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粉体结块现象是食品工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食品粉体结块现象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粉末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介绍了食品粉末结块的测试方法,分析了食品粉末结块动力学行为与结块控制方法,提出食品粉末结块研究中需要跟踪粉末颗粒间桥联的演变过程,并总结传热传质模型对食品粉末结块行为的重要作用,旨在为食品粉末结块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轻工业》2015,(9):25-26
针对大颗粒赤砂糖在干冷的天气条件下贮存易结块的问题,研究影响结块的外在因素和自身成分因素,认为与环境低温、干燥、装包温度,本身水分、亲水性胶体含量高有关,提出防止大颗粒赤砂糖结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食品工业》1998,(10):32-33
<正> 婴幼儿配方食品是一种像乳一样的食品,用以补充或替代母乳,其主要成分应与母乳所蕴含的营养成分相同。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合适的生产工艺是关键。本文将介绍婴幼儿粉末食品的生产流程(图一),并探讨在设计工艺时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空气相对湿度、温度、晶体粒径以及添加剂(甘油)对无水柠檬酸晶体结块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温度以及添加剂(甘油)是主要影响因素。35℃下低于临界相对湿度(约75%)或温度高于晶型转换温度(约36.6℃)时储存晶体不会结块。此外,添加1%(wt)的甘油也能阻止结块现象的发生。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结块产品进行分析认为,无水柠檬酸的结块机理为无水酸向一水酸的晶型转化过程中,水分的吸收和挥发造成了晶体的溶解-重结晶并形成晶桥。   相似文献   

5.
粉末油脂依制备工序的不同而分为6种类型(见表1)。它生产成本低、且具亲水性的特点,使其在食品工业上应用极广。表2示粉末油脂的特性及应用。 1、具油脂的基本机能,也可作为营养源,提高食品风味,柔软性、口溶性、保水性、防止老化等,并使油脂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粉末油脂如人造奶油、松酥油,不具有乳状液性,当需要乳状液性时、须将人造奶油、松酥油掺合使用。2、不易受温度的影响。油脂极受温度影响,但粉末油脂的油脂粒子被裹入蛋白质和碳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天然维生素E的性质,生理作用;天然维生素E粉末的制造过程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核磁共振(NMR)技术在粉状食品结块现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粉状食品结块的机理,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研究食品的结块与玻璃态转变温度、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零部件生产中,需要经过表面处理才能够进行实际应用。在进行粉末静电喷涂时,会在表面出现颗粒,影响到工件的生产质量,进而影响组装后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转。文章对于粉末喷涂中出现表面颗粒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于提高工件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粉末油脂是新一代的食用油脂,是以食用氢化油、食用植物油为主要原料,配经脱脂奶粉、糊精和其它辅料,经混合、均质、喷雾干燥等工艺,加工成的水包油型(O/W)制品。由于油脂微粒由包埋剂包埋,从而赋予了产品许多新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马铃薯全粉在加工产业链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15年农业部把马铃薯主粮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马铃薯营养价值丰富,主粮化有助于改善和丰富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总结了马铃薯全粉的制备、性质、食品加工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采用碱性磷酸酶先将样品中的核苷酸酶解为核苷,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中核苷酸总量。试样经水提取,通过调pH值沉淀蛋白质,样液中的核苷酸经碱性磷酸酶水解生成核苷,再通过快速加热的方式终止酶解反应,同时进一步去除杂质,用磷酸二氢钾及甲醇作流动相,用普通C18色谱柱,采用梯度洗脱的模式对5种核苷进行有效分离。本方法回收率在92.4%~103.7%之间,相对标准差2.0%~8.0%。核苷酸各组分定量限:CMP为0.6 mg/100g,UMP为0.7 mg/100g,IMP+AMP为0.5 mg/100 g,GMP为0.4 mg/100 g(均为质量分数)。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完全能满足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核苷酸总量测定的要求。为核苷酸检测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酶水解的方式能够获得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蛋白质水解物,如果将其添加到食品当中,不仅可以抑制脂肪和蛋白的氧化,而且还可以通过蛋白质水解物与食品组分间的交互作用改善食品的一些功能性质,进而提高食品的品质。本文主要综述不同蛋白质来源的蛋白质水解物与食品组分(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质)之间的交互作用、作用机理及其对食品功能性质的影响,从而为蛋白质水解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基于有机元素分析的粉状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VarioEL III型元素分析仪对16种粉状食品中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传统经典蛋白质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进行比较。结果 元素分析法可准确测定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方法重复性和准确度均很好, 与凯氏定氮法相比, 测定结果相近, 并且具有相当的测量精度, 且有操作简单、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无溶剂和污染、样品需求量少、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结论 元素分析法可作为凯氏定氮法的替代和补充方法, 用于粉状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食品包装设计的互动性,借助市面上已出现的跨界联名的食品包装设计案例,探析跨界食品包装设计的合理性,并就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提供食品包装设计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由蛋白质与多酚相互作用形成的食品运载体系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活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蛋白质与多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复合物的功能特性,重点介绍了蛋白质-多酚运载体系的特性以及其在功能活性物质缓释载体、乳液稳定剂和功能性薄膜中的应用,并基于目前与蛋白质-多酚相互作用有关的食品运载体系形式较少、配合物研究单一以及复合物缺乏安全性评估等问题提出了见解,以期为拓展蛋白质-多酚复合物在食品运载体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研究了微生物对稻谷结块的影响,并系统地测定和分析了稻谷结块前后的出糙率、不完善粒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α-淀粉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游离脂肪酸值及糊化特性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黑曲霉、黄曲霉以及产黄青霉最易导致稻谷结块,此外结块稻谷的出糙率、整精米粒率较低,并且不完善粒率明显增加,其中结块稻谷的整精米率55%,不完善粒率5%,已无法达到国家三级粳稻谷的要求。并且稻谷中淀粉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淀粉抗剪切能力下降,淀粉粒更易破裂,而所制得的米饭,其硬度大,黏性小,整体品质较差。此外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中发现结块稻谷的淀粉结晶度增大,并且微观结构存在团聚现象,由此推测在微观层面稻谷内淀粉结构的变化是引起稻谷宏观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本实验研究了不同优势微生物对稻谷结块的影响,系统并全面地分析稻谷结块前后的品质变化,为我国粮食安全储藏提供理论依据,科学指导储粮实践。  相似文献   

19.
Hydrolysis a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submicron‐ (below 1 μm) and micron‐sized (over 100 μm) powders of raw rice, heat‐gelatinized rice, fermented rice and wheat were investiga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Nutrient content such as protein, carbohydrate or vitamin C in the samples was not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between submicron‐ and micron‐sized powders, but it showed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processed type of the powders. Submicron‐sized powders were hydrolyzed more easily than micron‐sized powders by α‐amylases such as industrial, human salivary and porcine pancreatic α‐amylase but not by α‐glucosidase in all the tested samples. Patterns of blood glucose change were investigated in rats. The highest glucose levels were obtained at 30 m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 both submicron‐and micron‐sized powders, but the levels were decreased drastically in groups administered submicron‐sized powders, while they were slow and gradual in groups administered micron‐sized powders. On the contrary, the body weight gained and food efficiency ratios showed a tendency to be decreased slightly in mice fed with submicron‐sized rice powder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micron‐sized rice pow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