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建造一座教堂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为汉诺威世博会设计的基督馆对于 gmp 来说是个小项目,但却最有趣味性。建造教堂总能有一些新的发现,为世博会服务更是如此。但将基督教和天主教两个不同的宗教信仰融入到一个教堂中,使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标志性教堂,对 gmp 来说责任重大,同时也倍感荣幸。以上只是设计的很小一部分 :对话式设计需要一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要规划方面、以及后续利用、对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嘉伟 《规划师》2006,22(7):84-86
在许多世博会中,展馆建筑为观众提供展示舞台的同时,也因将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创新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意识糅合在一起,而成为举足轻重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世博会特殊的场址条件,契合“城市,让生活美好”的主题,设计师应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为贵”哲学的山水城市理想建设上海世博会展馆。  相似文献   

4.
主题·高技·人性——2000汉诺威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军 《华中建筑》2007,25(10):25-27
总结2000汉诺威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可以归结为在充分体现世博会主题"人类·自然·技术"的基础上,从建筑自身主题的确定、建筑的灵活性、材料的选用及传统地域文化的表达等方面入手,在体现世博会建筑自身展示性、试验性、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更表现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本身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建筑工人》2010,(9):46-46
自1851年首次在英国伦敦举办以来,世界博览会已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世博会上各个国家的展馆也成为记录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书签"。让我们通过这100多年来出现在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馆,来回眸世博会的百年变迁,感受世博会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馆的逐一回顾,总结了世纪之交人类对自然与技术的自觉反思,揭示了传统文化特色与生态理念相结合时激发出的巨大创造性。作者同时认为,当代世博会的商业运营正是建筑艺术最有效的推动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世博会中,展馆建筑为观众提供展示舞台的同时,也因将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创新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意识糅合在一起,而成为举足轻重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世博会特殊的场址条件,契合"城市,让生活美好"的主题,设计师应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为贵"哲学的山水城市理想建设上海世博会展馆.  相似文献   

8.
蔡永洁 《世界建筑》2005,(11):106-109
选择两届世博会各8个国家馆进行简要分析,指出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落后国家在理解世博主题以及展示自身文化手段上的明显区别,认为宣传先进社会意识和科技成就才是世博主题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9.
颜隽 《住宅科技》2009,(10):14-17
世博会场馆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提供了展现的空间,为实验并实践新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所和展示场所,而其本身,由于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阶段,"绿色"理念和实践手段全方位贯彻和实践,成为了"绿色"理念、技术最好的诠释物、映射物之一。本文从分析近几届世博会场馆建筑入手,解读建筑多层面、多方位对于生态主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世博会场馆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提供了展现的空间,为实验并实践新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所和展示场所,而其本身,由于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阶段,"绿色"理念和实践手段全方位贯彻和实践,成为了"绿色"理念、技术最好的诠释物、映射物之一.本文从分析近几届世博会场馆建筑入手,解读建筑多层面、多方位对于生态主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朱雷 《建筑师》2006,(4):8-12
2005爱知世博会的国家馆,采取“全球共同”的概念,由统一的单元体限定。在此条件下,本文主要从建筑与影像两个方面,对国家馆的设计展开分析;文章具体以西班牙馆和克罗地亚馆为例,探讨展馆空间中建筑与影像、现实与虚拟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岩松 《中外建筑》2010,(5):115-116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自然博物馆建筑现状的分析与理论思考,探索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的功能定位,明确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与措施,为当代建设博物馆建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本世纪末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性盛会,是具有全球影响的专业性博览会,其主题为“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4.
阐述建筑、自然、人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龙涛  陈瑜  顾灵 《浙江建筑》2006,23(12):11-13
在都市中营建自然,在自然中营造建筑,二者相辅相成,已成为人类一贯的追求。本方案探讨了嘲复自然的空间行为组织方式:建筑环境的易于进入性以及动态、模糊的空间特性。表达了自由与包容的自然本性,从而寻求“自然”与建筑、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现代装饰》2013,(11):151-151
Saraiva+Associados为2017年世博会设计的方案入围竞赛十大方案之一。2017年世博会的主题为“未来的能量”,他们的设计为阿斯塔纳地区呈现出了一个持久的地标。整合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洁技术,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可行的体系结构,并成为宜居城市。在这里,能源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17.
陈敏红  倪琪 《中国园林》2004,20(12):1-9
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以"人·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突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其基础设施、场地规划、景观设计和展馆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此届博览会被誉为世界博览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论建筑、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楚 《安徽建筑》2011,18(3):18-19
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这是全人类所形成的共识。文章主要就建筑、自然与人的关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德莱姆克莱斯勒汽车在2000汉诺威年世博会上打造了一个互动的、以未来为引领的实验室一号实验室,该项目目的是激发青少年对新体验及未来技术的兴趣。一号实验室的设计锁定可以移动的展览项目,融合了未来的技术及当时的流行文化。当前的、与未  相似文献   

20.
夏南凯  顾哲 《规划师》2006,22(7):75-77
世博会建筑不应在会展后再来考虑建筑物的拆除及利用方式,而应从设计伊始就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后期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建筑设计需要改变传统的从形式、功能等狭窄范围出发的设计思路,应在系统论指导下,站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高度,综合考虑建筑的材料、施工、使用维护、拆除及利用等阶段的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废物排放,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