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定的气候、地理因素决定了哈尔滨市“十年九春旱”的特征。以哈尔滨十县(市)积温带分布特征为依据,进行北方旱田作物(玉米、大豆)品种的选择,从根本上提高作物抗击干旱的能力,减少发生干旱时的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哈尔滨市所辖的10个县(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水浇地占旱田比例、旱田Ⅰ级响应补水井数、径流深、水资源模数、地下水开采现状等干旱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双城市属于特大干旱等级,根据2009年黑龙江省抗旱预案中采用因旱粮食减产率对旱灾进行的评定结果看,评价结果基本与各市县发生旱灾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平桥区作为粮食生产重点区,重点工作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高产,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土地的干旱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平桥区干旱片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吴普特 《中国水利》2009,(21):12-13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农业用水和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分别将Palmer干旱指数(PDSI)、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GIQ)、单位面积粮食产量(PHGO)作为气候变化、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具体度量指标.分析了我国1949—2005年干旱指数、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年际变化特征,建立了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与干旱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干旱指数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干旱缺水对其粮食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基本解决干旱问题、大幅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工业乃是我省的经济命脉,"十一五"以来,随着我省工业节水措施的不断深入,工业用水效率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变化环境下我国干旱灾害的综合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大,影响范围广,其不仅具有普遍性、季节性、连续性和地域性等多样特征,同时还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过程。因此,系统识别干旱成因,综合应对变化环境下的干旱,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干旱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理性水土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同时,强调自然成因和以"危机管理"为主要范式的干旱应对方略也未能有效减缓干旱危害。进一步提出我国干旱综合应对在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同时,还应构建物理机制统一的水资源及伴生过程模拟平台和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问题及干旱灾害管理思路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级阶梯地貌和季风气候决定了干旱在我国长期存在。从古至今,干旱灾害一直是我国的心腹之患,曾为我国带来过无数次深重的灾难,并且引发过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60多年来虽然因旱导致人口死亡的现象不再发生,但干旱依然对我国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城市干旱缺水和水生态退化现象也日益突显。2000年大旱后,我国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干旱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2003年起,干旱灾害管理开始由过去单一的农业抗旱和被动抗旱向全面抗旱和主动抗旱转变。10年来,我国的干旱灾害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业成灾、城市缺水、因旱农村饮水困难和生态退化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未来,我国的干旱灾害管理应向完善措施体系、增强科学化水平、实现减灾社会化、增强公众意识、做好大灾防备等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8.
旱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为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要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一半以上。干旱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是粮食生产和能源消耗大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采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分析山东省2000—2020年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整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子系统间离散程度相对较低、相互影响程度高,大多数年份水-能源-粮食系统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对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影响较大,提升抗旱减灾和能源保障能力可促进山东省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基本水问题的发展与变异状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河流系统演进与基本水问题的内在关系,总结了我国水问题的基本特点,探讨了我国水问题的发展与变异特征。指出河流系统演进与剧烈变化是产生"水多、水少、水浑和水脏"四大水问题的渊源,四大水问题对我国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危害极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河流系统环境的变化,"水多"问题呈现洪涝发生频率增大、河道小水大灾、河流治理不平衡、城市洪涝问题凸现等新特点;"水少"问题变异表现为干旱缺水发生频率提高、区域与内涵扩展、持续时间加长等新情况;"水浑"问题变异主要是指流域人类活动频繁、江河输沙量大幅减少及其影响;"水脏"问题变异特征主要是流域复合型污染和面源污染加重、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染为主转变等;需要对这些新情况及新特点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骤发干旱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发生速度较快、破坏程度较高、预报难度较大的新干旱类型——"骤发干旱"被提出之后,随着美国2012年特大干旱的爆发,骤发干旱的研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有关研究也迅速展开。介绍了骤发干旱定义的认识及深化过程,由最初定义的热浪型骤发干旱扩展为热浪型骤发干旱与降水短缺型骤发干旱两种。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为主、实测与模拟土壤含水量为主、遥感分析与解译技术为主三个方面归纳了识别与监测骤发干旱的现有方法。总结了骤发干旱发生机理与时空变化特征方面的进展,对骤发干旱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资源量分析干旱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干旱频率下现状年供水与历史典型年供水能力的差异,计算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农业干旱灾害影响,揭示全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干旱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大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在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情况下,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北方地区;在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情况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剧增,区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甚至生态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活跃,水文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从中国、松辽流域、黑龙江省以及黑龙江流域四种不同视角说明哈尔滨市的区位特征,其次从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上说明哈尔滨市区划特征,最后分析哈尔滨市水文水资源特征.对哈尔滨市进行流域区划,可为哈尔滨市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龙江省1987—2006年的粮食总产及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分析了黑龙江主要农业灾害(包括洪涝灾害、干旱灾害、低温灾害、风雹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6年黑龙江农业受灾程度和粮食总产呈波动性变化,灾损严重年份农业总产基本也呈减产趋势,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黑龙江近年来旱灾和涝灾表现为周期性存在,干旱灾害的发生面积大,但在危害程度上,是洪涝危害重。从农业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黑龙江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大,冰雹的分布总体是中北部多,东南、西南部少。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分析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干旱灾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重特大干旱灾害年份进行了评判研究,选择了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作物受灾面积、粮食损失率、受灾率大于20%省(自治区)数量、成灾率大于10%省(自治区)数量等5个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得出基于重特大干旱灾害的综合评判指标,在此基础上对1950~2011年的重特大干旱灾害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甘肃省1950—2007年58 a长系列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与因旱粮食损失的分析,分别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基于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时间变化的二元因旱粮食损失评估模型。模型检验表明: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计算的因旱粮食损失数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在甘肃省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下,凡有受灾面积,都会有对等规模的成灾面积。  相似文献   

17.
干旱指数做为干旱监测的重要手段,对于作物生长期内干旱演变特征的准确监测,提高农业防旱减灾能力以及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干旱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1—2020年19个气象站点的基础气象数据,计算得到综合干旱气象指数(CI)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从降雨、平均气温、干旱日数、干旱强度、干旱频率和干旱事件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比分析2种干旱指数在辽宁省玉米生长期内干旱监测中的差异,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年来降水与气温分别呈22.37 mm/10a和0.45℃/10a趋势上升;在玉米生育期内,CI和MCI指数在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生育前期>生育后期>生育中期,CI较MCI监测的干旱日数和干旱频率较高;在空间分布上,生育期内辽西与辽南干旱频率高于其他地区;从干旱事件的演变特征对比CI和MCI指数,CI监测干旱强度大、时间长、不合理跃迁多,MCI有更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干旱强度较低,2种干旱指数对于辽宁省玉米生育期内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均有较好地反映,但空间适用性具有差异,C...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减产问题,研究干旱条件下大豆的生理生态的变化特征,为粮食高产提供依据。从大豆开花期开始,通过小区试验对冀豆12号进行控制干旱时间和不同程度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大豆叶绿素、叶面积和光合作用率、产量及其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时间越长,大豆生理生态特征呈下降趋势;且在短时间处理后及时复水处理,其生理生态特征有回升趋势;在土壤含水量占田间含水量的40%~50%时,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最大;土壤含水量低于30%时,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最低;对照处理净光合速率远高于各时间和水分处理,并且在处理结束后,植株净光合速率会有反升的现象;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量随胁迫时间加长和土壤水分减少而减少,但千粒重却与之相反;蛋白质含量将会上升,而脂肪含量及脂肪蛋白总量会下降。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春季干旱一直制约着林甸县农业的发展,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受到严重影响。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亿斤粮食产能过程",必须解决作物春季受旱问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因此,破解春旱已经成为我们解决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用水活动对水文干旱造成了剧烈影响。评估人类用水活动对水文干旱特征的影响,揭示基于单一模型评估的不确定性,对提升干旱风险应对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跨部门影响模型比较计划第二阶段(ISIMIP2a)项目提供的1971—2010年径流模拟结果,采用多模型集合方法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用水活动对我国区域水文干旱特征的影响,并揭示其空间差异及长期变化。【结果】结果显示:人类用水活动加剧了我国北方流域的水文干旱的频次、历时和强度,其中导致水文干旱强度增幅超过40%;同时人类用水活动对南方流域中上游地区水文干旱强度起到缓解作用;另外,相较于1971—1990年,1991—2010年间人类用水活动对我国区域水文干旱频次和历时的影响分别减少7.4%和10.2%,但对于水文干旱强度的影响增加43.1%,尤其是在辽河、西南诸河和珠江流域。【结论】人类用水活动对我国区域的水文干旱特征(频次、历时和强度)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基于多模型集合评估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基于单一模型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深化了干旱演变机制理解,为应对变化环境下干旱风险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