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报道,着重介绍了LiCoO2和LixMn2O4两种正极材料的研究情况、制备方法和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纪淑琴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3,(4):73-7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报道,着重介绍了LiCoO2和LixMn2O4两种正极材料的研究情况、制备方法和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为代表的移动机械产品的快速发展,使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增长模式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应用驱动逐步转向移动机械产品应用驱动.应对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等对大容量、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具有原料成本低、循环稳定性高、安全性能好的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综述了LiFePO4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征以及近年来的应用概况.在总结LiFePO4正极材料合成制备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和讨论了以三价铁为铁源、以高分子聚合物为碳源和还原剂的LiFePO√C"原位碳包覆固相合成法".研究表明,原位碳包覆固相合成法具有材料制备温度低、合成反应时间短、表面碳包覆膜均匀、磷酸铁锂颗粒长大速度易控及合成材料性能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5.
6.
能源问题与国家经济和安全密切相关,能源政策是关于国家未来的根本大计.根据中国政府网今年10月18日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计划用20年时阃使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见我国对新能源的重视已达到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橄榄石型LiFePO4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LiFePO4的电子导电率低,锂离子扩散速度慢,限制了其实用化,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LiFePO4的晶格中掺杂金属离子,使其产生晶格缺陷,促进Li 扩散,改善晶体内部的导电性能,本文综述了LiFePO4近几年在离子掺杂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掺杂原理、掺杂种类和掺杂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对这一研究作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企业智能生产线建设的工程实际,在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有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改进,以适应智能生产线建设需求,然后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智能生产线进行了总体方案和主要功能模块的规划设计.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较好地提升,更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以碳酸锂、碳酸锰和磷酸二氢铵为原料,以蔗糖为碳源,采用固相法制备了Li Mn PO4/C复合正极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球磨时间、锂锰摩尔比和蔗糖用量对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通过XRD、SEM、同步热分析仪和充放电测试仪等测试了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所得材料在室温下电流密度为0.1 C、0.5 C和1 C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0.5 m Ah/g、125.8 m Ah/g和117.1 m Ah/g,经过50次循环性能测试后容量分别为113.2 m Ah/g、98.1 m Ah/g和85.4 m Ah/g;在电流密度为0.1 C且温度为60℃时,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6.4 m Ah/g,测试结果表明循环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为研究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以国内某公司生产的37Ah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环境温度下三元材料锂电池充放电电压、内阻及容量等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低于0 ℃时,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端电压、内阻、容量等性能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环境温度低于-10 ℃,充放电电压曲线均呈现非线性变化,内阻变化较剧烈,严重影响电池寿命;环境温度低于-20 ℃时,无法进行大倍率放电;环境温度低于-30 ℃,大小倍率放电无法进行,充电容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14.
以乙酸锌、乙酸锰和碳酸氢铵为原料,以酒石酸钾钠为结构导向剂,通过200℃溶剂热反应制备纳米束前驱体,根据前驱体形貌确定较优的酒石酸钾钠添加量和溶剂热反应时间;将前驱体分别在250,350℃高温焙烧2 h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用ZnMn2O4纳米束,研究了ZnMn2O4纳米束的组织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外加酒石酸钾钠为1 mmol,溶剂热反应时间为12 h时,可得到结构完整的一维纳米束;2种焙烧温度均可以得到结构完整的ZnMn2O4纳米束,但350℃焙烧得到的ZnMn2O4纳米束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60次后,其比容量仍可维持在892 mA·h·g-1,在2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依然能够达到416.2 mA·h·g-1。 相似文献
15.
16.
电池模型对电池系统的健康管理和故障诊断至关重要。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化学模型正成为研究热点。电化学模型由偏微分方程构成,计算复杂度高。模型数学重构和模型结构简化是两类降低复杂度的方法。不同复杂度模型的对比研究可为模型工程应用选择提供指导,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仿真数据且忽略了温度对电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针对上述不足,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测试开展了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对比研究工作。基于理论与仿真分析,明确不同模型的误差来源;通过敏感性分析,提升了模型参数的辨识精度和效率;通过耦合热模型,考虑温度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在-10℃至45℃区间开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反应电流的均匀分布假设是简化模型的主要误差来源。该假设在低倍率条件下成立,在大倍率下将造成较大误差;耦合热模型来引入温度修正可有效提升电化学模型在不同温度下的精度;非简化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在不同温度和工况下均能保证高精度,端电压均方根误差小于25mV。简化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在小倍率工况下精度较好,但在低荷电状态和大倍率工况下将出现明显偏差,其最大端电压方均根误差超过50mV。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球形硫化钴材料,对材料进行了TEM、XRD等材料表征,分析了其成形条件,并作为负极材料组装成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分析其电化学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性能特征,结果表明球形硫化钴材料具有良好的首次充放电性能,但可能由于嵌锂产物硫化锂在电解液的溶解从而造成循环性能剧烈下降。 相似文献
18.
准确的电池模型是电池状态估计和能量管理的基础。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描述电池内部机理,具有物理意义明确和准确度高的优点。目前,常用的电化学模型为P2D伪二维电化学模型、SPM单粒子模型和SPMe考虑电解质动态的单粒子模型。其中,P2D模型的精度最高而计算量最大,而简化模型SPM或SPMe的计算效率高,但存在模型简化产生的误差。为探究误差的产生机理,首先比较SPM、SPMe和P2D模型的电极电流源、固相浓度和液相浓度,然后从平衡电势、过电势、液相浓差极化电势、液相欧姆压降和端电压对简化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并指出误差传递路径。结果表明,电极电流源是模型端电压误差产生的根源,液相正负极欧姆压降和负极平衡电势误差是端电压误差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可为SPM和SPMe模型的误差补偿方法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还提出了模型端电压误差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简单的水热结合煅烧法制备Na_(0.91)MnO_2,并以此为前驱体材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i掺杂制备Na_(0.67)Mn_(0.67)Ni_(0.33)O_2纳米颗粒有效地提高了比容量。进一步地,又对Na_(0.67)Mn_(0.67)Ni_(0.33)O_2进行Co掺杂制得Na_(0.67)Mn_(0.67)Ni_(0.33-x)Co_xO_2,发现得到的电极材料具有更高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微观结构及成分分析所合成的样品成分均一、形貌均匀,粒径大约300nm。其中Ni、Co共掺杂的Na_(0.67)Mn_(0.67)Ni_(0.33-x)Co_xO_2在电流密度0.1C时,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均为160mA·h·g~(-1)以上,经过20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20mA·h·g~(-1)。电流密度1C时可逆容量可达到90mA·h·g~(-1)。研究表明,通过Ni的掺杂提高了纳米颗粒的比容量,Co掺杂可提高电极材料的钠离子扩散系数,减小电荷转移阻抗,双掺杂可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倍率与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