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丙烯酸丁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吸油性橡胶。研究了引发剂和交联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天然胶乳和单体配比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橡胶的吸油倍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等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煤油等几类油品的吸收对比,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制得的吸油橡胶吸煤油最高可以达11.92g/g;吸四氯化碳为15.21g/g。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SMA—BA-St)共聚物作吸油剂、NR接枝共聚物作相容剂制备NR吸油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MA—BA—St共聚物与NR接枝马来酸酐(接枝率为27.07%)用量比为10/5时制得的NR吸油材料吸油性能、耐热老化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好,强度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添加不同含量聚氨酯(TPU)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相形态的PLA/TPU共混物,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微孔发泡工艺,研究不同发泡温度下PLA/TPU复合多孔材料泡孔结构、发泡倍率和开孔率对样品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PU含量从10 %(质量分数,下同)增加到50 %,共混物从典型的“海?岛”相形态转变为部分共连续相形态,PLA基体黏弹性提升,结晶能力下降;PLA70组分发泡后泡孔结构更为均匀,随着发泡温度的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先增大后减小,在94 ℃发泡温度下发泡样品发泡倍率达到29.1倍,最大开孔率75 %;TPU的加入显著增加了PLA基体的弹性回复能力,94 ℃发泡温度下的发泡样品具有最大的抗压强度,永久形变量最小;针对硅油和环己烷的吸油测试发现对硅油的吸油量大于环己烷,发泡材料的吸油量与发泡倍率和开孔率的乘积成正比,针对硅油单次最大吸油量为10.4 g/g。  相似文献   

4.
吸油材料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晶晶  周美华 《上海化工》2001,26(21):23-26
着重叙述了吸油材料的发展历史,种类,吸油机理,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等,并对吸油材料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P(LMA-g-BMA)]。采用LMA单体或P(LMA-g-BMA)为改性剂,以三元乙丙橡胶为基体制备吸油膨胀橡胶,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吸油树脂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相比,采用LMA单体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吸油率较高,且当其用量为30份时,吸油膨胀橡胶的吸油率较高。与采用LMA单体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相比,采用吸油树脂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物理性能较优;当LMA与BMA质量比为1∶2,吸油树脂用量为20份时,吸油膨胀橡胶的物理性能降幅最小。  相似文献   

6.
红麻芯(KC)预处理后通过高速剪切分散形成水分散体系,经冷冻干燥,得到了红麻芯基多孔吸油材料(A-KC),再经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疏水化改性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吸油材料(MA-KC)。用SEM、FTIR、XRD、BET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吸油材料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152?),材料密度仅为0.019 g/cm3,可漂浮于水体表面实现对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快速吸附。考察了红麻芯粒径、碱浓度和悬浮液固含量等对多孔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麻芯粒径为20~40目、Na OH和K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和10 g/L,m(MTMS)∶m(A-KC)=1∶10时,所得材料的吸油性能最佳,对二甲基亚砜(DMSO)、四氯化碳、柴油、原油等有机溶剂和油品的吸附倍率达20~45 g/g,并在30 s内迅速达到吸附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1-丁基-3-甲基氯咪唑([Bmim]Cl)离子液体均相反应介质体系下,以易改性甘蔗渣为原材料,经1%的Na OH预处理后,选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均相接枝共聚制备天然纤维素基吸油材料。探究接枝反应中单体、引发剂、交联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接枝效果的影响。采用SEM、FT-IR和XRD对甘蔗渣纤维素接枝前后的形态、结构以及结晶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表面变粗糙且结晶度降低已成功接枝。最优条件下所制备甘蔗渣纤维素接枝率可达471.25%,水面浮油回收率为22.56 g/g,吸水率为2.55 g/g。通过均相共聚法实现对甘蔗渣的化学改性,所制备的吸油材料可应用于海洋石油污染处理。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吸油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缓释性能以及吸油树脂的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吸油树脂热分解温度为366.68℃,其吸油性能符合一级动力学,对不同油品的吸油速率与油品的极性有关,对CCl4的吸...  相似文献   

9.
膨胀石墨水吸油行为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简称EG)是一种新型的碳素吸附剂,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本文对比了膨胀石墨与聚氨酯吸油材料对浮油的吸油能力和保油能力,膨胀石墨与活性炭对乳化油的深度处理的能力,并从膨胀石墨的结构、吸附行为等方面具体探讨了产生膨胀石墨超大吸油量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多孔吸油树脂悬浮聚合的基础上,加入偶氮二异丁腈发泡剂,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孔高吸油树脂(BM),对树脂的表观形貌、吸油倍率、吸油速率、缓释性、水面浮油回收等性能进行表征,并结合树脂的吸油倍率和吸油速率两种重要性质,对树脂的吸油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施成旺  孙树泉  张继阳  邹华 《橡胶工业》2019,66(4):0275-0279
研究硫黄和发泡剂OBSH-75用量及预硫化工艺对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并用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份硫黄和3份发泡剂的发泡材料的泡孔直径较小、泡孔均匀且为闭孔结构,动静刚度比较小,物理性能和减震性能较好;预硫化温度为125℃、预硫化时间为14min时,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适中,动静刚度比较小,减震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李子辉  蒋晶  金章勇  蔡泊志  曹永俊  李倩 《化工学报》2020,71(12):5842-5853
以聚己内酯(PCL)为基体,添加不同含量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分散相形态的PCL/PLA共混物,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微孔发泡工艺制备不同发泡倍率和开孔率的PCL/PLA多孔材料用于吸油应用。针对边长3 mm正方体样品溶解度实验发现100 min后CO2在PCL中已达到饱和吸附状态。PLA分散相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大了PCL/PLA共混物泡孔密度,并使共混泡孔尺寸减小且分布更加均匀;发泡温度升高6℃,泡孔尺寸增大50%,发泡倍率增大38%,开孔率减小了20%。PCL/PLA开孔材料具有明显的亲油疏水性,发泡倍率越高,疏水性越好;针对花生油和硅油的吸油实验发现材料吸油率与发泡倍率和开孔率整体呈正比,实际吸油量高于理论计算值,10次循环吸油测试后样品吸油率仅降低8.5%,材料吸油量与油品特性黏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市场上供应的不同种类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适用场所环境,找到最佳使用方法,分别对五种不同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吸油材料的面积、重量、亲水性、亲油性、外观进行对比,先后分两组进行了定体积加入石油,吸油材料搅动吸油效果对比;人工翻动、覆盖油层,层状材料拆分,极限吸收体积,吸油材料最大吸油效果对比。通过对五种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分析,确定了适宜于水中石油回收的吸油材料,同时对不同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为下步吸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陆波  张璐  李鹏  金耀程  胡明晖  陈丽飞  韩雪  艾毅 《弹性体》2013,23(3):38-40,52
以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十二酯(L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含羟基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塑炼后与多缩水甘油酯交联剂和白炭黑进行混炼、硫化,制得吸油膨胀橡胶(OSR)。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OSR吸油膨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吸油时间对OSR吸油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A单体比例的增加,OSR的硬度和拉伸强度降低,吸油膨胀率增大。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OSR的硬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增大,吸油膨胀率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吸油时间的增加,OSR的吸油膨胀率增大,在10h后吸油膨胀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22,(5):912-916
利用正辛基三氯硅烷对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得到吸油材料。考察不同溶剂、硅烷溶液浓度和浸渍时间对于样品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测试对改性前后样品微观形态、结构组成及水湿润性进行表征。重点研究材料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对原油、润滑油、大豆油和柴油的吸附倍率可达7495 g/g,可用准一级吸附模型描述材料对于4种油品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样品在重复使用、油水分离和动态吸油测试中表现优异。改性三聚氰胺海绵制备简单、操作方便,是一种有潜力的吸油材料。  相似文献   

16.
吸油材料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功能材料,可有效应用于水中石油烃的分离、去除和回收。对吸油材料的发展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无机吸油材料、有机改性吸油材料以及有机合成吸油材料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合成工艺的改进和可再生天然材料的开发,是对创新吸油材料具有积极意义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碳酸钙(PP/EPDM/CaCO3)体系中,采用熔融共混法掺杂多孔有机骨架聚合物(POFs),经过间歇式发泡釜高压发泡成型得到了开孔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和发泡倍率对成品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4%CaCO3的复合材料在发泡温度152℃、CO2保压压力20 MPa下,可制...  相似文献   

18.
《聚酯工业》2017,(1):24-29
测试了熔喷非织造布吸油材料和普通非织造布等的性能,通过对比3种非织造布的测试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试样的纤网结构、厚度、面密度、透气率、孔隙率、孔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尺寸稳定性、油品密度、油品黏度、吸油率、吸水率、保油率等。实验发现熔喷非织造布吸油材料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透气率、尺寸稳定性、油品密度、油品黏度、吸油率、吸水率、保油率等均与面密度和厚度有一定关系,得出熔喷非织造布吸油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适合开发各类功能性产品,在油污染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黄胡阔  李范霞  高源  张力平 《现代化工》2011,31(Z1):275-278
以林产废弃物落叶松树皮为原材料,丙酸酐为化学改性剂,在无溶剂化学反应体系中以氮气为保护气,采用酰化改性的方法制备生物质吸油材料。研究了落叶松树皮粒径大小和改性时间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材料进行了可重复利用性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材料颗粒的变小和酰化改性时间的增加,材料比表面积增大,毛细管吸附作用增强,酰化改性程度更加充分,使材料的吸油性能增强,采用该法制备的吸油材料通过脱吸附处理,可重复利用。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AG)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材料官能团、微观形态、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材料的结晶度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钢板吸油、渗油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钢板涂装防护的方法,提出了带油涂装底漆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