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就像成龙的头发Duang(网络词,意指加特效后很旺盛)地长出来一样,日本马桶盖被中国游客抢购一事持续发酵,让此前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的智能马桶盖声名大噪,也引发了素有世界卫浴隐形冠军之称的厦门卫浴界的反思。"厦门造"一点都不逊日货"不能埋怨中国人,是他们不够了解我们的产品。"厦门卫浴界人士认为,国人跑到日本抢购中国制造的马桶盖,只能说明国货营销力度还有待改善。厦门业内人士解释说,日本智能马桶中拥有的水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游客赴日本疯狂抢购马桶盖等商品,已经成为一个引发热议的社会现象。有网友认为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追随心理,也有人说这是中国制造业的耻辱。日本马桶等产品为何得到消费者狂热的追捧?中国消费者为何对中国制造失去了信心?痛定思痛,静心反思,追求短平快和效益制胜的中国制造,之所以成为廉价制造的代名词,与"工匠精神"的缺失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爆买     
正从2014年下半年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涌入日本,大买特买日本生产制造的日用品,其中日产马桶盖成了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畅销货,"爆买"一词开始走火。此后,中国游客访日"爆买"现象仍然有增无减,一路飚升,特别是2015年国庆长假,更多的中国游客涌进日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狂购扫货,继马桶盖之后,感冒药、止疼药、化妆品、眼镜等生活用品走热。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1~10月,访日中国游客达到428.37万人次,比2014年同期增加大约一倍,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大的访日客源。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日本市场的马桶盖、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在各类媒体、论坛上得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与讨论。三者貌似没有多大联系,背后实则归于同一内涵:制造业升级。有人说,日本市场上的马桶盖多由中国企业制造,并不能体现日本制造的水平。但依然有消费者认为,中国和日本的商品质量及安全性等标准会有不同,所以日本卖的商品即便是中国制造,质量也可以信赖。这不是盲目崇洋的表现,而是日本制造长年技术积累建立的技术基础和标准化能力给消费者带来的直观体验。可见,产品标准的进化更是制造业升级进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张卫 《中国食品》2015,(6):52-54
春节期间,中国人在日本进行了大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甚至连大米都不放过。有媒体报道称,"有国人不惜花近1500元人民币来购买5公斤日本大米。"虽然经媒体证实,此新闻缺乏真实性,日本根本没有这么贵的大米。但这件事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要千里迢迢去日本买大米?日本的大米真的就比我国的质量好吗?  相似文献   

6.
<正>连日来,神户制钢、日产、斯巴鲁以及日立等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企业相继爆出造假和质量问题,引起世界一片哗然。而就在两年前,"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次,日本制造业似乎深陷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日本企业一向引以为傲的品质和信誉也似乎摇摇欲坠。甚至有人断言,这一系列事件将引发"日本制造"神话的破灭,全球应重新审视日本制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年初,一则"中国游客赴日买马桶盖"的报道火了,智能座便器在进入中国市场将近十年之后,才被更多的大众所熟知、作为中国智能座便器"洗之朗"的品牌创始人,马悦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回应,并且以此作为背景,以两个月产品提货几近售罄的战果斩获中国智能马桶市场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对于营销,马总提出了销售的"三段式"论。  相似文献   

8.
正智能马桶盖从日本引进到中国已经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经历了起初的零认知到现在逐步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但是智能马桶盖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突破这一局面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多维度提升突破市场瓶颈  相似文献   

9.
产品回归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品才是王道。2015年春节前后,有关中国消费者去日本大肆采购的消息充斥于各大媒体网站、微信圈。电饭锅、保温杯、吹风机、马桶盖,诸如此类都是他们购买的主要产品。在强大的购买力之下,不少日本门店的产品几近断货。说起来,这些东西的价格其实不菲。比如马桶盖,折合人民币两千多元。而其购买者,用财经作家吴晓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西方贸易趋于繁荣,西方商品的高质量和快捷方便征服了中国消费者,部分西方国家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供不应求,以至于近期出现了国人抢购苹果手机、日本马桶盖等新闻。反观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同质化严重和假货泛滥等,让国人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不断下降。深究西方产品背后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所以最近社会上兴起了学习西方企业家精神的浪潮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吸取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无可厚非,但是在浩瀚璀璨的中国古代也不乏令人敬佩的匠人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两种精神在创新层面上的对比,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文化支撑,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陆璐 《中国食品》2011,(10):40-41
近期,由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恐慌,出现了内地年轻母亲赴港抢购日本奶粉的火爆景象,香港各大超市、药房、日货商店,市民排起了长龙抢购日本奶粉,甚至有个别孩子尚未出生的孕妇,一次豪购奶粉百罐。2008年出现"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人对于洋奶粉的崇尚就达到了极致,很多父母大量购买洋奶粉,而回顾国内的乳业:"皮革奶"、"性早熟"  相似文献   

12.
新京 《美食》2011,(3):49-49
中国大陆500毫升茅台价格升至1200元,在纽约华人聚居区法拉盛,1000毫升装的同度数茅台价格为220至230美元,500毫升约合670元人民币。因海外茅台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华人竞相购买,回国送人。中国的茅台酒在美国竟然比在中国便宜?这些年,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MADE IN CHINA"商品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媒体报道称Levi’s505牛仔裤,广东  相似文献   

13.
正品牌扫描西安三花良治电器有限公司(原西安良治电器有限公司)是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核心产品是适合中国家庭的洁身器产品以及提高中国家庭生活品质的卫浴电器系列产品。"洗之朗"是中国最早研发生产推广智能马桶盖的中国企业,早在1995年就推出中国第一台根据中国卫生间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自主研发的智能马桶盖。也是中国《坐便洁身器》行业标准的重要参编单位。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我国本土家纺品牌金蝉窗帘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并在产品上日益创新:先是推出除甲醛窗帘引来环境学专家的一致好评;后在土耳其的欧亚家纺博览会吸引世界目光;时至今日,金蝉窗帘又以一款除菌窗帘在世界舞台上大热,甚至引爆美国大妈纷纷抢购这光荣的"中国制造"。"区区一个窗帘,为何如此炙手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家庭的智能马桶盖的保有量在3%~5%之间。这说明,尽管智能马桶盖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出现消费者的爆买现象。而智能马桶盖只是在建材领域发展,发展速度会非常慢。中国的智能马桶盖行业要想真正的发展,家电制造业必须介入,家电品牌必须占主流。今天看,主流的家电品牌,都已经纷纷以家电的姿态和家电的管理方式进入这个行业,这将会极大促进智能马桶盖在中国的普及速度。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到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工业价值链"在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沉浸在"智能制造"中很久了,从最初的懵懂说概念,到如今从需求端探索智能制造如何落地,逐步深入推进。中国纺织业以及中国纺机业也在同步进行这样的探索。目前,在《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力推的六大智能生产线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智能洁身器,有名种各样的叫法,有智能马桶盖、洁身器、电子坐便盖等不同的名称。此产品最早起源于法国的妇洗器,称之为bidet,把产品做成能够出温水功能的是在美国,该公司的名字也称为bidet,但此产品在美国市场并没有卖起来。1964年产品发明人将之卖给日本一家卫浴企业,日本企业将此命名为温水便座器。而日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容易把洁身器推向市场,因为,日本敬神的地方有一个"厕神",日本学者饭岛吉晴  相似文献   

18.
正智能马桶盖没有达到预期的快速发展的原因,作为参与行业时间比较长的品牌,西安洗之朗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智能马桶盖是日本企业1964年从美国引进专利到日本,再到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经过了整整25年的时间。到现在接近百分百的家庭拥有率,现在日本市场每年有400万套的规模,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家居电器产品。那么,按照这个数字  相似文献   

19.
从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中看到了武汉等地市民抢购囤积粮油现象,特别是一些老大爷、老太太们。出现抢购、囤积粮油现象是一个"不祥之兆"。我们知道,中国每一轮物价上涨、发生通胀都是从粮油农产品涨价、市民抢购囤积开始的。在11月份CPI刚刚转负为正的情况下,就出现部分城市市民抢购囤积粮油现象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种情况一旦蔓延下去,极有可能在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或者说根基仍不稳的情况下导致通胀。这无论对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还是对百姓生活、经济继续向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从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中看到了武汉等地市民抢购囤积粮油现象,特别是一些老大爷、老太太们。出现抢购、囤积粮油现象是一个"不祥之兆"。我们知道,中国每一轮物价上涨、发生通胀都是从粮油农产品涨价、市民抢购囤积开始的。在11月份CPI刚刚转负为正的情况下,就出现部分城市市民抢购囤积粮油现象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种情况一旦蔓延下去,极有可能在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或者说根基仍不稳的情况下导致通胀。这无论对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还是对百姓生活、经济继续向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