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进行本体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探讨了引发剂种类、引发剂用量、预聚合温度、后聚合温度等对本体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PMMA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为BPO,用量为0.15-0.2%,预聚合温度为90℃,后聚合温度为40℃时所得的产品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2.
氯乙烯悬浮(本体)聚合用过氧化物引发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氯乙烯(VC)悬浮(本体)聚合常用过氧化引发剂的合成方法,着重阐述引发剂与聚合动力学的关系以及聚合动力学的检测方法。研究了单一和复合引发剂条件下的VC聚合动力学,为优化引发剂体系、缩短聚合时间、提高聚合釜的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PS-PMMA-PBMA三嵌段聚合物的ATRP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氯化亚铜(CuCl)/2,2’-联吡啶(bpy)为催化体系,苄基氯为引发剂,采用本体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引发苯乙烯(St)聚合,合成出大分子引发剂聚苯乙烯(PS-Cl)。用此大分子引发剂在溶液体系下引发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合成出PS-PMMA-Cl二嵌段聚合物。再以此二嵌段聚合物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聚合,合成出三嵌段聚合物PS-PMMA-PBMA。运用凝胶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等对三嵌段聚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以甲醇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了低聚合度聚醋酸乙烯酯,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聚合时间、引发剂用量、物料配比、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率的影响,获得了相对较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陈晓  余嵘  闫迪  鲁思文 《当代化工》2021,50(2):322-325
以衣康酸(IA)、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天冬氨酸(ASP)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三元共聚物阻垢剂.以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4因素为基础,设计正交实验优化了共聚物的合成条件.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其含有羧基、磺酸基、酰胺基等官能团.采用静态阻垢法考察...  相似文献   

6.
以衣康酸(IA)、马来酸(M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水为溶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共聚物,探讨了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时间等合成条件对阻垢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n(IA)∶n(MA)∶n(AMPS)=1∶1∶1,聚合温度80℃,引发剂占单体质量分数的5%,聚合时间2h;用红外分光光度仪分析证明得到了预期的产物结构,并测定了产物的特性黏度和固含量。通过静态法对三元共聚物的阻垢性能进行评价,在加剂量为50mg/L时阻碳酸钙率最佳可达93.6%,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阻垢剂。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聚合条件、配方组成及氯化聚乙烯(CPE)的氯化度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丙烯腈(AN) CPE苯乙烯(St)接枝共聚物(ACS)树脂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主要发生在聚合转化率低于50 %的低转化率阶段;反应温度、引发剂及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本体聚合合成ACS接枝率的主要因素;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增加引发剂和链转移剂浓度均会导致接枝率显著下降;St/AN的质量比、CPE橡胶的含量及氯化度对接枝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马-丙-丙共聚物阻垢剂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以马来酸酐(MAH)、丙烯酰胺(AM)、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水溶性三元共聚物马来酸酐-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单体滴加方式、单体聚合浓度、聚合温度和时间对该聚合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该共聚物最佳聚合条件为: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单体交替滴加、单体质量分数为25%、聚合温度为85℃、聚合时间为3~5h。在此条件下所得共聚物的阻垢率为96.81%。  相似文献   

9.
以乙醇为溶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合成了醇溶性丙烯酸酯。用Design Expert 10.1软件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和溶剂的质量分数(均按占单体总质量的百分数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聚合物合成的参数组合,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聚合温度与引发剂质量分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最大,引发剂质量分数与溶剂质量分数的相互作用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最小。合成理论单体转化率为83%的醇溶性丙烯酸酯最优工艺条件为:引发剂质量分数0.84%,溶剂质量分数60%,聚合温度76°C。  相似文献   

10.
以D-山梨醇为引发剂,二甲亚砜为溶剂,氢氧化钾为催化剂,环氧乙烷为单体,阴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多官能度聚乙二醇。详细考察了催化剂、引发剂、溶剂、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产物的性能影响。初步确定了聚合条件,聚合温度100~110℃,聚合时间6h。通过官能度的理论计算和测试证明合成的聚合物为多官能度聚乙二醇。  相似文献   

11.
共聚法合成可熔纺聚丙烯腈树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共聚法合成可熔纺的聚丙烯腈树脂的方法 ,介绍了国外主要的研究成果 ,讨论了自由基乳液聚合、悬浮聚合、交替共聚、活性聚合和模板聚合等聚合方法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初步评价。指出自由基乳液聚合或悬浮聚合 ,应该是国内目前研究的重点 ,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有可能成为最有前途的可控聚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 Span- 4 0为乳化剂 ,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进行了丙烯酰胺 - N-羟甲基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并讨论了其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和甲基丙基烯磺酸钾(MAS)在水介质中的沉淀聚合反应。从基本反应和速率方程出发,应用连续搅拌釜(CSTR)的设计方程和聚合物颗粒表面的吸附方程,导出了丙烯腈连续水相沉积聚合的数模。结果表明,由模型算得的反应器出口处单体转化率和产品的平均分子量与实验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Fe~(2+)为引发体系,硬脂酸钾和歧化松香酸皂为乳化剂,硫醇为调节剂,于600mL釜内、70℃下进行丁苯胶乳-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SBR-S-MMA)的核壳乳液接枝共聚。研究认为本体系的反应机理为:Fe~(2+)与乳化剂结合为部分油溶性化合物,再与溶解在乳胶粒中的BPO反应,生成自由基与Fe~(3+),Fe~(3+)被雕白块还原为Fe~(2+)后完成一个循环。在乳胶粒相产生的自由基与单体反应或进攻橡胶链,从而引起链引发和链增长反应。S和MMA接枝聚合的初始速率(R_(PO))与[BPO]~(0.5)成正比,R_(PO)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硫醇用量的增加而减小。该体系S和MMA两步接枝反应的表观分解活化能分别为16.56kJ/mol和17.50kJ/mol。  相似文献   

15.
含缩水甘油基/氨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聚合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乳胶粒组成对含有缩水甘油基,羧基和胺基的丙烯酸酯多层核壳型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聚合过程的凝聚机理。研究表明:官能团间的交联凝聚作用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架桥凝聚作用是本体系凝聚物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 70℃ ,VAc-BA的种子半连续乳液共聚反应 ,考察其动力学规律 ,对实验结果用作者已建立的简化动力学模型进行处理 ,模拟结果较好 ,说明简化模型有较好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2-乙烯基萘与反丁烯二腈可以在365nm光照下共聚合,生成1:1交替共聚物。研究了聚合反应的引发机理,认为通过二者的基态电荷转移复合物受光激发和2-乙烯基萘的定域激发形成激发态复合物,其进一步反应生成1,4-双自由基,引发链增长。  相似文献   

18.
19.
聚丙烯固相法接枝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强  任巨光 《弹性体》1995,5(1):49-55
聚丙烯固相法接枝不饱和单体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本体法技术。与其它接枝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接枝率高、时间短、无溶剂回收、不妨害接枝物的进一步应用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聚丙烯固相法接枝不饱和单体的进展,并较详细地讨论了影响接枝反应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In the batch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α-tert-butoxy-ω-vinylbenzyl-polyglycidol macromonomer, carried out at macromonomer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particles are formed by a two-step coagulative nucleation mechanism. This mechanism leaves its mark on morphology of particle interfac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and on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obtained polymer. AFM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interface of particles is composed of objects with dimensions close to dimensions of the primary particle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styrene in the macromonomer micelles leads to the higher initial rate of styrene conversion than in the similar macromonomer free hom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The initial polymerization in the monomer-swollen macromonomer micelles, similar to th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est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 In the mature particles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polymerization loci: the interfacial layer and the core. This leads to bimodal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formed poly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