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与建筑”主题展览于2000年4月30日~5月15日在清华大学建筑馆举行。展览展示了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罗马大学教授保罗波多盖希先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展览从仿生学的角度表现了人类的建筑创作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波多盖示认为”承认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也意味着建造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房屋与此同时这些房屋在某些时候也能通过其外形来反映我们开放的内心世界并成为容纳我们灵魂的内部空间、追求人类精神世界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融会表达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这次展览的主题。意大利“自然与建筑”…  相似文献   

2.
篇首语     
保罗·波多盖希1931年出生于罗马,是当代意大利最重要的建筑学家。这里之所以用“建筑学家”而不用“建筑师”,是因为保罗·波多盖希对于当代意大利甚至世界建筑发展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建筑作品。除了作为开业建筑师之外,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史家和各种重要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意大利罗马大学的教授。保罗·波多盖希对当代建筑发展最著名的贡献是他在1980年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组织的那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大亮相。他是那次展览会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作为建筑史学者,他对于意大利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有着深入…  相似文献   

3.
刘鹏跃 《山西建筑》2007,33(34):34-36
从建筑创作方面和建筑理论方面探讨了建筑师斯科拉瑞的建筑作品,介绍了斯科拉瑞的绘画成就及其家具设计作品,指出他的作品极大程度地代表了当代意大利的文化潮流,并对当代建筑创作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利     
《世界建筑》2014,(4):56-56
<正>B.1970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简盟工作室主持《世界建筑》主编2013英国AR+D国际新锐建筑师奖2013世界建筑节展览建筑组入围2012,200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2012,2010,2008住建部勘察设计一、二等奖2009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相似文献   

5.
世界建筑简讯世界建筑简讯“当代乡土建筑———现代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1997年9月27~29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97当代乡土建筑——现代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科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和亚洲建筑师学会主席、新加坡建筑师林少伟...  相似文献   

6.
信息综述     
《新建筑》2010,(3):146-146
"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激励中国建筑师的绿色建筑设计意识,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0年5月10日在武汉召开了“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保罗.波多盖希建筑的传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舟 《世界建筑》2000,(12):20-22
保罗.波多盖希是意大利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杰出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长于初中的开业建筑师,而且是一位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史学家。或许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历史融入他的建筑创作,使历史真正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这种创作使他的作品成为意大利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他的作品中,传统性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炯 《华中建筑》2003,21(1):25-26
以当代建筑文化的共生趋势为背景,论述了建筑创作的当代性与世界性的关联,介绍了亚洲建筑师对建筑创作观念的新拓展。最后,提出新世纪的大方向——创造共生文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9.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 ,最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何镜堂教授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是我国一位在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建筑教育领域成就卓著的设计大师。他把设计、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 ,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较有影响的作品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建筑师。他长期致力于岭南新建筑和文化类建筑的研究与创作 ,以实践成果探索岭南新建筑创作的途径与方法 ,探索建筑与环境、造型与功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地域性、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吴良镛教授被美国建筑师学会命名为“荣誉资深会员”世界文化协会颁发给“荣誉证书”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被美国建筑师学会命名为荣誉资深会员(Honorary Fellow of the AIA)。在贺信中,吴教授被称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的先驱之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和多产的作家。命名仪式今年5月份在美国休斯顿举行。同时被命名的还有来自意大利、加  相似文献   

13.
王贵祥     
<正>B.19501972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关于建筑历史与当代建筑创作的关系问题建筑是一种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信息的物质载体,完全脱离其所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历史文化土壤的建筑创作,不是没有根基的浮浅虚妄之作,就是简单重复的舶来模仿之品。作为一种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作为全国性的民间建筑团体,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平等、自由、纯学术的特色,推动中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活跃建筑创作的气氛,对中国建筑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借助“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这一窗口,以历年主题和代表人物为线索,探讨建筑师的话语流变与群体更迭现象,从而一窥中国建筑30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学术视野     
《华中建筑》2006,24(12):i0002-i0003
1 中芬学术交流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举行,22006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召开,3 2006年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南宁举行,  相似文献   

16.
沈彬 《建筑师》2005,(3):120-120
2005年5月14日,“地域&原创“论坛在杭州举办。论坛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王路博士主持,主要演讲人为当代中国新锐建筑师张雷、齐欣、吴钢与柳亦春等四人。建筑学术权威杂志《建筑师》主编黄居正、《时代建筑》杂志副主编彭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地域学研究专家单军以及二十多名浙江省内著名建筑师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金磊 《华中建筑》2005,23(2):15-15
自2002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由高介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迄今已计划出版30多部著作,从而使更多的国人关注中国建筑文脉的传承问题。该套丛书的作用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所言“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地域文化失落及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的危机面前,应喜赞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撰及发行”。齐康院士在总序中也倡言“中国具有5000多年深厚的建筑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但建筑师尚缺乏独立自主意识,成为建筑创作及其出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2日,罗马市长乔瓦尼·阿莱马诺(Gianni ALEMANNO)议员率团访问清华大学,并做客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发表了题为"罗马未来面临的挑战:将发展和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精彩演讲。另外,意大利贸促会主席Umberto VATTANI、罗马大学建筑系主任Livio DE SANTOLI等陪同来访。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在演讲前指出,清华大学与罗马大学一直建立了很  相似文献   

19.
张轲  张弘  侯正华 《时代建筑》2009,(1):142-147
文章是“标准营造”对其近作“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的简要介绍与回顾,同时标准营造以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的视角,讨论了在西藏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区进行建筑创作的“文化平视”态度和地方建筑的“当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筑创作的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建筑的文化性的一些认识,充分认识文化是建筑创作的源泉,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传统形式只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而只有现代建筑创作所追求的文化变革才会吐故纳新。从而建立起建筑创作的文化观,使建筑师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实现建筑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