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建筑》2005,(3):63-63
2004年设计题目,以“挖掘”为主题,重塑“萎缩中的城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合作设立,以“挖掘(Excarations)”为主题,是德国包豪斯基金会10年课题“城市萎缩(Shrinking City)”的一部分,历时3个星期,主要针对两德统一后出现的人口缩减与城市萎缩现象,以德骚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唯一的设计手段“减法”,赋予这些萎缩中的城市新的活力。17位同学分成5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并与当地规划局进行探讨。《中德意志报》就此合作项目还作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2.
余迅  卢求 《时代建筑》2004,(1):124-125
“中国当代建筑展”于今年10月10日至12月20日在德国莱茵河畔著名城市杜塞尔多夫市“建筑之家”举行,此次展览在德国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圆满成功。近二十家中国大型设计院和中小型建筑事务所参加了此次展览。这次展览是由“德中建筑协会-DCB”及德国最大的北威州建筑师协会AKNW联合举办的。  相似文献   

3.
联盟档案联盟成员:北京城市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单位级别:主席单位动态情报:1、荣誉榜:时代·龙和大道、时代紫芳分别荣获“中国新区建筑经典”及“中国建筑创新示范楼盘”称号荣誉榜时代·龙和大道、时代紫芳分别荣获“中国新区建筑经典”及“中国建筑创新示范楼盘”称号日前,在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等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2006·中国居住创新典范”推介活动中,经建设部权威机构和资深专家的严格评审,由开发股份公司开发建设的时代·龙和大道、时代紫芳两个项目分别荣获“中国新区建筑经典”及“中国建筑创新示范楼盘”称号…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筑》2006,(12):97-98
城市解读01-50对《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几点思考曲冰梅洪元01-53萎缩与生长——德国德骚包豪斯基金会“城市萎缩”课题研究及方案设计侯青01-57高层住宅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探讨张姗姗隋楠04-06主题事件与城市设计金广君刘04-11从契合到整合——两个校园规划方案的解读陈占鹏王伯伟04-15中国中心发达城市边缘区域的崛起邓伟忠吉井贵思11-33闯入者魏浩波——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贵州摆陇苗寨整治更新实践11-39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庭院——意大利城市的中介空间探究翟海林主题专栏01-06产品?商品?作品?——建筑师设计中国城市住宅…  相似文献   

5.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是2000年5月在武汉工业大学“城市·设计·文化·遗产”多国设计研讨会上的宣读论文。文中对于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呼吁人们对于历史性建筑与城市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建筑和城市是根据人在其中的活动及感受昕形成的序列而组织的空间框架。·建筑和城市是多层次的系统,并由于内部系统的稳定而导致生长。系统的调节及空间框架的变化是通过弹性空间的设立而得以实现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生存机制,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并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简讯     
《世界建筑》2003,(3):12-15
“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技术展”在北京举行由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举办的德国著名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作品的首次中国展于2003年2月21日至3月3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托马斯·赫尔佐格在国际上被视为近20年来太阳能建筑和建筑革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发展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即将建筑的美学、技术、功能和可持续性结合起来。赫尔佐格组织和领导了建筑与多学科的合作研究,通过与物理学家、工程师、医学家、生物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的合作,创造出一批独特的、颇具代表性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1900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是由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法国青年建筑师路易·马松-德图尔贝将参考图像及其受到的传统布扎体系教育相结合所完成的;另一方面,其参考图大多为近代中国北方传统官式建筑的摄影作品。而这次布扎体系与中国建筑的碰撞出现在布扎建筑师保罗·克瑞与梁思成等中国建筑先驱在美国相遇之前,与其说它是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如说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被观看、研究和再现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本文试图就马松-德图尔贝的中国馆设计图进行分析,结合 1900 年巴黎世博会的历史政治背景、19 世纪末巴黎美术学院的折衷主义风潮以及近代西方在中国的摄影史, 还原中国馆设计的方法、折衷主义的参考语料库与构成原则,并寻找此中国馆建筑设计在近代西方对中国建筑景观重塑过程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收缩的城市     
1收缩的城市"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原著由PhilipOswalt编著,德国Hatje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中文  相似文献   

11.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是包豪斯学院首任校长。文章通过回顾包豪斯诞生的历史背景,解读包豪斯校舍的设计思想及其表现手法,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深刻剖析了我国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文脉根基和灵魂缺失、创新意识和思想贫乏、拼贴和模仿泛滥、批评准则混乱和格调低下的建筑层出不穷等问题,指出重温格罗皮乌斯的责任感和大众情怀,建筑功能、技术和效益不可偏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仍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健彬 《山西建筑》2004,30(11):3-4
阐述了中国风格建筑的定义,就如何传承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和建设优美的地域城市风貌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当代城市建设者有责任传承各类型的传统建筑,让中国城市建筑更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With its strong emphasis on students acquiring practical, craft skills alongside more formal design expertise, the Bauhaus provides a significant 20th-century precedent for current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focusing on learning through making. Architect and urban planner Barbara Elisabeth Ascher describes how the approach to pedagogy in architecture evolved during the Bauhaus's 14-year history (1919-33), and the shift in leadership from Walter Gropius to Hannes Meyer and then finally to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相似文献   

14.
包豪斯设计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传播到中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进程。其中,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引入,是最具历史意义的部分。本文聚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这位代表性人物,对他主持期间的包豪斯预备课程展开研究。从课程构建的多重训练方式出发,追溯其思想渊源,解析"完整的人"和"总体作品"这两个核心概念,透视预备课程在包豪斯教学体系整体架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剖析预备课程与建筑以及建筑师培养之间丰富而深刻的关联。同时,本文也检视莫霍利-纳吉教学探索中的视觉化倾向,揭示包豪斯内在矛盾性,为进一步反思包豪斯的中国影响提供关键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张轶伟  曲菲 《建筑师》2021,(4):68-78
本文对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院校的教学史料进行梳理,以移植与转化两部分进行传播历程的概括.移植部分聚焦于阿尔伯斯和莫霍利-纳吉两位第一代包豪斯教师在艺术类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通过教学档案和文献研究剖析了基于材料的包豪斯练习和抽象形式理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影响;转化部分通过三种不同的教学主张来呈现以"基本设计"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对历史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大量反映、描写和歌颂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文学浓缩、升华了城规艺术、建筑艺术,而城市规划与建筑从文学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从而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灵性;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与各种建筑,也成为了诗歌等文学艺术手段及众多文学家抒发主观意境的重要载体。许多历史城镇与建筑因此而扬名千古,并得以存续到如今。  相似文献   

17.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19,43(9):11-12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城市规划工作注重实施而规划理论并未得到关注.19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规划理论的指导.构建中国自己的规划理论成为共识.文章认为当前规划理论研究表现出多心化而不是空心化,反映了中国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并存、需要不同理论指导的现状.“城市治理”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提出: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居民.  相似文献   

18.
“风格派”(De 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活动。它对20世纪的现代艺术、建筑学和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1917年到20世纪中叶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从“风格派”起源到包豪斯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有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该文阐述了"外廊样式"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关系,认为"外廊样式"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存在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的始终,丰富繁衍并精彩演绎,对中国建筑的近代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它还衍生出"骑楼街屋"这种特殊的城镇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