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居住区夜间光侵扰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夜景照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LED的广泛应用,致使居住区夜间光侵扰问题日益严重,但缺乏有效的光侵扰防治措施。采用主观调查问卷与客观测试数据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居民对光侵扰的主观评价,测量了光侵扰的相关光参数,将城市居住区光侵扰来源划分为4类,分析发现侵扰源亮度、光色、动态形式、发光时间段和发光面积为主要侵扰因素,将光侵扰划分为亮度侵扰、色光侵扰和动态侵扰3种类别,并明确了各类别主要侵扰因素的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LED广告屏在城市中广泛使用,但居住区周围布置的LED广告屏在夜间对居民形成了强烈的色光侵扰。为了明确LED广告屏形成的色光侵扰程度及其防控措施,以北京、天津地区17处LED广告屏及受其侵扰的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展开主观问卷调查,并现场测试LED广告屏侵扰光的色坐标、亮度等参数,获得187份调查问卷及288组测试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主观问卷和测试数据,明确了LED广告屏的主要侵扰因素为LED屏与居住建筑的相对位置关系、LED屏侵扰光亮度水平及其数值变化和LED屏的光色交替变化,提取了各侵扰色光的波长及亮度数值范围,提出了对LED屏幕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外建筑》2011,(5):124-124
在2010年底,世界创意城市照明专家—飞利浦推出了基于中国城市照明现状及未来设想的"城市?居民?灯光"白皮书,给正在迅速变化中的中国城市提供了一个涵盖了产业界、城市规划界、建筑和照明创意界的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底,世界创意城市照明专家飞利浦公司推出了基于中国城市照明现状及未来设想的"城市·居民·灯光"白皮书,给正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城市提供了一个涵盖产业界、城市规划界、建筑和照明创意界的全新平台,并为中国城市照明业带来了理念突破.  相似文献   

5.
夜幕下的城市,在光与影的交织下 显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城市形象。城市夜景 照明设计中,色光的运用给城市注入了活力,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色光乱用导致 光污染现象以及色光的过度使用造成城市夜 景形象光怪陆离。本文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 中,找寻色光使用的一些方法、技巧与设计思 维,同时从照明载体的整体性、地域性、民族 性、功能性及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情感出发,使 得色光为城市夜景设计提供一种思维逻辑模 式,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2,(1):139-139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没有人记得,创建珍诺比亚的人把城造成这个模样,最初是基于什么需要、命令或者欲望,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假如你让珍诺比亚的居民描述他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他们所讲的必定是像珍诺比亚这样的城。"城市夜间的形象,不仅属于城市,更属于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如果给你一次机会描绘心目中的城市照明景象,你该如何下笔?作为全球照明行业的领导者,飞利浦在武汉"城市·居民·灯光"城市照明创意营系列活动中,通过近距离倾听与互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定位,以及对应于城市照明的需求;以"城市·居民·灯光"这一多元化平台为载体,结合世界城市照明科技的发展趋势,揭开了城市景观照明定制化、个性化时代的大幕。  相似文献   

7.
《建筑节能》2011,(3):81
在2010年底,世界创意城市照明专家—飞利浦推出了基于中国城市照明现状及未来设想的"城市·居民·灯光"白皮书,给正在迅速变化中的中国城市提供了一个涵盖产业界、城市规划界、建  相似文献   

8.
便利店销售额在传统零售业中增幅最高,照明在所调研样本总室内能耗中占比为43%。基于全国257家便利店的数据,探讨便利店的照明特征。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照明能耗预测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客观参数与主观评价的联系。研究表明,对便利店,考虑照明节能时需同步关注其主观评价的变化;进行照明设计时需因地制宜;照明能耗预测模型为ln y=0.479ln x1+0.248ln x2-0.217(y为照明功率密度,x1为单位面积照明造价,x2为典型货架位置水平照度平均值);顾客对照明充足度的"敏感性"比照明均匀度高;提高照度平均值有助于提高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室内体育馆照明的眩光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光特别是不舒适眩光,是评价照明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但仅仅以"很好"、"好","不好"这样一些粗略的、主观的评价是不够的.为了能以眩光为基础来客观比较各种设计方案,建立定量评价眩光的方法是必要的.对于室外体育场的照明眩光的评价已有了定论,即CIE 112号文献.但是,CIE112号文献中没有提及室内体育馆的眩光如何评价.本文的目的是研究CIE提出的室外眩光评价方法能否应用于室内场馆的评价,并根据现场调研实测和主观评价提出室内场馆眩光的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0.
色光在建筑夜景照明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彩色光的特点和在夜景照明中的作用,指出了目前夜景照明中色光运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运用色光进行夜景照明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居住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先介绍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历程:简单绿化阶段、景观介入阶段、生态导向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宁乐里小区为例,采取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通过Phoenics等分析软件对其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分析、居民出行方式与碳排放量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等与碳排放量分析和居民室内碳排放量分析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对于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居民夜间户外活动不断丰富,建设高质量城市夜间户外环境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需求。户外环境已被证实与人的情绪感知存在关联,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日间环境而较少聚焦夜间环境。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采集夜间户外环境的图像数据,结合公众的情绪感知评价,并利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情绪感知在夜间户外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夜间低维护的蓝绿空间能使人具有更强烈的恐惧感但焦虑感较弱,而高品质的绿色空间使人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均较弱;高密度建筑区的户外环境往往令人感到不舒畅,低密度建筑区的户外环境则能使人感到较不恐惧、舒畅和放松;2)夜间户外环境要素如绿视率、天空可视率、拥挤度、围合度及视觉可步行性在不同类型户外环境中与情绪感知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如何快速、精准地测度夜间户外环境对情绪感知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建设城市夜间户外环境,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不仅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服务功能,更对居民健康和福祉提供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服务。通过梳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对健康影响的服务功能,提出城市绿地ESs健康影响内涵,基于服务量-暴露水平-接触体验-效益的现实理论路径提出城市绿地ESs之于健康影响的机制解析框架与分析模型,以期为推动城市绿地ESs的健康影响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居民以较低的距离成本完成工作日的多目的通勤是城市空间人性化发展的难题.对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鲜有关注居民一整日的出行链.以居民工作日的通勤出行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考虑不同地理背景建成环境与多目的通勤行为的研究框架;基于广州居民活动日志与POI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解析建成环境对居民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具有高密度、高混合度和小尺度街区设计特征的建威环境能显著提高居民工作日的活动强度并减少非通勤距离;不同地理背景下建成环境对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差异;考虑活动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通勤出行链具有不同的时空弹性,建成环境对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会受到活动类型组合的约束.这些结论丰富了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研究的维度,也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谢波  肖扬谋  王潇 《中国园林》2022,38(11):40-45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 逻辑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关回归方程(SURE)对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心理健康福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游玩绿地频次(游玩次数、停留时间)、在绿地游玩项目、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受访者个体属性和感知等,均会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和满意度产生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影响,其中,绿地利用程度和地理空间比个体属性和个人感知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合理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可达性3个方面对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The large-scale urba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ivelihood and interests of residents, which has also affected th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This study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market-oriented urba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and to establish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evaluating the aspects of result satisfaction and process satisfaction. The study examines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market-oriented urba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is satisfaction using data from a field investigation in Yangji Village, Guangzhou City.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the residents in Yangji Village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at th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is influenced considerably by both the results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at is,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behaviours and housing conditions. The market-oriented model contributes to residents' satisfac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by considering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rket-oriented model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odel's risks can improv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urba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