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种新资源油脂——茶叶籽油的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籽油是以山茶科植物茶树成熟种子——茶叶籽为原料制备的食用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开发的可食用植物油.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高于油茶籽油及橄榄油,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高级食用油、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籽油的提取工艺、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茶叶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茶叶籽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与茶树油的区别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和茶树油是不同的物质,它们很容易混淆.介绍了茶树和油茶树的生长特性、植物学分类和分布情况,并对茶叶籽和油荼籽、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和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比较,还介绍了茶树油的来源、性质和用途,以便正确区分它们.  相似文献   

3.
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储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含水率、含油率、可溶性蛋白、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活性、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及脂肪酸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加速老化促进茶叶籽老化进程,老化程度与老化强度成正比。随着人工加速老化时间的延长,茶叶籽含水率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茶叶籽脂肪酶活力下降,脂肪氧化酶活力上升;茶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增高;茶叶籽含油率逐渐升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上升。通过对茶叶籽老化不同阶段储藏特性的测定可以预测茶叶籽劣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区茶叶籽油活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云南、四川、江苏、湖南、湖北、福建、河南、贵州9个地区的茶叶籽油活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总酚含量以四川、贵州和云南最为突出,在900 mg/kg以上,其他地区差异不显著(400~660 mg/kg);VE含量以四川茶叶籽油最高,可达68.55 mg/100 g,而江苏茶叶籽油中生理活性最强的α-VE含量(31.94 mg/100 g)最多;角鲨烯、三萜类物质羽扇豆醇与4种甾醇类物质(菜油甾醇、豆甾醇、羊毛甾醇和谷甾醇)在所有地区茶叶籽油中均被检出;除湖南、湖北、福建外,其他几个地区茶叶籽油中都含有β-香树脂醇;此外,在所有地区的茶叶籽油中都检出1种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四川和贵州的茶叶籽油中总甾醇含量最多,分别为5 710.4 mg/kg和5 539.3 mg/kg。综合分析,四川、贵州的茶叶籽油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研究了利用美拉德生香源反应原理制备浓香茶叶籽油,综合利用茶叶籽资源,并对浓香茶叶籽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p H 8.5,酶解过程加酶量20 000 U,酶解过程料液比1∶10,浓香成分提取时间30 min,酶解时间为4 h,提香过程油料比为1∶9,提香温度为130℃,并建立了浓香茶叶籽油的感官评价方法,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产品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6.
茶叶籽油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茶叶籽油是我国卫生部认定的新资源食品。茶叶籽油含有二十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同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茶多酚、生育酚等。另外,研究表明茶叶籽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耐储藏,其氧化稳定性可与橄榄油相近,高于其他食用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茶叶籽油组成分析以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并对茶叶籽油抗氧化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深入研究茶叶籽油及其营养保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乙醇为溶剂提取茶树花中的抗氧化物质,将提取液浓缩后的浓缩液加入到茶叶籽油中,通过真空干燥的方式使乙醇含量降至国标限量范围内,与直接以茶叶籽油浸提茶树花的添加方式及添加常用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进行比较,并以市售茶多酚代替茶树花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茶树花提取物明显改善茶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特别是以乙醇为载体的添加方式效果更为明显;茶树花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强于BHT、BHA,与脂溶性儿茶素的效果相当,弱于TBHQ。此外,以乙醇为载体的添加方式与直接浸提相比,前一种方式处理的茶叶籽油中儿茶素含量有所增加,黄酮含量也明显提高,此现象由市售茶多酚对比实验组所证实。  相似文献   

9.
茶叶籽油     
茶,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饮料,它的学名是Camellia sinensisL,在植物分类学中与油茶同属茶科(Theaceae),在我国南方广为栽培。茶树的叶子经加工制作后就成为商品茶叶。茶树的种籽近似球形,含仁率约50~65%,茶叶籽仁的化学组成如下: 含油率:30.13% 蛋白质:13.28% 粗纤维:1.47% 非氮物质:51.67% 灰份:3.45% 茶叶籽出油率约为10~12%(压榨法)。 由于茶和油茶同属一科,故茶叶籽油和茶油的性质和组成十分相似(见表):  相似文献   

10.
索氏法提取和测定油茶籽油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茶油外,油茶中还含有茶多糖、茶皂素、茶多酚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以油茶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制备为前提,本研究以简单、有效地提取茶油为目标,以油茶籽含油率为指标,在索氏抽提法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种类和单次样品重量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索氏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6 h、提取温度80℃、有机溶剂丙酮、单次样品重量4 g。该条件下茶籽含油率达43.24%±0.53%。该条件下测得4种油茶整籽和种仁的含油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广宁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小果油茶和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的整籽和种仁含油率均最高,且饼粕含油率最低,分别为49.7%、67.5%和6.1%。优化后的油茶索氏抽提条件,适用于茶油成分的有效提取和针对油茶籽油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湖南本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茶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和消光系数的分析方法。方法搜集30批次油茶籽油,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多酚含量和消光系数,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油茶籽油中11种脂肪酸成分。结果确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不同参数指标中茶油待测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含量在0.02~8.32 mg/kg范围之间、多酚含量在7.08~34.63 mg/kg范围之间,消光系数在0.135~1.445范围之间。11种脂肪酸组成中比例最高的3项依次是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超过86%。结论建立紫外分光光度快速检测法,有助于对油茶籽油质量分级及定向功能性筛选,适宜工厂实时监测和化妆品研发数据参考;对主要脂肪酸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和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sis index,TI)两项营养指数评价,油茶籽油造成心血管的风险很低,具有良好的油用价值;为湖南茶油生产与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山茶油的功能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茶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还含有角鲨烯、山茶甙、山茶皂甙等生理活性成分。山茶油烟点高,不皂化物含量少,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其品质可与橄榄油相媲美。而且山茶油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性,如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肥胖、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综述了山茶油的功能特性,以便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山茶油。  相似文献   

13.
红花油茶的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普通油茶为参考,主要分析了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并对其两种茶籽仁的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风干红花油茶籽仁中的粗脂肪含量为63.3%,粗蛋白质含量为8.8%,茶皂素含量为13.34%,其中粗脂肪含量比普通茶籽仁高出15%以上。风干后的红花油茶籽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粗纤维,含量达到78.4%。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红花油茶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  相似文献   

14.
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到的全国十三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作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仁干基含油率可达30%以上,且茶叶籽油是一种低酸价、低过氧化值和高稳定性、高营养价值的油种。经测定,其酸价低于1.0mg KOH/g,过氧化值为0.2~1.6meq/kg左右,且氧化稳定性良好。茶叶籽油样品中脂肪酸种类较稳定,棕榈酸含量均值15.53%,硬脂酸均值2.92%,油酸均值57.28%,亚油酸均值22.30%,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3:1,较为接近人体所需脂肪酸的比例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论文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油茶籽油的出油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油率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而提高,到20%时趋于稳定,最高出油率为26.29%。且当含壳率为20%时,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最低,分别为0.82 mg/g、0.37 mmol/kg和0.07%,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2.62 h,同时其色度值和磷脂含量均处较低水平。当含壳率为30%~40%时,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7.48 mg/kg,且油茶籽油的色泽相对较深。含壳率对油茶籽油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通过电子鼻和GC-IMS对不同含壳率油茶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等,且含壳率较高的油茶籽油和含壳率较低的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当含壳率低于20%时,油茶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较多,其香味较为浓郁,随着含壳率的增加,油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含量,螺旋压榨油茶籽油时的物料理想含壳率为20%。  相似文献   

16.
10个地区不同单粒质量野生油茶籽油及其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单粒质量的野生油茶籽营养成分的差异,寻找油茶籽的合适产地,为油茶籽引种驯化提供参考,本研究将黄山汤口、霍山县大岭村、融水元宝山、咸丰横口村等10 个地区的野生油茶籽样品按地区和单粒质量分类,比较不同地区单粒质量0.35 g以下(≤0.35 g)、单粒质量0.35~0.8 g、单粒质量0.8 g以上(≥0.8 g)的油茶籽的营养成分含量。用溶剂法测得所有样品含油率在29.9%~46.11%之间;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出26 种脂肪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所有样品α-生育酚含量在0.031~0.149 mg/g之间,角鲨烯含量在0.056~0.256 mg/g之间;用香草醛-硫酸法测得所有样品茶皂素含量在0.166~0.351 g/g之间。从地区看,峨眉山的油茶籽含油率最高,达43.74%,大岭村油茶籽含油率最低,为32.86%。从单粒质量的角度,0.35~0.8 g的油茶籽平均含油率最高,单粒质量0.35 g以下和0.8 g以上的油茶籽含油率相近,分别为36.28%、36.74%。检测出26 种脂肪酸中,主要为油酸(71.156%~78.515%),其次是棕榈酸(8.091%~12.096%)和亚油酸(2.621%~10.618%)。α-生育酚含量从地区看峨眉山最高,元宝山最低;从单粒质量角度,0.35 g以下油茶籽α-生育酚含量最高,0.35~0.8 g的油茶籽次之,0.8 g以上的油茶籽含量最低。角鲨烯含量从地区看大岭村最高,般若寺最低;从单粒质量角度,0.35 g以下油茶籽角鲨烯含量最高,0.35~0.8 g的油茶籽次之,0.8 g以上的油茶籽含量最低。茶皂素含量从地区看,峨眉山最高,黄连台最低;从单粒质量角度,0.8 g以上的油茶籽茶皂素含量最高,0.35 g以下的油茶籽次之,0.35~0.8 g的油茶籽含量最低。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和不同单粒质量的油茶籽品质存在差异,峨眉山、般若寺、猫儿山的油茶籽含油率较高,峨眉山、般若寺、汤口地区的油茶籽α-生育酚和茶皂素含量较高,大岭村、黄连台、峨眉山的油茶籽角鲨烯含量较高。单粒质量小的油茶籽含α-生育酚和角鲨烯较高。  相似文献   

17.
玉屏不同油茶种质含油率及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油茶优良无性系,利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了玉屏38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种子和种仁含油率,采用GC-MS/MS方法检测了索氏提取的油茶种仁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MZ-3、YP-1、6-57、6-48和GY的种子和种仁含油率分别在41%和56%以上。油茶种仁油中检测出6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油酸含量高于83%的品系有5-35、5-37、6-49、XL-210和YP-1。这不仅为玉屏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可为油茶籽油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适宜在本地区推广的长林系列品种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主栽油茶品种长林18号、40号、53号和配栽油茶品种长林166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4个油茶品种茶籽仁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检验了其干籽出仁率和脂肪含量,并对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栽品种与1个配栽品种干籽出仁率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不同品种茶籽脂肪含量差异不大;共检测到了17种脂肪酸组分,其中,茶籽仁中常量组分顺-油酸的含量26.25%~30.82%、棕榈酸的含量2.86%~3.22%、亚油酸的含量3.25%~3.86%。长林40号茶籽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6.08:1.05,最接近国际营养学家提出油脂中三类脂肪酸的最佳供能比1:6:1。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64。结合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研究结论可得,长林40号油茶良种不仅产量高、抗性强,而且干籽出仁率高、含油量高,茶籽脂肪酸组成合理,综合性状优于其他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