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应急指挥中心可居留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会国 《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02,(42):19-24
根据国家有关核安全法规的要求,当发生严重事故后,核设施营运单位要保证其重要的核事故应急设施工作场所的可居留性,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重要的应急设施,在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的情况下,要保证在设施内工作人员的可居留性。本文的论证目的为验证和评估在严重事故情况下应急指挥中心的可居留性,通过对已确定的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严重事故情况下的源项,采用合理保守的模型及假设,计算出应急指挥中心的个人有效剂量和甲状腺当量剂量,并分析其是否满足可居留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核电厂主控室可居留系统的优化设计,阐述了以往核电厂主控室在可居留方面的设计缺陷,通过优化改进,确保了主控室应急区域环境的条件满足人员一定期限的驻留要求,保证主控人员顺利采取事故干预措施,将事故损失及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4.
核电厂主控室无过滤渗漏风(内漏)的放射性影响是可居留性评价的重要部分,目前针对该部分的剂量模型过于简化,不符合实际工程设计。本研究结合核电厂实际设计特征,对内漏源项迁移机理进行研究,推导放射性活度微分方程,建立主控室可居留性内漏剂量模型,选取典型设计基准失水事故(LOCA)和发生堆熔的大破口失水事故(LB-LOCA)开展模型应用,并与目前常用的简化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简化模型在LB-LOCA工况下的剂量结果小于采用本研究模型的结果,简化模型无法包络所有事故情景。经分析,本研究建立的内漏剂量模型更符合实际场景,适用于主控室可居留区域的内漏影响评价,并可用于内漏试验结果的验证以及工程项目设计。 相似文献
5.
6.
主控室是对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状态实施控制的重要场所,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和提供足够的信息保护室内的工作人员。就核事故而言,目前的可居留性评价通常考虑相对固定的新风量,没有考虑非过滤渗入途径与新风量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本文首先对主控室内人员受照剂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分别分析了事故源项以惰性气体为主、以气溶胶和碘为主以及两者并存时人员受照剂量随新风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的主控室设计参数和LOCA事故源项,对主控室可居留性系统的新风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尝试确定最优新风量。此外分析了非过滤渗入与新风量相互制约、非过滤渗入相对固定等多种情形下对主控室人员受照剂量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动态调整循环回风过滤对降低事故后主控室工作人员剂量的可行性。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不同的核电厂主控室可居留系统设计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以国内某核电项目为依托,根据美国核安全管理导则RegulatoryGuide1.78-Evaluatingthe Habitability of a Nuclear Power Plant Control Room During a Postulated Hazardous Chemical Release(RG1.78)评估原则,梳理并筛选核电厂中符合要求的化学品,利用ALOHA软件计算发生泄漏后进入主控室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评估泄漏后对主控室可居留性影响。从模拟结果看,由于核电厂核岛厂房为封闭设计,主控室通风口位于核岛厂房内部,当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主控室通风口处的有毒气体浓度低于毒性限值,不会对主控室可居留性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ASTEC,分别对丧失给水事故(LOFA)和全场断电事故(SBO)进行了模拟。结合丧失给水事故阐述了Zr、Fe、B4C与水氧化反应的机理,比较了Zr、Fe、B4C氧化反应释放的氢气的质量、速率和氧化反应开始的时间。结果表明,事故早期氢气主要来自Zr的氧化反应,Fe氧化反应产生的氢气约占氢气总产量的10%。另外,还比较了LOFA和SBO事故过程中氢气的释放。结果表明,同一反应堆在不同的严重事故进程中产生的氢气的质量、速率、氧化开始的时刻以及堆内氢气分布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事故早期氢气源项风险评价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事故进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LHS(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方法及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通过MELCOR程序对600 MW级核电厂开展了全厂断电(SBO)严重事故下氢气源项的不确定性量化及参数重要度分析。选取电厂热功率、碎片床孔隙度、包壳中存在未完全氧化的锆合金时燃料棒能维持几何形状的最高温度、熔融物烛流过程最大流速作为不确定输入变量,经过对100组输入集的计算,最终得到了95%置信度下压力容器内氢气产量的统计分布及各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压力容器内的氢气产量在239~424 kg范围内,相当于34.5%~61.2%锆 水反应产生的氢气量,且符合正态分布;碎片床孔隙度对压力容器内氢气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有效的缓解严重事故,需要对用于缓解和监测严重事故进程的重要设备、仪表在严重事故环境下的可用性进行评估.而温度、压力、湿度、辐射等参数是可用性评估的重要输入条件.本文针对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参考美国核管会发布的《轻水堆核电厂事故源项》(NUREG-1465)关于严重事故后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阶段和释放份额的假设,计算出事故后由堆芯释放到安全壳内的放射性源项.对于放射性物质在安全壳内的分布,不考虑喷淋和泄漏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严重事故后安全壳内的γ和β辐射环境条件,并与APl000的设备鉴定源项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计算对于设备和仪表在严重事故后的可用性分析以及其所需耐受的辐射条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某水泥厂发生的放射源遭破坏的辐射事故。描述了事故的发生、处理及处置过程。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期能对辐射源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A. Bexon;S. Andronopoulos;P. Croüail;M. Montero Prieto;D. Oughton;W. Raskob;C. Turcanu 《Radioprotection》2023,58(3):169-180
NERIS as a European Platform on Preparedness for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covery (EPR&R) has developed a roadmap setting out the key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radiati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sponse and recovery. Research project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summarised to demonstrate how important area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addressed. Radiation EPR&R has a continuous need to evolve to meet societal demands, but also to keep pace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opportunities and so the NERIS research priorities as published in the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SRA) are kept under review. Three challenge areas have been identified covering the topics of radi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protective action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ing a transdisciplinary and inclusive framework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sponse and recovery.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hallenge areas and the underlying key topics for NERIS have been mapped across to the Joint Radiation Protection Roadmap developed by the consortium of European radiation research platforms known as MEENAS. The war in Ukraine triggered a new round of revision of the SRA that result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ur topics as new or revised challenges for the NERIS community. These updated challenges are: (1) optimisation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ition and recovery phase, (2)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data assimilation and monitoring strategies, (3) inverse modelling, and (4) lessons identified from Ukraine and implications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hese four areas will form the priority research areas for the NERIS community to help advance radiati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o meet current challenges and need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https://doi.org/10.1051/radiopro/2023019 相似文献
16.
操作干预水平(OIL)的制定是核动力厂应急准备的重要内容。为使华龙一号核电机型符合国际核应急管理的先进规范,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的OIL分类和制定方法,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机型二级概率安全分析(PSA)严重事故源项,开展OIL的制定研究,分析IAEA OIL默认值对华龙一号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华龙一号二级PSA事故在停堆前10天内的OIL2γ值低至60μSv/h,是IAEA默认值的3/5;其余OIL类别的计算值均能被IAEA默认值所包络。对华龙一号核电机型,建议停堆前10天的OIL2γ设定值不大于60μSv/h,OIL4γ设定值依据厂址放射性自然本底和监测仪表性质取1~4μSv/h,其余OIL可取为IAEA默认值。 相似文献
17.
18.
使用严重事故分析程序RELAP/SCDAPSIM,对3种不同尺寸的压水堆热段大破口事故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15、20、25cm大破口事故分别在无事故管理和有高压安全注射条件下事故进程。计算结果表明,当堆芯表面峰值温度达1 500K时,堆芯出口温度不能反映堆芯的损伤状态;当堆芯出口温度达900K时,进行严重事故管理不能有效阻止堆芯熔化。将堆芯热通道出口温度作为严重事故管理入口标准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堆芯热通道出口温度达900K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可有效阻止堆芯熔化,此信息可作为进入严重事故管理的入口标准。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有的设计资料,使用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MELCOR1.8.6建立了核电厂一、二回路系统,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和安全壳系统的模型,并模拟冷段2英寸(5.08cm)小破口叠加重力注入失效的严重事故发生后,将冷却剂注入堆芯的情形,分析其对严重事故进程的缓解能力。本文选取3个严重事故的不同阶段,将冷却剂分别以小流量(10kg/s)、中流量(50kg/s)和大流量(200kg/s)的速率注入堆芯,通过比较氢气产生量、堆芯放射性产生量及堆芯温度等数据来评估在严重事故不同阶段再注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堆芯损伤初期,可认为10kg/s以上的流量足以冷却百万千瓦级事故安全。而当严重事故发展到堆芯开始坍塌阶段,200kg/s的注水流量可认为是基本可行的,而小于此流量的注水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20.
先进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计划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影响核电厂应急计划区大小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作者的技术见解,提出了在先进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计划区范围测算过程中,严重事故截断概率取10^(-8)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