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核壳接枝共聚物。考察了不同乳化剂对聚丙烯酸丁酯(PBA)胶乳粒径大小与分布的影响,不同乳化剂、引发剂体系和加料方式对ASA核壳形貌和接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质量相同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乳化剂制备的PBA胶乳粒子粒径小、分布窄;核层种子胶乳采用阴离子型乳化剂SDS,壳层采用非离子型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制备的ASA接枝率高,核壳结构均匀、完整;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的接枝效果优于采用过硫酸钾引发剂;壳层单体采用预溶胀法加料方式,所得核壳形貌最佳,核壳界面有过渡层,所制ASA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且采用预溶胀法所制ASA的两个Tg间的间距更小。  相似文献   

2.
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使用阴、非离子型和反应性的复配乳化剂体系,采用种子预乳化和半连续聚合工艺,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弹性乳液。研究了单体配方、聚合温度、乳化剂、功能单体、引发剂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核层玻璃化温度为-19.7℃、壳层温度为4.3℃、核壳单体总量比为3∶2,成膜稳定,连续性好;采用丙烯酰胺基异丙基磺酸钠(AMPS)、十二烷基苯酸钠(SDB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乳化剂体系且比例为1∶1∶1,用量为单体总量的3%,引发剂用量为0.5%,NMA和MMA的用量分别为1%和2%,核壳聚合温度分别为52℃和80℃,能制备出耐沾污性、耐水性、延伸率等各性能良好的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弹性乳液。  相似文献   

3.
核壳型硅丙复合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单体预乳化法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型硅丙复合乳液,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磺酸基琥珀酸单酯二钠盐(MS-1)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比例、核层聚合乳化剂补加速率及壳层聚合乳化剂补加速率对乳液性能和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考察了复配乳化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涂膜耐水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系列乳液中,复配乳化剂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粒径小,粒径最小为72.99nm,乳液黏度大,其最大值为60.0mPa.s;而采用MS-1单一乳化剂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粒径分布最窄,其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01,乳液黏度最小,其值为37.78mPa.s。当核层和壳层聚合乳化剂持续补加时间分别为120min和210min时,聚合体系乳胶粒数目基本保持不变,后续加入的单体在种子乳胶粒表面进行聚合,形成"核壳"结构。此外,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单体的转化率提高但涂膜的耐水性下降。并用红外、透射电镜分别对聚合物分子链结构和乳胶粒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杜万里  郭红霞  王群 《现代化工》2007,27(Z1):249-252
通过半连续饥饿态法合成了核壳型PBA/PMMA乳液,并利用激光粒度仪时实监控壳层聚合阶段粒子粒径变化,结合理论数学计算模型,研究了壳层单体加料速度与补加乳化剂的量对平均数均粒径及其分布与总粒子数的影响.理论计算乳液中的总粒子数的变化规律和对比反应前后粒径大小,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证实了核壳结构的存在.核壳聚合中壳层聚合机理为单体在加入种子核乳液过程中大部分先在水相中均相成核形成PMMA低聚物,随后由于表面吸附作用而迁移到PBA核表面成为活性中心继续聚合成为壳层.  相似文献   

5.
核/壳苯丙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种类、乳化剂用量及两阶段用量等对苯丙核/壳乳液合成的影响。得到了聚合过程稳定、综合性能好的核/壳型乳液。  相似文献   

6.
黄四平 《应用化工》2014,(11):1985-1988
采用欠量加料核壳型乳液合成法,以十二烷基磺酸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乳化剂为复合乳化剂,以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核单体,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丁酯为壳单体,KPS为引发剂,制备出核预聚体和壳预聚体,又以乳化剂、水、p H缓冲剂、核预聚体制备出核种子乳液,然后通过半间歇法加入壳预聚体和壳引发剂制得核/壳型硅丙乳液。对乳液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并初步探讨了乳化剂的用量、乳液p H值、乳化温度、引发剂的用量等因素对合成过程中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用量为单体总量的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0.7%,乳化温度为75~80℃,p H在接近中性的6.5~8.0时,制得硅丙乳液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核壳型苯丙乳液的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四元共聚苯丙乳液,粒径分布均匀,讨论了乳化剂和引发剂体系以及引发剂、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用TEM及FTIR表征了所得聚合物乳液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以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成核单体,丙烯酸丁酯(MAA)、甲基丙烯酸甲酯(BA)、丙烯酸(AA)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成壳单体的核壳结构乳液。采用马尔文纳米粒度仪等研究了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与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之间的关系,粒径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粒径与温度的关系,通过透射电镜对乳液微粒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乳液的粒径随着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乳液粒径在30~60℃时较为稳定,当引发剂过硫酸铵质量分数为0.55%,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质量分数为2%时,制得的乳液粒径在120 nm左右,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甘孟瑜  刘娟  杨治国 《涂料工业》2005,35(6):5-8,62
采用预乳化工艺、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乳液的软硬单体配比、引发剂、乳化剂及聚合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硬单体比例为1∶1.25~1∶1、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分别为0.5%和3%~4%、聚合温度为(80±1)℃时得到的乳液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采用FT-IR、TEM、DSC对聚合物乳液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核壳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核-壳聚合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概况,并对核-壳聚合法制备替代天然胶乳的水性复合胶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讨论了加料方式、乳化剂的比例和用量、引发剂的用量、单体的比例等对水性复合胶的影响。比较了水性复合胶与天然胶乳的性能,证实了水性复合胶能替代天然胶乳且具有涂布量比天然乳胶更少,剥离强度更大,没有氨臭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具有高有机硅含量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浓度对有机硅/丙烯酸酯壳核乳液性能与乳胶粒径、分布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所合成的乳胶粒子粒径依次增大,SDS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复配使用时,随OP-10质量分数的增加,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降低,化学稳定性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增大,分布变宽,确定了复合乳化剂的最佳配比.随复合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加快、转化率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而分布加宽.通过改变乳化剂加入方式可减小乳胶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减少壳层聚合物新粒子的产生,需严格控制乳化剂的浓度,使加入的壳层单体处于“饥饿”状态,在乳胶粒子表面富集、引发聚合,形成表层“过渡层”,最终形成核壳结构复合粒子.  相似文献   

12.
引发剂,乳化剂对苯丙核/壳乳液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种类、乳化剂用量及两阶段乳化剂用量比等对苯丙核/壳乳液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量分析法对PBA/PMMA体系核壳结构乳液聚合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浓度与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聚合速率的定量关系。同时研究了温度对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聚合速率的影响。聚合速率,特别是第二单体的聚合速率对核壳结构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方法,并结合预乳化工艺,选用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进行复配,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别作为软硬单体,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SR444为功能性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a HCO3为缓冲剂,在反应温度分别为70,85,65℃时,制备了氟改性多层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核层、过渡层、壳层质量比为3∶4∶4时,交联单体SR444用量为单体总用量的2%,氟单体用量为单体总用量的3%时,可得到性能优良的乳液。所得聚合物有3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证实该聚合物有3层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无乳化剂条件下,以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有机硅单体,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钠)和烯丙基羟乙基醚共聚物替代乳化剂制备超支化无皂纳米核壳硅丙乳液;通过L9(3)4正交实验优化配方为m(MAA)∶m(AOE)∶m(YDH)∶m(V4)∶m(MMA)=8∶9∶4∶20∶59;讨论了体系p H和引发剂用量对乳液凝胶率和粒径的影响,得出引发剂为m(K2S2O8)∶m(Na HSO3)=2∶1,用量为单体总量0.5%,p H=5±0.5时,凝胶率0.12%。用TEM和粒径分析确定该乳液为核壳结构,并且平均粒径70 nm;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知环硅烷已开环聚合,且与其他单体共聚;热重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乳液为核壳结构,核段失重峰426.6℃,壳段失重峰504.5℃,SEM表明乳液成膜性好。  相似文献   

16.
杨震  卿宁 《涂料工业》2012,42(3):32-35,39
以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i-D4)为有机硅单体,在乳液体系中开环聚合得到有机硅中间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工艺,与丙烯酸单体共聚得到高硅含量的硅丙乳液。研究了体系的pH、加料方式、乳化剂的用量、引发剂的用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发现Vi-D4在pH=3下开环聚合,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4%,且其配比为3∶2,乳化剂的用量为3%,控制丙烯酸有机硅中间体的滴加时间分别为2 h和3 h制得的乳液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7.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为复配乳化剂,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微胶囊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的复配、氧化还原引发剂的比例和用量对微胶囊乳液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条件下,能够制得平均粒径〈8μm的香味涂料用核壳结构的微胶囊乳液。  相似文献   

18.
《广东化工》2021,48(11)
以丙烯酸酯为聚合单体,采用多次预乳、分步滴加的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具有三层结构的丙烯酸酯转移胶。研究了核壳层数、各层单体比例及璃化转变温度、乳化剂、引发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三层核壳结构,内到外单体Tg点分别为15℃-45℃-30℃、单体比例为60∶30∶10,用0.3%的复合乳化剂及0.3%过氧化钾为引发剂时,转移胶具有最佳性能。并采用了TEM透射电镜分析,表明采用分步滴加法合成的乳胶颗粒为三层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选用过硫酸钾(KPS)、甲醛合次亚硫酸氢钠(SFS)和2,2'-偶氮二[2-(2-咪唑啉-2-代)丙烷]二氢氯化物(V-044)为复合引发剂,在低温下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生成凝聚物少的硅-丙核/壳乳液.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有机硅用量、丙烯酸羟丙酯(HPA)用量对硅-丙核/壳乳液转化率、接枝率的影响,并借助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对乳胶粒形貌、粒径分布及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1000mg·kg-1、乳化剂用量为0.8%、有机硅用量为15%、HPA用量为8%时合成的硅-丙核/壳乳液最优,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分布较窄;有机硅的加入提高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BA/ANa)齐聚物,并以此为乳化剂合成出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复合乳液,研究了单体配比、链转移到(DDM)的用量对齐聚物聚合阶段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引发剂用量对复合乳液聚合速率的影响,齐聚物用量、核层交联剂的用量以及滴加速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成齐聚物时,随着从含量的增多,能有效地提高转化率;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核层聚合反应速率,但是对壳层反应速率影响不大;合适的单体滴加速率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