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晰海上油田不同韵律储层早期注聚后剩余油的分布及开发特征,参照锦州Z油田特征参数和实际注采井网,开展了不同韵律条件下水驱油和聚驱油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水驱开发,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通过实施早期注聚,前期采油速度分别提高3.6倍、2.7倍和2.4倍,高含水末期采出程度分别提高1.8倍、1.5倍和1.4倍,采收率分别提高21.5百分点、18.9百分点和18.2百分点。正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富集在储层顶部采油井间非主流线区域,可部署水平井进行挖潜;反韵律和复合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在采油井排驱替介质未波及区域,可部署定向调整井进行挖潜。研究结果可以为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及调整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渤海X油田自实施聚合物驱以来,含水上升较快,注聚井的吸水剖面反转现象严重,为改善开发效果,模拟地质油藏特征和开发情况,应用三层非均质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不同类型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和合理段塞注入方式优选,结果表明:聚表二元驱能够有效改善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反转现象,有效扩大波及体积;优选的段塞注入方式为:0.1 PV(0.25%表面活性剂+2 000 mg/L聚合物)+0.3 PV(0.2%表面活性剂+1 500 mg/L聚合物),优选的聚表二元驱段塞注入方式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6%。  相似文献   

3.
层内夹层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剩余油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层内夹层分布模式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渤海Y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储层特征参数,分别开展典型夹层分布模式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当注水井钻遇夹层时,受重力分异和夹层遮挡作用影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附近和夹层延伸方向区域,而聚合物驱能改善重力分异作用,与夹层形成协同作用,改善驱油效果,夹层分布范围越长,含水上升速度越慢,模型采收率越高,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小;当采油井钻遇夹层时,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能力变弱,剩余油富集在生产井附近流动单元上部区域,夹层长度对水驱采收率影响较小,聚合物驱能有效扩大模型纵向波及程度,夹层分布范围越长,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该项研究对海上油田后续开发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上油田由于开发成本高,经济效益直接决定着油田开发后期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两项技术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是海上油田开发后期的关键。为探究海上油田聚驱极限井网密度,以渤海S油田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聚合物浓度和注聚年限的关系。利用产量递减和广义翁氏模型,建立加密聚驱增油量模型,并结合经济评价方法,获得了不同油价、注聚年限和聚合物浓度下的聚驱极限井网密度。结果表明:油价越高,注聚年限越长,聚驱极限井网密度越大;相同注聚年限下,聚驱极限井网密度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油价和注聚年限对聚驱极限井网密度的影响大于聚合物浓度的影响。研究成果为海上油田开发后期加密结合聚驱实现采收率最大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渤海X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针对纵向动用不均匀的问题,利用人造物理模拟岩心,开展油水井不同射开部位生产条件下厚油层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井上部射开、生产井全部射开效果最好,最终采收率最高;优化射孔方案可以改变油水流动方向,但受重力分异作用影响,剩余油仍主要集中在储层顶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油田生产,其中X1井投产后日产油达200 m3,无水采收期长达2年。该方法对于改善厚油层水驱效果具有一定效果,可在海上油田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探查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白157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充分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储层内部构型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要素的类型和特点,对单一砂体边界具有4种识别方法,提出了垂向和侧向上构型要素的叠置模式,在垂向上主要分为侵蚀冲刷型、叠置相望型和孤立型,在侧向上可分为侧向相切型和侧向相隔型两种。不同构型要素剩余油富集不同,反韵律河口坝砂体具有上、中、下三种剩余油富集模式,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一般集中在中上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主力产层只有一个小层并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渤海CB油田稠油油藏,基于动、静态相结合的思路,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出发,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和小波频谱分析等数学方法、以及厚层砂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对小层进行层内细分,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合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刻画油藏层内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储量。利用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7口水平井的部署,增油效果明显,预计采收率可提高4.5%。  相似文献   

8.
张旺青  殷红  唐彬  张景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35(1):113-116,176
在充分认识到油藏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法、油藏数值模拟2种方法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明确了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克下组剩余油纵向上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沿断裂附近分布。应用剩余油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油田挖潜工作,采用全面重建井网的方式进行注采井网调整,投产实施新井平均单井产油4.1t/d,超过设计产能1.6t/d,反映生产效果好。这一结果表明在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进行注采井网调整能够有效地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自身非均质性而导致水淹状况复杂,油层的水淹特征直接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尤其是在海上稠油油田合注合采的情况下,油层水淹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认识水驱条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调整挖潜策略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入手,结合取心井、加密调整井、生产测试等资料总结了多层合采下不同类型砂岩的水淹规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合采条件下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针对剩余油的分布模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调整挖潜的策略以解决开发矛盾。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优选潜力层位进行开发,可有效控制生产含水,提高油田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锦州X油田西区为例,开展了海上油田中高含水期聚合物驱实践,通过提高注聚粘度、增加注水井、实施酸化、调整产液结构等措施有效保证了聚合物开发及增油效果,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动态跟踪调整及效果评价体系。锦州X油田中高含水期聚合物驱实践为海上类似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渤海S油田在含水68%时进行了早期注聚,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4年的聚合物驱矿场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稳油控水效果。在动态跟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注聚效果的优化调整措施:加强注聚方案的动态跟踪及优化调整;注聚井开展全面分注以及全过程调剖,降低低效循环,改善注聚纵向波及;采油井开展提液措施扩大聚合物驱效果。截至2016年底,聚合物驱实现增油370.7×104 m3,提高控制区采出程度3.9%。  相似文献   

12.
为明晰层内非均质性控制条件下,聚合物驱对海上油田剩余油分布及开发特征的影响,根据相似原理,参照油田实际储层和流体特征参数,开展了不同非均质性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无水采收期长短与非均质程度成反比,当非均质性较强时,低渗层剩余油富集,变异系数与水驱采收率成反比;相比于水驱开发方式,聚合物...  相似文献   

13.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面临的继续提高采收率的难题,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系为例,提出了井网重组与非均相复合驱复合增效技术。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采用流线调整、扩大波及的原则,进行层系井网重组,驱油体系采用强调强洗的非均相复合驱。研究和现场应用表明,采用井网重组与非均相复合驱增效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依据双河油田北块Ⅱ4-5层系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典型的数学模型,研究聚合物驱后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上倾尖灭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压力平衡区和局部构造高部位;在剩余油研究基础上对转后续水驱开采方式进行了优化,后续水驱时应以提液、封堵高含水井层及控制注入速度为目标,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岩心观察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的识别和划分,认为心滩坝中心部位及长轴方向迎水面的渗透率较高,两翼渗透率较低,造成构型界面两侧剩余油富集。同时利用实验手段表征聚合物对测井响应的变化,认为聚合物本身对测井响应并没有较大影响,但清水所配制聚合物驱替的不均匀性对测井响应有影响,表现在形成大量的聚合物小团块,而这种聚合物小团块主要出现在构型的边部,且在测井响应上呈现高阻特征,因此联合构型要素及测井响应特征对剩余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在构型边部既有可能出现高电阻却富含聚合物的水层也可能出现富含剩余油的油层,对于构型边部的生产井建议加测套管进行C/O测井或采用其他能有效识别聚合物和油层的测井识别手段。  相似文献   

16.
渤海B油田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为提高渤海B油田分散型调驱体系深部液流转向效果,对"纳米型""核壳型"和"超分子型"3种分散型调驱体系与孔喉配伍性、渗透率极限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型调驱体系在岩心内的阻力系数与调驱体系的体积质量、注入速度成正比,与油藏渗透率成反比;"纳米型"和"核壳型"分散...  相似文献   

17.
注水压力是海上注水开发的关键参数,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合理的压力,对海上油田安全高效开发意义重大。为了分析渤海S油田断层附近注水井的安全性,基于势的叠加原理和边界的镜像反映原理,对封闭断层附近的一注三采注采井网,推导出注水井作用在断层处的压力分布式。通过渤海S油田的实际注水井压力计算,得到作用在断层处的最大压力为15.89 MPa,低于断层失稳压力,表明注水井目前是安全的。压力分布公式对研究断层附近注水井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古城油田泌125区块特有的油藏条件,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地开展普通稠油油藏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为驱油体系发挥驱油作用提供了适宜的井网条件;采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注入参数,有效地发挥了聚合物驱降低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形成的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技术应用于古城油田泌125区块,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从注入能力、油井见效率、增油降水幅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开采特征,实现了普通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的突破,对油田化学驱、资源接替、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胜利油田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开展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以来,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主导技术之一。尽管非均相复合驱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取得了成功,但非均相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非均相复合驱油藏动用规律成为其推广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基于密闭取心井资料,系统分析非均相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并与非均相复合驱前的对比,总结非均相复合驱油藏动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后的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28.3%,高剩余油饱和度样品多发育在正韵律储层顶部及夹层附近;剩余油微观赋存形态以浸染状为主。与非均相复合驱前相比,非均相复合驱后平均剩余油饱和度降低7%,平均驱油效率提高13.1%,非均相复合驱垂向动用更均衡,正韵律储层顶部与底部剩余油饱和度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