逐渐降低,不同浓度处理的试虫的F1代种群抑制率范围在30%~100%之间,F′代的种群抑制率范围在29.39%~58.19%之间;另外,含HCN和除去HCN的苦杏仁精油对玉米象的种群抑制活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去HCN的苦杏仁精油的杀虫活性显著高于含HCN的苦杏仁精油。  相似文献   

16.
明确害虫和霉菌发生与粮堆CO2浓度变化的关系,可为通过粮堆CO2浓度变化来监测虫霉发生奠定基础,有利于粮食储藏安全。本文构建了四种不同模拟粮堆(模拟自然带菌粮堆、模拟害虫发生粮堆、模拟霉菌发生粮堆、模拟虫霉发生粮堆),具体研究了25℃下水分12.5%和15%小麦四种模拟粮堆CO2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水分12.5%小麦模拟自然带菌粮堆CO2浓度30天内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模拟玉米象发生(50头/kg)粮堆第2天CO2浓度即达0.5%以上,第15-17天后快速增长,并于第23天达到4.5%,粮堆处于虫霉共同发生状态;模拟黄曲霉发生粮堆在第15天前CO2浓度变化不显著,至第30天时CO2浓度也未超过0.04%;玉米象与黄曲霉共同发生粮堆第2天CO2浓度即达到0.6%以上,第13-17天出现快速增长期,并于第26天达到4.5%以上,粮堆虫霉共同发生状态明显。水分15%小麦四种不同模拟粮堆CO2浓度变化与水分12.5%小麦粮堆基本一致,霉菌开始生长繁殖,黄曲霉发生粮堆、玉米象和黄曲霉共同发生粮堆的CO2浓度增加更快、幅度更大。分别对四种模拟粮堆CO2浓度变化进行模型拟合,各拟合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害虫和霉菌发生时粮堆CO2浓度变化的关系,为利用粮堆CO2浓度变化来监测粮堆粮情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28±1℃和70±5%RH的条件下,研究在培养箱中进行,测定三种储粮(小麦、稻谷和玉米)对玉米象的易感性。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设置三次重复。测定F1子代数,成虫存活时间,损失量和产生粉末量。不同的粮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玉米象的易感性。对于F1子代数,稻谷被认为是最具抗性的,玉米是中度抗性的,小麦被认为对玉米象最敏感。然而,玉米象在玉米中的寿命最长,其次是小麦,稻谷中玉米象寿命最短。种子损失量、产粉量和种子含水量与玉米象成虫寿命在三大粮种趋势相似。研究单头玉米象成虫虫态阶段的危害损失模型,对于制定综合治理防治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种子在储藏中的产后损失,特别是对于农户储粮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种植物精油对粮食中玉米象的熏蒸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研究了薄荷油、留兰香油对小麦中玉米象的熏蒸效果及熏蒸毒力.结果表明:在0%,30%,50%,70%的小麦装满度下,2种精油对玉米象成虫均具有较好的熏蒸效果.在小麦装满度70%时,薄荷精油用300 μL/L浓度,留兰香精油用350 μL/L浓度熏蒸,处理7 d后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6.67%和84.17%,LC50值分别为231.50、268.71 μL/L.不同粮食装满度时,随着粮食的增加,熏蒸所需要的精油浓度也逐渐增加.小麦对不同精油的吸附率不一样,但小麦占空间体积越大,对精油的吸附就越大.  相似文献   

19.
大米储藏中低温对玉米象和米象生理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低温大米主要虫害-玉米象和米象生理作用的影响。当降低粮汪时,这两种成虫的氧消耗量减少,呼吸速率呈现一以相下降,30-20℃呼吸响应曲线陡降,15-5℃呼吸响应曲线平缓下降。低温使米象迁徒活动减少的程度比玉米象要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米糠的酸、热、冷稳定化对米糠油质量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就控制游离脂肪酸来说,米糠的酸和热的稳定化是具有同等效果的。从经过稳定化处理的米糠中提取的油与从未经稳定化处理的米糠中提取的油(对照油样)的碘值、皂化值、丁酸折射计读数是非常接近的,即:碘值(IV)90~92.2,皂化值(SV)188以及丁酸折射计读数(BRR)56.0。然而,由于残余蜡的存在,伯利埃混浊温度即使高达70℃也不能读出。从稳定化米糠中提取的油的脂肪酸组分经气相色谱测定如下:肉豆蔻酸为(1.2~3.3),棕榈酸(18.0~20.3),硬脂酸(0.5~1.2),油酸(34.0~43.9),亚油酸(31.0~35.7),亚麻酸(2.3~3.7),花生酸(0.5~2.8)。在脂肪酸组分上,它们与对照油样是很相似的。稳定化对米糠油的(防止食品掺杂)的质量标;住或特性是没有影响的。本文还就米糠的冷冻作用对米糠油的可萃性和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