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眼动仪的智能手机APP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可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用眼动追踪技术对APP用户图形界面设计原型进行可用性评估。方法采用创新的图形要素分离概念,设计3组不同的平行设计测试。以兴趣区为范围,使用眼动仪收集主要眼动轨迹数据,如首次进入时间、进入次数、注视点个数和注视率等。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分别获得针对色彩、图标、布局等要素的较优设计方案。结论该可用性评估测试符合眼动仪测试实验设计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智能手机APP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原型的可用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展示效果的多元化为产品的传播和购买决策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数字媒体时代,如何提高产品视觉展示效果,增强产品传播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购买欲望,是企业新产品研发宣传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 针对文创产品,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经过收集并分析眼动数据,结合主观调查问卷和用户访谈,进行文创产品虚拟展示和实物展示模式与用户关注之间相关性的探讨和分析。结果 从注视时长来看,虚拟展示模式对用户关注呈显著影响,与实物展示相比,虚拟展示可以获得较高的集中关注;从瞳孔直径来看,实物展示模式与用户兴趣度相关性更为显著。结论 产品虚拟展示和实物展示各有长处,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也可以综合使用,为产品“线上+线下”的展示效果和产品优化组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小米品牌产品族中多品类的产品设计开展案例研究,探索其设计基因的构成特性,研究分析产品设计基因的识别强度差异性,进而初步形成产品设计基因的提取及构建方法,以及识别强度分析方法。方法 首先构建产品设计基因识别强度对比方法,通过卡片分类法、聚类分析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筛选出典型样本;其次由问卷分析和设计形态分析提取典型基因;最后结合眼动追踪和熵权法综合评价基因识别强度差异。结果 形成小米品牌产品(家电与智能类)因子库,包含通用型基因5项,专用型基因18项,且通用型基因的识别强度高于专用型基因。结论 初步构建了基于眼动追踪的产品族设计基因识别强度研究方法,可以此作为基础规划及管理产品设计方案,使产品设计兼顾品牌基因的延续性及单品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还可为生态链企业研发同品牌、不同品类产品提供设计策略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产品形态仿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有效解决仿生对象造型特征存在的问题。方法 基于仿生设计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运用眼动追踪实验进行产品形态仿生设计,提出一种通过测量眼动数据来确定仿生形态特征的方法。以小型道路清扫车的造型设计为例,选用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为形态仿生对象,运用眼动跟踪实验得出眼动生理数据,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后,分析用户对生物外形本征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提取关键外形的设计因素,以此研究生物外型的典型特性。结论 为产品形态的仿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提高传统陶瓷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眼动追踪的陶瓷产品造型评价模型.方法 为了将用户对陶瓷产品造型的评价量化为数据,使用Tobii Glasses 2眼动仪和其配套软件Tobii Pro Lab,收集二十名被试对四件陶瓷产品造型评价活动中的多项眼动指标数据,并获取被试打分值;以注视总时间、首次注视持续时间、注视点数目、瞳孔直径等指标数据为输入,采用SVM算法,建立以眼动数据为输入,评价值为输出的造型设计评价模型,并使用测试集数据验证及分析模型.结论 基于眼动追踪的评价模型具有合理性,有利于充分发挥陶瓷造型设计评价环节的重要作用,为陶瓷产品造型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12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商标识别的眼动特征。探讨了文本类型、商标结构和商标的熟悉度对被试商标识别的影响。实验以眼动仪为主要实验设备。研究结果表明:①被试对商标的识别过程中,商标结构会对人们对商标的识别产生显著影响(F=4.19,P<0.05),中间混合型设计能显著提高识别绩效。②文本类型对消费者对商标的识别有显著影响(F=13.69,P<0.001),被试对中文文本商标识别绩效好于英文商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设计过程中存在潜在的设计意图与用户实际感知不一致的问题,依据较为客观量化的实验结果,以设计者风格意图为基准,研究了不同背景被试者对产品的感知差异。方法 采用语义差异法、眼动追踪技术和回顾性访谈,以家具座椅为实验样本,对42名被试者进行产品的语义匹配度实验。记录和分析被试者对产品特征的感知及意象决策过程的相关数据,对比不同背景用户的意象感知引起不同关注模式。结果 一般来说,工业设计背景被试者对产品语意感知拥有更高的匹配度;当工业设计背景被试者相比于非工业设计背景被试者的语义匹配度低时,形态特征注视点具有差异;不同背景的被试者对于座椅形态在椅背和椅面均表现有更高的关注度。结论 结果表明用户对产品特征的关注与意象感知相关,利用眼动技术能够较为客观地描述它们的关系。研究关于理解不同背景用户之间对产品的语义感知差异,辅助设计者有针对性操作设计特征,进行创新设计提供了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提升不同年龄层用户对自动售货机人机界面的使用体验。方法将自动售货机人机界面原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眼动仪测试方法,结合可用性测试量表对两种机型的人机界面进行评估,分析中老年组与青年组的眼动测试结果。结论智能带屏型自动售货机使用体验更为良好,在具体的自动售货机人机界面设计时,设计师应当注重用户注意分配能力与多通道联动作用,以增强人机互动性,保证界面布局合理性以及提升信息提取有效性为设计原则,为自动售货机人机界面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度"之概念在智能手机UI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手机UI在通讯产业中的地位变得逐渐重要为启示,针对目前大部分手机UI设计仅停留在满足易用性、舒适性的初级设计现状,提出了将"度"之概念介入智能手机用户界面(UI)中进行设计研究的理念。希望通过眼动仪实验和感性工学等研究方法,从人类的发展和长远的利益角度来适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为理想手机用户体验的实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心理学语言为基础,分析了手机产品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实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群体所选用的手机从造型、材料选用、色彩搭配等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论述了心理学理论对于手机设计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分析了信息收集和储存对于手机设计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共同认知偏好,并提出了针对这一特定消费群体的手机设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眼动数据的拖拉机造型设计的评选模型。方法使用Eye-link眼动仪采集了30名被试在对4款不同的拖拉机设计效果图的评价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在眼动数据与主观评价值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分析BP神经网络,并建立了拖拉机造型设计的评估模型。结论模型均方误差MSE=0.040,平均相对波动AVR=0.188,预测值和主观值的配对样本t检验P值远大于0.05。使用目标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眼动数据来评估拖拉机的造型设计,为拖拉机的造型设计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符号学视阈下,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图标进行视觉分析与研究,并对不同类型图标的设计实践提供必要参考和建议。方法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借用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符号分类理论,结合大量实例,对APP的创意设计进行分类研究。结论基于符号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图标样式的案例分析,探索3种类型的APP图标与其表意及传播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比较三者在图标特征、构成方式、认知途径与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异同,从而为智能手机APP图标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智能手机APP交互情境设计的审美要素。方法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从启动情境的交互创意、功能情境的交互风格、应用情境的交互审美、互动情境的情感审美4个方面,对智能手机APP交互情境设计的审美要素进行研究。结论智能手机APP设计中,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视觉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和情感设计,把握交互情境设计的审美要素,为用户创设愉悦的审美体验,提升用户使用的粘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策略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智能手机为研究原型并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论述了制定清晰的产品策略需从原因、市场、利润和竞争者4个方面着手,层层推进产品目标,强调新型用户体验设计方法与步骤对移动互联网产品成功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产品拥有良好的产品策略和优秀的体验设计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对产品的感性需求,帮助设计师准确了解用户隐性意图,提高产品与用户的情感匹配度。方法首先,运用眼动实验获取目标用户观看样本时的眼动数据,用BeGaze3.6软件对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将目标用户感性需求可视化,确定符合被试者意象认知的样本;其次,以认知心理学和仿生学为基础提取样本的感性意象特征和造型关键要素,构建意象认知样本与设计要素之间的映射模型,将结果运用于学龄前儿童机器人的设计实践;最后,以该实验方案及其他同类产品为样本,采集被试者观察样本时的眼动数据作为感性评价指标。结论学龄前儿童对外形可爱、具有普遍印象的动物形象认知度最高,感性评价实验数据也显示基于该实验样本的设计方案与被试者的情感匹配度最高,为设计师从事学龄前儿童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智能电视界面交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眼动追踪在电视界面可用性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可用性评估研究方法,对智能电视界面设计进行评估与优化。以TCL-V7300智能电视为实验对象,使用Tobii X120眼动仪对45名被试进行眼动测试,分为自由浏览界面和用户任务测试两个测试阶段。客观可用性评估采用基于眼动追踪得到的眼动指标(热点图、AOI首次注视时间、AOI注视率、注视轨迹)和行为指标(任务完成时间、任务成功率)进行客观结果分析;主观可用性评估通过用户访谈,获取被试对测试点的理解和使用感受。最终针对智能电视界面的可用性问题,进行了界面优化设计及效果评估。结论 主客观可用性评估测试符合眼动追踪实验设计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智能电视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智能手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智能手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探讨创新设计的策略。方法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为例,进行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表现分析,从传统文化、用户认知与行为、用户体验要素角度,挖掘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趋同的根源,并探讨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创新策略。结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应在文化传承中,在尊重用户认知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用户体验设计的要素,实现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