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夏玮  雷国平  周琛 《山西建筑》2010,36(31):113-114,157
根据勘探钻孔资料,对万州天生城一带危岩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天生城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裂隙,软弱层以及卸荷带的控制,强发育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陡崖南段,长450m,选取南侧陡崖段典型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危岩体在暴雨作用下稳定性明显降低,南段危岩的治理是整个天生城危岩带治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四川某危岩体位于资中县境内,文章在调查该危岩体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危岩体发育特征、形成机制,查明了危岩体空间几何特征、结构面组合特征与失稳模式的相关性并将危岩体分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种失稳模式,根据不同的模式对各单体危岩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危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采用现场调查与无人机航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巫溪县后溪河大桥边坡危岩体的精确位置、几何特征、岩体结构特征、边界条件等信息。对调查区危岩体的类型、发育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于超  韩岭  李浩  马煜 《四川建筑》2011,31(2):86-88,91
汶川地震以后,玉井小学后山形成了危岩体,局部出现垮塌现象,严重影响着玉井小学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将危岩体分为三个区,概括了工程区的地质特征,分析了危岩体的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分别对各种破坏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评价了危岩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大佛寺危岩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向奎  曾云川 《山西建筑》2009,35(7):118-119
针对大佛寺危岩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地质灾害较发育的现状,采用二维极限平衡理论计算了三个典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危岩带整体稳定性主要受控于后缘地下水及危岩体控制结构面,控制危岩带后缘地下水的入渗是治理危岩带整体稳定性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新磊 《山西建筑》2011,37(31):57-58
以某铁路线边坡危岩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特征结合稳定性系数的方法进行了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及评价验证了采用该方法确定危岩体的稳定性分类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孙录政 《安徽建筑》2013,(6):111-112
汶川地震新增了大量的震后松动山体,震裂山体潜在危害性极大,孕育着大量的崩塌。文章主要阐述了震裂山体存在的危岩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危岩体的几种类型和演化机理。根据裂缝的变形特征将震裂山体危岩体分为:裂开错动型、震裂未动型。地震荷栽和暴雨对震裂危岩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以黄石市板岩山典型危岩体为例,对危岩体危险评估进行了完整且系统的研究,从岩体环境条件、评价因素、发育特征、影响范围等方面,建立了危岩体危险性评估模型,综合评价了板岩山典型危岩体的危险性,旨在为该地域的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龙里县窄冲水库右坝肩危岩体为例,根据其工程地质特征,分为上、下游碎裂危岩体区、倒悬危岩体区和深切裂隙危岩体区,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其稳定性展开分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某油库边坡危岩体的几何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和边界条件等信息。对该地区中危岩体的主要类型、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灾害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进行预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危岩体加固治理工程为背景,在研究大佛寺石窟岩质边坡危岩体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岩质边坡稳定性反演分析原理,对危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反演计算,并评价了相关参数对岩质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c和φ值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c值的敏感性强于φ值的敏感性。给出了彬县大佛寺石窟危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建议值:c=48 kPa,φ=27.67°,为危岩体的治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FAST台址存在大量危岩体,对工程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勘察期间对危岩体的分布、形态、特征、成因等开展了工程地质测绘工作。通过现场统计,场地存在滑移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考虑为危岩体主结构面贯通率,将作用在危岩体上的荷载按三种组合(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肖树灿 《福建建材》2010,(6):64-64,104
通过现场勘查的方法了解岸坡沉积物厚度、类型、组成及成因类型,分析其对开关站的影响。了解主要断层、破碎带特征,节理裂隙(尤其是缓倾角夹泥裂隙等)的发育状况,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山坡危岩体及孤石破坏类型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分区段进行评价;依据危岩体及孤石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广元千佛崖北区崖体危岩进行现场勘察,了解了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了危岩体位置、形态、规模等发育特征及威胁对象和危害性。根据岩体形态、结构面特征、变形迹象等特征判断了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包括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3种类型。同时分析探讨了内、外因对危岩体形成的作用机制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评价陡倾结构面相互组合切割形成的危岩体的稳定性,本文以龙寺CIV-1边坡危岩体为例,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建立了危岩体的简化地质模型、失稳概化理论模型以及在冻胀、地震、水力等因素影响下的力学分析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了危岩体的滑移稳定性系数和倾覆稳定性系数的无量纲表达式,重点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危岩体的稳定性,并借助UDEC强度折减法对危岩体的形成、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的危岩稳定性为天然工况>地震工况>暴雨工况>组合工况;层面与陡倾结构面的组合关系以及陡倾结构面的贯通程度直接控制着危岩体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通过极限平衡法和UDEC强度折减法相结合的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高效地获取危岩体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力与变形的信息,直观的辨别出危岩体易失稳的部位,为陡倾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危岩提供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贵州某危岩体位于关岭县境内,文章通过对该危岩体的地质环境特征、岩体结构特征的分析,判定该危岩体易发生错落式崩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暴雨、地震的作用下,危岩体的稳定性差,失稳的可能性大。失稳后易发生短距离的滑移或长距离的抛射及反复弹跳,威胁坡脚居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危岩体调查及稳定性工程地质分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岩体是指陡峭边坡上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在重力、风化营力、地应力、地震、水体等作用下与母岩逐渐分离,稳定性较差的岩体.其对工程建设的潜在威胁严重.野外调查是危岩体研究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在总结对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危岩体的野外调查、险情排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危岩体调查应该按资料收集、了解调查区所影响的建构筑物的特征、调查区全貌观察(确定调查的路线)、初步调查以及补充调查和现场复核等步骤进行.介绍了危岩体的边界、成因、稳定性、几何尺寸、失稳方式、运动轨迹及对建构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的确定方法.还介绍了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危岩体调查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根据地质特征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类的方法.这些成果有助于预防边坡地质灾害和边坡防护对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崩塌危岩多发育在高陡的斜坡地带,具有隐蔽性与突发性,经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难以得到危岩体规模、负地形、不利结构面组合特征,进而判识危岩失稳模式与预测危害性,故危岩体的调查一直是地质灾害防治较为突出的难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激光反射,快速获取危高位危岩体点云特征,非接触得到所需的高陡斜坡危岩体几何与地质信息,获取传统测量无法得到的成果。本文以Optech扫描仪在高位危岩体调查中的应用为研究基础,阐述了该项技术在高陡斜坡地形图生成、节理裂隙统计、规模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并以旧关岭崩塌与南川甑子岩危岩体调查为例,诠释了激光扫描应用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为高陡危岩体的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足县谭家湾危岩带位于北山石刻风景区中心部位,全长210m,共发育15个危岩体,包括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文章对谭家湾危岩带的成因、影响因素、破坏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危岩体范围、规模、危岩破坏模式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采用地质类比法对各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宏观判断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按滑移、倾倒、坠落三种方式对各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并按各危体破坏模式和稳定性状况,提出了包括锚固、支撑、排水、清除等综合治理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街需水电站巨型危岩体基本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危岩体对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正常运营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规模较大且位于开挖线以外的大型危岩体,大型设备难以到达且加固难度较大,其治理方案对地质勘探提出更高要求。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深切,边坡高陡,在街需水电站左坝肩发育一大型危岩体,约37.5万方,通过查明危岩体的赋存边界、连通状态、等效参数,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危岩体整体和局部稳定性、失稳方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这对巨型危岩评价思路和防治措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