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周高云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学报》1992,1(1):60-63
研究了浮选锂云母矿物的新捕收剂BK307,同时将BK307与混合胺浮选锂云母进行了比较。当BK307与混合胺用量相等时,锂云母精矿除品位提高外,回收率由69.5%提高到77.10%;当BK307与混合胺分别使用时的回收率相等时,除精矿品位有提高外,总药剂量大约减少28%。BK307是一种比混合胺具有更高选择性的浮选锂云母矿物的新捕收剂。 相似文献
2.
以阳离子的十二胺DDA和阴离子的油酸钠NaOL为混合捕收剂体系,对中低品位锂云母矿物的浮选进行试验研究和相关测试。通过AFM分析对比云母表面捕收剂吸附形貌结构变化,推测混合捕收剂的协同作用机理可能是十二胺首先在锂云母表面进行有效吸附,油酸钠间接地通过头基间的静电吸引或是碳链之间的疏水作用,从而增加表面碳链密度和高度并使得吸附层更加稳定。浮选结果表明,矿物的粒径在50~74μm时浮选效果最好,过粗则锂云母与脉石不能有效分离,而过细则会造成脉石夹带严重;而药剂比例浓度也影响浮选效果,DDA与NaOL用量在2∶1时吸附效果最好。浮选产品的泡沫高度、稳定性试验以及含水量的测试也显示,NaOL有效地减少了浮选泡沫的含水量而降低对脉石的夹带,且使泡沫稳定性有所变弱,半衰期更短,消泡更加容易。另外对比不同的捕收剂添加顺序发现,先加入DDA后加入NaOL的情况下浮选效果最好,也从侧面印证NaOL可能是通过DDA的桥接而起到强化吸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锂云母资源被大量开发,贫细杂问题愈发突出,高效回收锂云母已成为选矿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锂云母浮选存在的问题和捕收剂研究现状,提出了应加大对捕收剂作用机理研究和新型捕收剂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4.
浮选锂云母的新捕收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浮选锂云母矿物的新捕收剂BK307,同时将BK307与混合胺浮选锂云母进行了比较。当BK307与混合胺用量相等时,锂云母精矿除品位提高外,回收率由69.5%提高到77.10%;当BK307与混合胺分别使用时的回收率相等时,除精矿品位有提高外,总药剂量大约减少28%。BK307是一种比混合胺具有更高选择性的浮选锂云母矿物的新捕收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Forcite模块,对水分子和十二胺捕收剂分子在锂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不同矿物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分析了吸附前后水分子在三种矿物表面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三种矿物均具有类似的亲水特性,水分子在三种不同矿物表面吸附没有选择性。相反,比较了十二胺捕收剂在锂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不同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十二胺捕收剂能够选择性吸附在锂云母表面,从而改变其表面亲水性,达到与长石、石英分离的目的,阐明了十二胺捕收剂的吸附对于锂云母表面的亲水性改变极为有效。从理论上通过模拟接触角的变化,验证了烷基胺捕收剂浮选锂云母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锂资源需求不断加大,锂云母作为锂资源的关键补充来源,对其浮选研究日趋重要。矿石中锂云母常与方解石、白云母、长石和石英等矿物共生,分选难度较大。因此,在分析锂云母矿物性质的基础上,综述了其浮选捕收剂和抑制剂研究进展。目前锂云母捕收剂主要有胺类阳离子捕收剂(伯胺、仲胺、季铵盐、醚胺和双子星胺类)以及将胺类阳离子捕收剂和阴离子捕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的组合捕收剂;锂云母浮选抑制剂主要针对常见钙质、硅质脉石体系开展调控,主要有水玻璃、六偏磷酸钠等无机抑制剂,草酸、单宁和木质素类等有机抑制剂以及组合抑制剂。指出合成新型锂云母捕收剂、组合捕收剂在锂云母/水界面吸附基础研究、组合无机与有机抑制剂抑制钙质、硅质脉石及其作用机制三大方面是未来锂云母浮选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8.
混合捕收剂在硅线石与云母浮选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混合捕收剂在硅线石与云母浮选分离中的研究,确定了混合捕收剂的配比、总用量和pH值,并对混合捕收剂在两种矿物上的吸附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锂云母矿石在脱泥作业中锂损失较大的问题,对原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主要是由于部分细小鳞片状集合体在磨矿中泥化造成的。基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效应复配了新型锂云母捕收剂BK414A,在不添加调整剂、不脱泥的条件下对该锂云母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并与常规脱泥-酸法浮选工艺进行了指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K414A作为锂云母捕收剂在中性矿浆环境中获得了精矿中Li2O品位3.05%、Li2O回收率89.19%的浮选指标;在酸性矿浆环境中(pH=4)常规脱泥-酸法浮选工艺获得了精矿中Li2O品位2.91%、Li2O回收率81.87%的浮选指标;与常规脱泥-酸法浮选工艺相比,新工艺所得精矿中Li2O品位提升了0.14%、Li2O回收率提升了7.32%。采用BK414A浮选锂云母时,无需添加调整剂、无需脱泥,实现了全粒级浮选,且具有流程稳定、浮选指标优良等优点,在中性矿浆环境实现了锂云母的高效回收。 相似文献
10.
以某含Li2O 1.09%的锂云母矿石为研究对象,将三种阴离子捕收剂油酸钠(NaOl)、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环烷酸钠(NA)分别与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DDA)进行复配,借助浮选试验、表面张力、泡沫物化性质测试及协同作用参数计算等手段,从气-液界面研究了阴/阳离子组合捕收剂在锂云母浮选中的协同作用机理。浮选结果表明,三种阴/阳离子组合捕收剂对锂云母的浮选效果均优于单一捕收剂,且当DDA与SDS摩尔比为1∶1时达到最佳浮选效果,精矿中Li2O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24%和61.88%。而此时浮选泡沫的稳定性达到最低,有利于锂云母的浮选,其浮选泡沫层的高度、半衰期和含水量分别为33 mm,86 s和48.72%。结合表面张力和协同作用参数计算结果可知,在阴/阳离子组合捕收剂体系中,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致使阴离子捕收剂插入到DDA之间的空隙中,两种捕收剂通过静电力和碳链间的疏水缔合作用相互交织。而由于磺酸基较强的电负性,其降低DDA之间静电斥力的能力更强。相比DDA/NaOl和DDA/NA,DDA/SDS在气-液界面的饱和吸附值增加,捕收剂分子所占的平均最小面积...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镍钼矿中钼酸钙浮选回收率低、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 对镍钼矿中硫化矿物浮选尾矿进行了开路实验和闭路实验, 设计了氧化钼浮选流程, 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捕收剂分子在矿物解离面的吸附过程, 结果表明:镍钼矿中硫化矿物浮选尾矿主要含钼矿物为钼酸钙, 脉石矿物主要为氟磷灰石和黄铁矿; 通过闭路浮选试验得到了Mo品位3.24%、Ni品位3.37%、Mo回收率69.15%、Ni回收率62.44%的精矿; 捕收剂油酸分子在钼酸钙(111)面吸附强于氟磷灰石(010)面和黄铁矿(110)面, 从而实现了浮选过程中钼酸钙和脉石矿物的分离, 说明捕收剂CSU-Y可浮选分离钼酸钙和脉石矿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高硫蒙古铁精矿(硫含量2.56%)为研究对象,分别选用四种不同的捕收剂(丁基黄药,己基黄药,异戊基黄药,丁基铵黑药)和TS复合活化剂,进行反浮选脱硫,探究捕收剂对高硫铁精矿浮选脱硫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捕收剂后进行浮选脱硫的开路和闭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丁基铵黑药作捕收剂与TS活化剂配合,脱硫效果最佳。粗选时,在丁基铵黑药用量为0.4 kg/t、TS活化剂用量为0.7 kg/t的条件下,铁精矿中硫降到了1.18%,铁品位67.98%、铁回收率99.02%;通过一粗一扫开路试验,获得了含硫0.62%、铁品位68.25%、铁回收率89.27%的铁精矿;最终采用一粗一扫一精闭路浮选流程,获得了含硫0.71%、铁品位68.40%和铁回收率92.70%的铁精矿。对比浮选前后的矿物,铁精矿较原矿硫含量大幅度降低,且大部分含硫矿物都进入到浮选尾矿中。本工艺为铁精矿浮选脱硫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混合捕收剂浮选难选钛铁尾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油酸钠、硬脂酸钠和现场混合药剂FH三种捕收剂单独及混合作用于钛铁矿纯矿物、人工混合矿的浮选行为。探究了混合捕收剂对六安钛铁尾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油酸钠与硬脂酸钠混合以及油酸钠与FH混合后浮选效果增强, 产生正协同作用, 药剂的最佳混合比例分别为7∶3和5∶5。当钛铁矿矿浆浓度为40%, FH油酸钠混合药剂用量为750 g/t, 硫酸用量为1 250 g/t 时, 钛铁矿回收率和品位分别为67.14%和32.60%, 相比单独使用两种捕收剂, 回收率分别提高了16.89%和8.97%, 品位分别提高了11.95%和6.02%。 相似文献
14.
组合捕收剂的协同增效对改善单一捕收剂性能缺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广大研究者针对组合捕收剂的最新研究,详细阐述了组合捕收剂协同增效的具体机制和原理,主要分为共吸附机理、电荷补偿机理、疏水强化机理和捕收剂性质互补机理。针对组合捕收剂在浮选中的不同应用,分类描述了不同种类组合捕收剂在浮选中的最新使用情况。针对组合捕收剂协同增效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建立理论计算与分析表征相结合的捕收剂间协同增效机制研究平台,发展新的分析表征技术,加强捕收剂间促溶、促分散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对应的构效关系,并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将对高效组合捕收剂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胺类捕收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对白钨矿、方解石和萤石的浮选行为。结果表明, 捕收能力强弱顺序为十二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且十二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均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 但二者的浮选行为有所不同。在pH=8~9的范围内, 十二胺浮选3种含钙矿物的顺序是萤石>方解石>白钨矿, 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浮选顺序为白钨矿>方解石>萤石。基团电负性、水-油平衡度和疏水链长的计算结果表明, 3种捕收剂对含钙矿物捕收性能的差异是由它们极性基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丁基黄药,丁基铵黑药和乙硫氮三种常见捕收剂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能,并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它们在方铅矿表面吸附热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捕收剂在方铅矿表面的平衡吸附能绝对值大小排序为:丁基铵黑药丁基黄药乙硫氮,因而丁基铵黑药较易吸附在方铅矿表面。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方铅矿对三种捕收剂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它们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n1,其吸附过程均为优惠吸附;2ΔH43,说明捕收剂在方铅矿表面为吸热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ΔG0,说明吸附是自发的。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