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黄连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余液浓缩至干得浸膏,浸膏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按分配系数差异分离得总碱和亲水性组分,其中多糖含量用苯酚法测定,多酚含量用福林酚法测定;用清除线粒体ROS、DPPH·、O2-·及·OH法对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组分对ROS的抑制作用不同,均表现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线粒体ROS和DPPH实验说明浸膏抗氧化能力最强,IC50分别为1.37、0.62mg/mL,总碱对O2-·的清除作用最强,浸膏对·OH的抑制作用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黄连抗氧化作用是多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是人类眼睛中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它们对预防眼部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比例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体内和体外的抗氧化活性,探讨其协同抗氧化活性,为复合类胡萝卜素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体系、FRAP法和ORAC法三种方法探讨了叶黄素和玉米黄质之间的体外协同抗氧化活性。通过建立ICR小鼠体内乙醇氧化损伤模型,考察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体内的协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叶黄素与玉米黄质以1∶2比例存在时体外协同抗氧化效果最佳,2∶1效果较差。叶黄素/玉米黄质(1∶2)组在各个指标上显示出更强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2):111-115
从红果参中提取黄酮并进行纯化,比较了黄酮提取物、Vc、黄酮提取物+Vc等比复配的3种溶液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对Fe3+的还原作用以及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均为0.65 g/L时,黄酮提取物对·OH、O-2·的清除率分别是21.07%、24.23%,复配液对·OH、O-2·的清除率分别是25.50%、29.00%,均高于单独Vc溶液;3种溶液中,Vc还原Fe3+的能力最强;当质量浓度均为0.28 g/L时,复配液对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抗氧化率分别为96.30%和74.83%,均高于Vc或黄酮提取物;统计学分析表明复配液在抑制油脂氧化时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较单独的Vc或黄酮提取物具有更优越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黄连的花薹为原料,研究了黄连花茶的加工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连花薹经杀青、冷却后,干燥,包装制得的黄连花茶风味清香、复水性好。采用霍恩氏法,对花茶的急性毒性(LD50)进行测定,21.5g/kg·BW剂量下,实验动物未发现死亡及异常;大于15g/kg·BW剂量,属无毒。水浸出物对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均具有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连花茶加工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连的花薹为原料,研究了黄连花茶的加工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连花薹经杀青、冷却后,干燥,包装制得的黄连花茶风味清香、复水性好。采用霍恩氏法,对花茶的急性毒性(LD50)进行测定,21.5g/kg·BW剂量下,实验动物未发现死亡及异常;大于15g/kg·BW剂量,属无毒。水浸出物对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均具有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水提法、快速溶剂萃取(FSE)技术提取人参、西洋参多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中的单糖组成,比较2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人参及西洋参粗多糖得率为FSE法>传统水提法;GC-MS分析检测出人参多糖及西洋参多糖由均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组成,但在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人参多糖和西洋参多糖均具有一定的DPPH·和·OH体外清除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进而为人参、西洋参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东北刺人参(ChiRenShen,CRS)体内外抗氧化及延缓衰老作用进行研究。优化微板法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条件,考察东北刺人参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同时以果蝇生物模型和小鼠为考察对象,测定不同浓度的刺人参对果蝇寿命相关行为学指标和力竭游泳实验小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的影响。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微板法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最佳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体积为1∶1,刺人参水煎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0.829 mg/mL,阳性对照药VC的IC50值为0.0401 mg/mL;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东北刺人参可延长果蝇寿命,增加果蝇的子代数量,提高老年蝇的攀爬能力,提高老龄果蝇抗亚急性氧化损伤能力,并且可以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力。东北刺人参具有体内外抗氧化及延缓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与利用猴头菌及人参的药用价值。方法:本文以猴头菌为发酵菌种,人参为药性基质(PGP组)进行双向固体发酵,得到猴头菌-人参双向固体发酵菌质(HEP组),通过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发酵时期的发酵菌质组及人参药性基质组的不同醇沉组分多糖及蛋白质的含量,并采用DPPH·法、·OH法、ABTS+·法测定不同醇沉组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总糖含量以40%醇沉组分最多,发酵至第9 d时,发酵菌质组40%醇沉组分HEP-40总糖含量达到0.98 mg/g,人参基质组40%醇沉组分PGP-40总糖含量达到1.03 mg/g,还原糖、蛋白质含量以90%醇沉组分的最多,发酵至第30 d时,发酵菌质组90%醇沉组分HEP-90还原糖含量达到0.18 mg/g,人参基质组90%醇沉组分PGP-90还原糖含量达到0.24 mg/g;发酵至第40 d时,HEP-90蛋白质含量达到0.54 mg/g,PGP-90蛋白质含量达到0.46 mg/g。菌质组各醇沉组分在发酵至第24 d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达到较好的效果,发酵菌质中不同醇沉组分多糖HEP-40、HEP-70、HEP-90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7.66%、60.06%、73.58%;当发酵至第40 d时,HEP-40、HEP-70、HEP-90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33.71%、54.32%、94.90%;当发酵至第40 d时,HEP组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峰值,HEP-40、HEP-70、HEP-90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4.83%、87.90%、98.90%。结论:猴头菌与人参进行双向固体发酵后,发酵产物(HEP组)中的药效活性成分与未经发酵处理的人参(PGP组)中的药效活性成分相较抗氧化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
黄腐酚是啤酒花中的一种重要的生物黄酮,具有多种生理功效。文章在研究了黄腐酚的稳定性基础上,选取了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和DPPH体系,以协同系数(SE)为衡量指标,考察了黄腐酚与柠檬酸、柠檬酸钠、维生素C的协同抗氧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中,当黄腐酚浓度小于1.5mg/m L时,黄腐酚与各种酸味剂均不存在协同抗氧化作用,而当浓度大于1.5mg/m L时,黄腐酚与各种酸味剂之间均存在协同抗氧化活性,但相对于DPPH体系,其协同作用较弱;而对于DPPH体系,黄腐酚在0.5~3.0mg/m L的浓度范围内与各种酸味剂之间均存在协同抗氧化活性,且协同作用的高低随黄腐酚的浓度提高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对花椒和辣椒的活性物质进行提取,考察了花椒和辣椒单独和联合使用对亚硝酸盐(NO2-·)、DPPH·和ABTS+·的清除作用,并采用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评价其协同效果.结果显示:在NO2-·、DPPH·、ABTS+·清除体系中,花椒-辣椒联合水提物和醇提物的IC50值分别为308.41,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解决天然抗氧化剂丁香酚在高使用浓度时促氧化等弊端为目的,采用DPPH·清除法结合等效线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丁香酚与丁香醛缩二甲醇协同抗氧化作用,以及采用高效液相和高分辨质谱分析复合抗氧化剂清除DPPH·反应产物和可能的结构。结果表明:丁香酚与丁香醛缩二甲醇以7个比例复配后测得的IC50值在等效线分析图上的落点都在理论加和线下方,试验IC50 mix值均小于理论的IC50 add值(P<0.05),相互作用指数λ值皆小于0.9,表明丁香酚与丁香醛缩二甲醇具有明显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且最佳协同比例条件下丁香酚-丁香醛缩二甲醇(1:2)复配物清除DPPH·的能力与其2倍浓度的丁香酚相当。结合反应产物的HPLC谱图分析,推测且分离得到了关键产物:4-((E)-3-(2,6-二甲氧基-4-(二甲氧甲基)苯氧基)烯丙亚基)-2-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由此推导出复合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的反应机制:反应沿着醌类产物消耗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干燥人参花为原料提取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人参花多糖工艺,并建立回归模型;同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人参花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586 W、超声时间18.65 min、料液比1∶19.75(g/mL),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5.20±0.17)%(n=3)。超声提取的人参花多糖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明显,且其质量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aging process on the ginsenoside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ginseng was investigated. Fresh ginseng roots were aged in oven at 70 or 80 °C for 7, 14, 21, or 28 d. Their ginsenosides, phenolic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were analyzed. Ginseng aged at 80 °C for 14 d exhibited the highest amounts of total saponins and phenolics. It also showed markedly higher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reducing power, and ferrous ion chelating ability than the other aged ginsengs. The ginsenosides Rb1, Rb3, Rg3, Re, Rg1, and Rg2 were generated during aging. The Rg2 was the most abundant ginsenoside in aged ginseng, with samples treated at 80 °C for 14 d having the highest amoun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aging, particularly at 80 °C for 14 d, could increase the bioactive compounds, indicating that this heating process may be useful in enhancing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inseng.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黑参多糖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应用潜力,以黑参多糖为原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多糖的理化性质,通过体外抗氧化和对癌细胞抑制率的实验评估多糖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黑参多糖经SephadexG-20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分离出具有单一组分的BGP-1,其分子量约为1.80×106 u,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组成的,摩尔比为70.52:17.35:5.63,同时还含有少量的半乳糖和木糖。紫外光谱扫描得出黑参多糖已无明显的杂质,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其是含有α-糖苷构型的中性多糖。抗氧化实验中黑参多糖在0.8~4.0 mg/mL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均可达到同浓度Vc作用下62%以上的效果。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实验证实黑参多糖对MGC-803胃癌细胞的生长进行抑制,在4.0 mg/mL抑制率达到85.30%,Western Blot结果发现0.8~4.0 mg/mL的黑参多糖通过线粒体途径的信号传递来促进细胞凋亡。综上证实黑参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可经研发后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了热转化前后西洋参茎叶皂苷中低极性人参皂苷含量的变化,并对转化前后的西洋参茎叶皂苷的抗氧化活性和美白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转化过程使得西洋参茎叶皂苷中低极性人参皂苷含量由0.07 mg/mg增加到0.66 mg/mg。并且,在0.1~5 mg/mL浓度范围内,转化前后西洋参茎叶皂苷对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16.65%和38.28%,对ABTS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20%和41.94%,还原能力分别为3.24 mg TEAC/g DW和25.22 mg TEAC/g DW。此外,在0.025~0.1 mg/mL浓度范围内,热转化前后西洋参茎叶皂苷对B16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0.22%和33.54%,对B16细胞内黑色素生成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17.27%和29.33%。综上,热转化过程提高了西洋参茎叶皂苷中的低极性人参皂苷含量,增强了西洋参茎叶皂苷的抗氧化活性和美白活性,在美容与医药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旭  刘学波 《食品科学》2014,35(19):119-124
目的:探讨茶多酚协同荷叶碱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茶多酚单独对结肠癌细胞Caco-2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 azoline-6-sulfonic acid)ammonium salt,ABTS)法检测茶多酚、荷叶碱及二者协同对DPPH自由基、ABTS+•的清除作用;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茶多酚、荷叶碱及二者混合物对Cu2+/H2O2体系诱导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AO/EB、DAPI荧光染色法检测茶多酚对Caco-2细胞的毒性。结果:茶多酚、荷叶碱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ABTS+•及保护BSA蛋白氧化损伤的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1 mg/mL茶多酚作用24 h能显著降低Caco-2细胞活力,诱导Caco-2细胞发生凋亡。结论:茶多酚能有效地清除DPPH自由基、ABTS+•,抑制蛋白氧化,且与其他活性成分具有协同效应;茶多酚能抑制Caco-2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白藜芦醇与黑木耳多糖对ABTS+自由基清除的协同作用。采用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与Chou-Talalay联合指数(CI)方法相结合,对白藜芦醇和黑木耳多糖单独和复配的清除效果、联合指数(CI)及剂量减少指数(DRI)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单独白藜芦醇和黑木耳多糖的IC50值分别为3.56 mg/L、61.46 mg/L,复配(质量比1:1)后的IC50值为2.50 mg/L,表明复配物对ABTS+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联合指数(CI)分析,从清除率5%至97%相互作用指数都小于1,且随着清除率的增加,联合指数(CI)也随之降低;剂量减少指数(DRI)分析,从清除率5%至97%剂量减少指数都大于1,且随着清除率的增加,剂量减少指数(DRI)也随之增加,证实在质量比1:1时,白藜芦醇与黑木耳多糖之间存在着显著协同抗氧化效应。  相似文献   

18.
王璐  郜玉钢  郭阳  刘杨  陈思  臧埔  何忠梅  赵岩  张连学 《食品科学》2018,39(17):152-158
以培养液匀浆人参发根为实验材料,选用Cu2+螯合能力、多酚氧化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3 种方法对其 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凋亡、细胞周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 度的增大,培养液匀浆人参发根的Cu2+螯合率逐渐提高,在100 mg/mL时与VC差异不显著(P>0.05);40、 60、80、100 mg/mL时培养液匀浆人参发根与VC的多酚氧化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液匀浆人参 发根的总抗氧化能力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在100 mg/mL时达到0.877 4 mmol FeSO4/g。与对照组相比培养液匀 浆人参发根组细胞凋亡显著(P<0.05);S、G2/M期比例升高,G0/G1期比例下降。结论:人参发根具有抗氧 化、抗黑色素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红枣色素与枣多糖的协同抗氧化作用,采用DPPH·、ABTS+·、·OH、O2-·清除能力和还原力评价红枣色素、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等辐射分析法研究红枣色素与枣多糖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红枣色素、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呈一定量效关系,且红枣色素与枣多糖复配后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红枣色素、枣多糖单独使用。红枣色素与枣多糖复配后的效应点均落在相加线及95%可信限的左侧,试验IC50mix值均小于理论IC50add值(p<0.05),相互作用指数γ值均小于1,其清除DPPH·、ABTS+·、·OH、O2-·能力和还原力的协同率分别为53.53%±2.14%、61.64%±2.26%、85.73%±3.69%、65.34%±3.28%、87.04%±4.31%,表明红枣色素与枣多糖具有明显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12细胞模型,以加合法为协同评价方法,通过测定LDH、MDA和SOD等指标,研究了番薯提取液与茶多酚、葛根黄酮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对于LDH和MDA,茶多酚、葛根黄酮和番薯提取液各浓度组合中的SE值均小于1,说明各组合均能够对LDH和MDA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1或p0.05),对于SOD,各浓度组合中的SE值均大于1,说明各组合均能够对SOD产生显著协同作用(p0.01或p0.05);茶多酚、葛根黄酮和番薯提取液的浓度分别为10 mg/L、50 mg/L、2%时,LDH和MDA的SE值均最小,说明该组合对LDH和MDA的协同抑制最强;茶多酚、葛根黄酮和番薯提取液的浓度分别为5 mg/L、10 mg/L、1%时,SOD的SE值最大,说明该组合对SOD的协同作用最强。茶多酚、葛根黄酮和番薯提取液对PC12细胞的LDH、MDA和SOD均有显著影响(P0.05),说明茶多酚与葛根黄酮共存于番薯中时,能够与番薯产生显著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