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川  郑铮 《艺术与设计》2005,(1):118-123
去英国学习设计的浪潮如今好似一股新潮,当然除了要有足够的学费,还要用相当的实力说话,所以到英国留学设计实属不易,我们的特约记者就设计教育,学习心得等话题分别和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执教的老师,正在学习的中国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对话,试图以教和学两条线索对英伦设计教育进行多角度了解,本期和下一期将对此做专题报道,希望能对关心设计教育的人有所启发,对意欲出国留学的学子有所指引,让留学的新潮归于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闪耀的典范     
创意是设计灵魂.而学生的创意总是可以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地惊喜。第47期《FRAME》杂志从英国东南部几所学校的毕业生作品中挑选了7件极具创意的照明产品的设计,我们希望展示的并不是灯具本身.而是设计背后的概念和故事。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设计》2005,(2):116-117
英国以其严谨的教育体制培养出众多人才,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外学子前来进修,究竟它有什么显著的特点,跟中国教育方式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为了有助于读者对英国设计教育的了解,尤其是对设计教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刊的两位海外特约记者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儿的留学体验。  相似文献   

4.
德国设计以冷静和严谨称,意大利设计以热情闻名,日本设计以优雅精致见长,那么英国设计呢?近来,越来越多专为英国设计策划的活动频频出现,越来越多来自英国的创意生活被表现出来。英国设计的面貌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当代英国设计”专辑意在展现英国当代设计的精品,收入四篇章,每一篇展示英国设计的一个侧面和亮点。  相似文献   

5.
1821年.Marc-Louis Arland创建了这所学校.当时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不仅可以接收专业的艺术教育,还可以为今后从事艺术、教育、设计等多种职业做好准备。学校有三个主要的专业:工业设计、视觉艺术、视觉信息设计(包括平面设计、摄影、互动设计和电影)。从1995年开始.  相似文献   

6.
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建院四十年历史,持续二十年不断推进设计教育教学改革.而近三年更是全面的、深化的、具有力度的启动了设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拓性的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外设计界与设计院校引起较大的反响,尤其是设计学院林家阳院长有关“要创新、要改革、要学习”的关于设计教改的专题报告.在全国二十多所院校演讲.引起有关院校的重视与研讨.更对投身设计学业的广大学子带来震撼性的触及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张冉 《艺术与设计》2007,(11):102-104
2005年英国设计协会主席乔治·考克斯爵士(Sir George Cox)发布创意产业综述(Cox Review of Creativity in Business)。在综述中,考克斯对英国敲响了警钟,他说在中国和印度等创意产业新近崛起的国家发展强大并成为英国强劲对手之前,英国只有5到10年的时间,为此英国必须采取行动。根据英国设计协会调查证明,使用设计作为关键策略驱动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没有看到设计价值的企业在全球商业竞争的大环境中越来越脆弱。因此有效的使用与管理设计才是英国商业成功与竞争力的关键。设计需求项目正是英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果断行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泰声1号音箱设计分析与听音评价张维国笔者常年聆听英国音箱,对其特有的柔美音色推崇备至,对它的低频略欠又似感遗憾。前些时日笔者在一友人家中偶尔听到泰声一号放音,柔美的音色、深沉的低音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经过交谈方知这是用英国产单元国内设计制作的成品箱。...  相似文献   

9.
包豪斯对于德国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三位校长决定了包豪斯教育性质包豪斯主要是一所设计学校,是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历史背景、设计精神、设计元素、自然合理等诸多方面,探讨英国安妮女士的设计风格,从而证明世界包装设计已有300年的辉煌历史。 安妮女王设计风格闻名全一示,在世界设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流传300年至今不减,其优雅朴素与洛可可奢华风格完全不同。安妮风格对包装设计也产生重大影响,留下了许多绝代精品。 英国女王安妮一生十分重视设计艺术,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安妮风格。现在我们说的安妮风格,就是指18世纪初期英国安妮女王期间的设计艺术风格和1760年起流行的安妮风格,以及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一般称为安妮女王风格(Queen Anne style).安妮女王设计风格优雅朴素、科学合理、使人爱戴.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艺中 《包装世界》2000,(5):40-41
我们应把现代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从文化结构的三个局面,我们可以看出包装设计文化的结构是由肉层的观念意识层,中层的组成制度层和外层的物质层所构成。三者互为联系,包装设计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必产表现在文化结构的不同层面上,共同构成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设计》2006,(10):92-95
Paula Dib一位美丽的巴西年轻女设计师,在2006英国举办的国际青年设计企业家大奖(IYDEY)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桂冠。参加此次比赛的参赛者都是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年轻设计企业的经营者,此次比赛不是评选优秀的产品设计作品,而是评选优秀的设计企业经营方式。Paula经营的Trans.forma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赢得了评委一致认同。比赛结束后Paula接受了《Design&;#183;产品设计》的采访,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公司Trans.forma,以及她如何将巴西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成功赢得市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包装与设计》2006,(5):104-104
经过选手激烈的竞逐和评委认真细致的评判,2006年国际青年设计企业家大奖中国赛区的前三名选手于7月14日揭晓了,前三名为分别来自北京、广州和珠海的谢勇、莫捷如及张宜平。谢勇将代表中国区与其他9位来自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黎巴嫩、立陶宛、阿曼、斯洛伐尼亚、南非和泰国的优胜者于2006年9月前往伦敦和格拉斯哥,进行为期10~12天的英国设计工业访问之旅,推广中国优秀的设计。他们将会见英国各设计领域的领袖人物,包括设计师、处于领先设计地位的零售商和制造商,以及出版社和有成就的设计与建筑文化机构。这个英国设计工业之旅是英国文化协会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的,2006年9月21~24日的伦敦“设计百分百”展和15~30日的伦敦设计节将会是整个旅程的高潮。莫捷如和张宜平将于11月赴香港参加香港设计营商周。  相似文献   

14.
创意英国路     
英国从一个传统,保守的形象到富于创新的形象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英国的创意工业集中在设计,软件,出版和广告产业,其中设计产业作为最大的组成部分,如何站在了这个国家创新经济的前沿?现代设计一路走来,历史漫长而曲折,充满启示与回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产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一批国内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不断崛起,这就要求,从生物制品设计的源头把好质量关,设计者及我们的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办事。本文从设计者的角度,结合设计实例,对生物制品的设计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留学潮中,我也随波逐流去了日本。在日本一所一流的大学里泡了将近十年、非常系统地接受了现代设计理论、知识、技巧的教育。随后又进入了一所世界500强的日本大企业,专门从事市场研究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1996年在东京设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从学校到企业,再到自己经营设计,一路的学习与工作,亲身体会、感触颇多。如果从民族感情上论日本,我和所有同胞们一样对日本的历史观有着憎恨的厌恶感。记得在日本的时候,一些媒体只要抓住了部分不良中国人在日本犯的大事小事,一律被大肆渲染,掀起仇视中国人的舆论。对此心中的民族感情会特别的强烈、尽管这样的事件是很少的,我们也不能怀着仇恨与他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相似文献   

17.
设计廊     
《艺术与设计》2005,(2):30-41
设计廊的成立是为了推广香港中小企业的产品,在这里销售的产品都是香港设计和香港品牌,他们的产品在这里销售的同时,如果有买家感兴趣.我们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商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在荷兰.有两所著名但性格迥异的工业设计学校。一所让你体验着荷兰人的严谨与细致、科学与系统.所激发着理智的荷兰人创造着最自我、最感性的梦。前者是欧洲著名工科大学代尔伏特理工大学下属的工业设计工程学院,后者是与Droog设计一同名声大震的爱因霍芬设计学院。两所学校用两种相斥的教育方式共同打造着荷兰的设计教育,帮助一批批设计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英国设计协会在推进本国的工业设计方面非常活跃,利用“创意英国”的机会,本刊采访了英国设计协会新闻官Garfield Myrie先生,以及设计协会前任主席,今年伦敦设计节的主席John Sorrell先生,期望了解这个能量强大的设计组织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