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和冷却方式)对含镁铝新型建筑结构材料进行了热处理,并进行了电化学腐蚀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处理时间4h时,随热处理温度从600℃升高至800℃或在热处理温度675℃时,热处理时间从2h延长至5h,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均先提高后下降。在热处理时间4h时,675℃热处理比600℃热处理的腐蚀电位正移116m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56%;在热处理温度675℃时,4h热处理比2h热处理的腐蚀电位正移81m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41%;在热处理675℃×4h时,炉冷比水冷的腐蚀电位正移157mV、腐蚀电流密度减小50%。  相似文献   

2.
《铸造技术》2017,(1):99-102
采用火焰喷涂的方法对汽车车身板进行了喷涂修复,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喷涂修复涂层形貌、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原始修复涂层进行热处理后的磨损失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磨损质量损失呈现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在热处理温度为900℃时,涂层的磨损质量损失最小。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涂层的腐蚀质量损失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最后又增加的趋势,在热处理温度为500℃时涂层的腐蚀质量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真空感应熔炼制备TiNiCuCo形状记忆合金铸锭,然后经锻造、轧制、热拉拔得到准0.5mm的线材,最后对线材进行300~700℃退火。通过拉伸试验和弯曲回复法等研究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TiNiCuCo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形状记忆效应。结果表明:在300~500℃进行热处理,TiNiCuCo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几乎不发生变化;在600~700℃进行热处理,其抗拉强度显著降低,伸长率显著增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平台应力先减小再增大。在热处理温度为500℃时平台应力最小,为32MPa。平台应变在300~400℃热处理几乎不发生变化,最大值为6.8%。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平台应变逐渐减小,700℃时平台应变为3.5%。TiNiCuCo合金在300~500℃热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效应;6%~8%弯曲应变后,合金的最大形状回复率可达96%以上。高于500℃进行热处理,合金的最大形状回复率降低。TiNiCuCo合金对温度的响应程度几乎不随热处理温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韩非  徐亚东  韩桐  左志伟 《热加工工艺》2015,(2):220-221,224
采用焊接模拟分析软件的热处理模块对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H13钢芯棒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并预测钢棒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和水冷、空冷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速率。计算结果发现,随水冷和空冷的交替进行,水冷阶段温度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空冷阶段温度有一个回温的阶段,且温度变化速率随热处理工艺的进行逐渐减小。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将表面经过Ni-Fe-P化学镀的35CrMo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通过XRD、显微硬度计、电化学试验等手段研究热处理温度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镀层具有较高的硬度,400 ℃时,达到最高值881.7 HV0.5;经过热处理的镀层与基体有很好的结合力;镀层经200 ℃热处理后耐蚀性能提高,经400 ℃热处理后镀层耐蚀性降低,当热处理温度增加到600 ℃时,镀层的耐蚀性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6.
采用五种不同的热处理温度(700、750、800、825、850℃)对添加适量合金元素Cr和Sr的新型数控刀具材料进行了热处理,并在25℃(室温)和350℃(高温)测试了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热处理时间4 h时,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室温和高温磨损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耐磨损性能先提高后下降。热处理温度优选为825℃。  相似文献   

7.
对G105钻杆管体材料34CrMo4进行不同的热处理试验,并对试验后材料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力学性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对钻杆管体材料34CrMo4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热处理后,钻杆管体材料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在淬火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冲击韧性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经淬火温度890℃、回火温度680℃热处理后,G105钻杆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热处理温度对Mg-8Al-1Zn-0.2Ti镁基机械壳体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优化出固溶热处理温度和时效热处理温度,采用不同的固溶温度和时效温度对该壳体试样进行了热处理,并进行了试样电磁屏蔽性能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当测试频率为50 MHz时,随固溶热处理温度从380℃增大到440℃,或随时效热处理温度从180℃增大到240℃,试样的电磁屏蔽效能均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当测试频率为800 MHz或1500 MHz时,随固溶热处理温度从380℃增大到440℃,或随时效热处理温度从180℃增大到240℃,试样的电磁屏蔽效能均先增大后减小。该壳体的固溶温度和时效温度分别优选为430℃、220℃。  相似文献   

9.
于万林  宋超  赵浩峰  郑泽昌  王冰 《热加工工艺》2014,(22):200-201,205
对铁基软磁材料进行热处理,获得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相对损耗因子、饱和磁通密度。基于BP算法的神经网络,应用MATLAB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对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软磁材料磁性能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优化软磁材料热处理工艺。训练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误差小,能实现对热处理工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对WB36CN1钢管件进行了不同正火温度、冷却方式,回火温度、回火时间的热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对其进行了多因素分析,进行了WB36CN1钢管件热处理工艺的优化。结合硬度和组织分析,得出了最优的热处理参数。结果表明:影响WB36CN1钢热处理工艺因素主次为:正火后冷却速度正火温度回火温度回火时间。优化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为:正火温度950℃、雾冷,650℃回火85 min。  相似文献   

11.
对冷轧后的TA18合金管材分别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分析热处理温度对TA18合金管材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选择最佳工艺进行成品批量热处理,测定室温拉伸性能及工艺性能。结果表明:在600~750℃热处理时,随热处理温度升高,管材的强度和塑性呈下降趋势,管材的内部组织再结晶程度增加,晶粒逐渐变大。在600℃热处理时,TA18合金管材可获得最佳的强塑性匹配;对成品管材进行600℃批量热处理,测得的管材室温拉伸性能及扩口、弯曲符合GJB 3423A要求。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工艺对高钒高速钢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高钒高速钢淬火、回火加热温度,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其硬度、冲击韧度及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SEM对其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筛选出合适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工艺对碳化物的形态、分布影响不大,对基体中的残余奥氏体量与耐磨性的影响较大。淬火温度升高,高钒高速钢的残余奥氏体量逐渐升高;回火温度升高,其残余奥氏体量逐渐减少。淬火温度在900~1000℃时,回火温度对其耐磨性影响较小;淬火温度在1050~1100℃时,450~550℃回火,滚动磨损性能提高较大。以滚动耐磨性为评价指标,综合考虑热处理工艺对力学性能、滚动耐磨性、设备损耗及生产成本的影响,最适宜的热处理工艺为:淬火加热温度1050℃,回火温度450~550℃。  相似文献   

13.
对镀镍钴钢带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550℃、650℃、750℃,保温时间3h。采用电化学方法测试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镀镍钴钢带在1.0%NaCl和0.1%H2SO4混合溶液及10%NaOH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镀镍钴钢带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微观形貌、成分及织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镀镍钴钢带表面镀层的晶粒尺寸逐渐长大,镀层和基底间形成了镍/钴/铁扩散层;当热处理温度为650℃时,镀镍钴钢带在1.0%NaCl和0.1%H2SO4混合溶液及10%NaOH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均为最好的,当热处理温度超过650℃后其耐腐蚀性能降低。这说明合适的热处理温度能有效地提高镀层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铜基电镀Ni-P合金镀层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并对各镀层的组织、表面形貌与磨痕进行了观察,对镀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升高,镀层中生长出沿电流线方向的柱状晶,400℃热处理时,柱状晶组织均匀致密:随热处理温度升高,硬度与耐磨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TC21钛合金在超塑性拉伸后进行不同温度的三重热处理,研究三重热处理温度对超塑性拉伸后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塑性拉伸组织后在940℃以上进行一重热处理后,大部分α相转化为β相和β转变组织,随着一重热处理温度的升高,β晶界逐渐完整,空冷后得到等轴β晶粒。二重热处理后在β晶粒内弥散析出许多细小针状次生α相,随二重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析出的次生α相含量增多,尺寸增大。三重热处理后针状α相间有更为细小二次生α相析出,随着三重热处理温度升高,网篮组织中二次α相变粗。  相似文献   

16.
以5052-H32铝合金冷轧板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单向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对不同热处理参数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5052铝合金力学性能参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5052-H32铝合金进行再次热处理时,可以显著地降低其变形抗力,提高塑性变形能力;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起主要作用,在合理的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条件下,冷却方式对5052铝合金的强度、硬度的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借助Johnson-Cook模型建立了再次热处理后5052铝合金板材的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环保三价铬电镀工艺对窄深槽类零件进行电镀铬后,再对铬镀层进行不同温度(0~400℃)的热处理,研究热处理温度对窄深槽类零件环保铬镀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热处理前后铬镀层的微观形貌、相结构、显微硬度、结合力和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镀态镀层表面存在微裂纹,经热处理后微裂纹间隙扩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镀层结构逐...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工艺对数控刀具含铟涂层进行了热处理,并进行了涂层硬度和耐磨损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处理时间4 h时,随热处理温度从250℃增加到450℃,涂层硬度先增大后减小,磨损体积先减小后增大;在热处理温度350℃时,随热处理时间从1 h延长到5 h,涂层硬度先增大后基本不变,磨损体积先减小后基本不变。热处理温度优选为350℃而热处理时间优选为4 h。  相似文献   

19.
以5052-H32铝合金冷轧板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单向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对不同热处理参数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5052铝合金力学性能参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5052-H32铝合金进行再次热处理时,可以显著地降低其变形抗力,提高塑性变形能力;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起主要作用,在合理的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条件下,冷却方式对5052铝合金的强度、硬度的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借助Johnson-Cook模型建立了再次热处理后5052铝合金板材的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的钢制压力容器焊接预热温度、道间温度、预热维持温度、后热温度及热处理温度测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适用范围特点使用要求涉及的不同之处。分别从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温度测量方法等,全方位的对焊接及热处理温度测量方法进行对比,对今后试验工作及学习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