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建筑学报》创刊于1954年,今年是它50华诞。半个世纪以来,它作为中国建筑界主流学术刊物,其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说来也巧,我正是1954年走进建筑专业。《建筑学报》是我50年建筑生涯的良师益友。上个世纪50年代我还是茅塞未开的建筑学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图书馆里建筑杂志琳琅满目,其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学术期刊就是《建筑学报》,它向我们展示了国内的建筑世界。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报上看到关于杭州西湖饭店设计竞赛的介绍。当时我国还很少有这种竞赛活动,耳目为之一新。对吴良镛先生方案溶入环境的文化品位和戴复东先生方案…  相似文献   

2.
周畅 《建筑学报》2004,(7):15-16
为了编辑《建筑学报》五十年精选本,我系统地翻阅了从创刊号到今天的《建筑学报》,面对眼前堆积如小山的一本本褪了色的杂志,仿佛打开了中国建筑界厚重的历史画卷,那一篇篇论文,一座座建筑,无不凝聚着我国几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为了这本刊物,编辑部的几代编辑记者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艰辛,转眼之间,50年过去了,半个世纪的征程,《建筑学报》历尽坎坷,饱经沧桑……拂去历史的尘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记录中国50年的建筑史料。50年过去了,《建筑学报》多次停刊复刊。编辑人员多次变换,主编换了一任又一任,唯一不变的是这凝聚了几代人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3.
潘巨石 《建筑》2003,(10):79-79
《建筑》编辑部: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阅读贵刊发表、刊登的精辟论文和相关文章,有的还摘录于笔记本上,如1981年6期刊登的“建筑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业务标准”,至今保存完好。22年前,贵刊刊登了这样全面、完整、高水平的标准,今天回头看这份资料仍感到很有现实意义。《建筑》作为建设部主管,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建筑行业权威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对于我来说,每次阅读即是一种享受,又是一次深受教育学习的机会,因为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建筑新法规、建筑技术新经验、建筑科技新成果、建筑管理现代化知识和国内外建筑动态。…  相似文献   

4.
评选“80年代世界名建筑”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虽然我在拙作《建筑创作的社会构成》一文(见《南京工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1987——编者)中提到,“我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和世界建筑发展并不同一平行线上,在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特点,建筑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但世界建筑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所表现的繁荣、多彩和多元,却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世界建筑》的读者们:你们好!首先我祝贺《世界建筑》杂志出版俄罗斯新建筑专辑。祝愿《世界建筑》编辑部的工作;顺利成功。俄罗斯建筑如同俄罗斯悠久的历史一样,印记着我国发展的历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建筑物是世界建筑之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们,包括艺术家、建筑师能通过《世界建筑》杂志了解俄罗斯现代建筑师的创作,这将对加强中俄两国建筑同行们的合作有很大的帮助。感谢《世界建筑》杂志社的同志们为此专辑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为俄中两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俄罗斯联邦驻…  相似文献   

6.
继往开来 勃勃生机——《世界建筑导报》创刊十周年 《世界建筑导报》自1985年6月1日创刊以来,已整整十个年头了,蒙海内外读者和同仁的支持和爱护,迄今除已编印出版了四十二期《世界建筑导报》正刊外,还编印出版了《深圳建筑》、《上海建筑》、《北京亚运建筑》和《广东建材》等多种增刊,为便于查阅参考和收藏,还出版了多种形式的合订本。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门,我刊结合国内建筑业实际的需要,针对性地把世界各国先进的建筑成就介绍给我国广大的建筑工作者,使《世界建筑导报》成为了解世界各国建筑发展和动态的媒介,作为引进国外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窗口及中外建筑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为发展我国建筑科学和建筑事业尽绵薄之力。 十年,一个值得庆贺、纪念和回顾的时限。除了成绩和贡献外,在这改革开放的大  相似文献   

7.
《建筑学报》创刊50周年学术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学报》2004,(7):23-27
《建筑学报》主办的2004年学术研讨会于6月22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主题是“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建筑学报》主编周畅主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张锦秋、何镜堂以及20多位中国建筑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发言。与会专家认为50年代初期“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对于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繁荣建筑创作和理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应该有明确的方针来指导建筑创作。《建筑学报》发起的“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的讨论对于引导建筑师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20年前,我还只是一个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推开了《建筑学报》编辑部这扇神秘的门,没曾想,这一头扎进去就再也没出来。这是一种整日忙忙碌碌,周而复始的工作,又是一种边播种边收获的工作,充满了紧张与期待,20年了,每当墨香未散的新一期学报送到,我依然会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从未厌烦过。比起编辑部我的前辈们所经历的动荡岁月,我在学报的这20年可以说是学报风调雨顺发展的一段时期。回首这20年,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出一本高品质的学报。然而每一点进步又是那么艰难,可以说今天的学报虽还是不尽如人意,但却凝聚了历…  相似文献   

9.
走向新建筑     
转眼间《新建筑》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新建筑》可谓在徘徊与求索、艰辛与荣耀中度过,在见证着我国建筑界走过的脚步之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且影响力日益深远。回想《新建筑》起步的岁月.它宛如一束春枝,散发着清香,透着新绿……  相似文献   

10.
序一     
正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建筑人类学"(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这个话题,就在西方建筑界逐渐流行了,然而对于其理论意义及其关联域,长期以来国内建筑界所知无多。1991年秋,在与罗小未先生的一次谈话中,她嘱我尝试为研究生的建筑理论课作一次关于建筑人类学的主题讲座。我虽读研时接触过一些文化人类学的知识,但对这个主题内容还是初涉,感觉是个挑战。经过一段时间对罗先生所予资料的反复阅读思考,我勉力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讲稿概要在次年被《建筑学报》录用发表。此后的十多年中,《同济大学学报》《新建筑》和《建筑师》等还陆续刊载过几篇我所撰写的建筑人类学研习和实践心得。  相似文献   

11.
灯塔的故事     
汤桦 《建筑师》2019,(4):18-18
<正>在一个曙光微弱混沌的年代,一本正确的杂志就像一盏明灯,为混沌的空间建立坐标。《建筑师》就是一盏升起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建筑学的明灯。隐约记得那一年是大学二年级——1979年,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建筑师》创刊号。在这之前,除了《建筑学报》作为官方的主流杂志以外,图书馆仅有少数西文的建筑类杂志,Architecture Review,Architectural Record,  相似文献   

12.
15年前当我是一位电气工程师时便成了贵刊热心读者,13年前我在贵刊发表了有关设计管理的文章;7年前我荣幸地被贵刊接受为常务编委。应该说是“管理”二字的作用拉近了我与本刊的距离。近10余年来既是责任,也有信念,我在设计、科研及管理之余,年年为本刊送上一篇篇心得。这里感谢本刊对青年学人的扶植,钦佩本刊在条件并不十分好的情况下艰苦创业走到今天,我愿与贵刊一道在未来林林总总的建筑期刊“海洋”中探索并闯出新路。 1 新世纪呼唤《建筑设计管理》要发挥作用 刚刚谢幕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指出:“20世纪是‘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21世纪人类要创造‘大转折’的机遇”。我以为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建筑学所倡导的“生态观、经济  相似文献   

13.
艾侠 《城市建筑》2010,(10):4-4
<正>治学严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界享有盛名,而让我真正接触这一学脉的媒介,却是手边这本新兴的建筑期刊《城市建筑》。虽然仅创刊六年,但在我们看来,UA已经与《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师》等老牌杂志齐名,成为国内最受好评的建筑学刊之一。近两年来,我和CCDI的建筑研究团队为UA供稿十余次,从每次审稿、反复修改以及对设计图纸的品质要求之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编辑团队的执著追求,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这本刊物的Fans。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年初,《建筑学报》编辑部在电话里约我,说杂志社准备在7月搞一次面向青年建筑学者的写作班,希望我能讲讲建筑类访谈的经验。放下电话,我查了下存档,算上排在日程表里的两个访谈,发现在过去的5年间,我为《建筑学报》和《建筑师》这两家媒体做了面对15位建筑师的20个项目的 21次访谈,大抵凑得齐一堂课的素材。那天,我又记起了几年前在方家胡同座谈会后张路峰老师讲的一段话。张老师说,他刚带着大二学生去了上海嘉定,看了中心公园里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作为贵刊的新读者,我如期收到了《建筑装饰材料世界》第4、5两期的杂志,感觉印刷非常精美,并且内容也很不错,希望经常能看到此类文章。尤其是杂志第五期的《材料科技》版块内容,能让我更多的了解到本领域内的最新动态,我平时很喜欢写作,所以想经常投稿给杂志社,愿与更多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快乐和成功经验。最后,祝你们杂志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6.
《建筑学报》自1954年创刊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半个世纪以来《建筑学报》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是,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学报时,她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与此同时,她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我开始和《建筑学报》结识是在1960年进入大学以后,大学读书期间,建筑专业的资料奇缺,国内只有《建筑学报》等极有限的几本专业杂志放在图书馆书架上供学生翻阅,因此我对《建筑学报》的印象极其深刻。自结识《建筑学报》以来,我就是学报的长期订阅者,是一位忠实的读者,时而也为学报写些稿件,此间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通讯员。不能不…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悉尼奥运圣火的熄灭,人类又将送走一个意味深长的千年和一个造就了无数奇迹的百年;而《世界建筑》杂志也迎来了她20岁的生日。《世界建筑》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同龄,在这样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这样的一本杂志为中国的建筑人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并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世界。在这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世界建筑》的新老主编、社长和同行们自然有许多的心声要向读者倾吐,且听他们娓娓道来……同时,《世界建筑》还有两件特别的礼物奉献给读者:一件是受到建筑专业学生关注的、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世界建筑》杂志社和…  相似文献   

18.
<正>32年前在日本丹下事务所研修时,曾经有半天的机会陪伴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这短暂的经历也成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圈内知道贝先生的名字最早还是在1977年底,日本《新建筑》杂志以"现代世界建筑的潮流"为题出了一期临时增刊,除了介绍20世纪的建筑大师外,按"构筑现代建筑世界的人们"和"开拓现代建筑的人们"两个版块分别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等国的建筑师,在前一个版块中介绍了一位1917年生于广东的华裔建筑师Ieoh Ming Pei,他于1935年赴美,1954年成为美国公民,在哈佛和MIT学习过,并已取得了许多荣誉。但直到1980年中国《世界建筑》杂志  相似文献   

19.
刘亦师 《建筑师》2014,(6):99-107
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而新中国的建筑期刊则肇端于1954年。本文以创刊于1954年的3份期刊——《建筑》、《建筑学报》、《建筑译丛》为对象,比较其宗旨、内容、办刊思想、读者对象等,考察它们在1954至1966年间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各种建筑期刊早期鲜明的特色逐渐消失,话语主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趋同。这一时期建筑期刊的曲折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新中国建设事业和建筑出版业蹒跚前行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西单倾向”是“中国后现代”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建筑师当中,不知道清华大学所做的西单商业大楼方案的人恐怕不太多。西单商业大楼方案引起了我们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建筑学报》、《新建筑》、《世界建筑》等国内仅有的几家建筑刊物都发表了评介文章。人们用“新时代文脉延续”、“新一代形式”、“有文丘里灰色派气质的佳作”、“中国后现代主义”等等赞誉它。于是,西单商业大楼吸引了一批意欲创新的青年建筑师和学生们,在他们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