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局部加压压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局部加压压铸工艺是压铸中用于消除厚壁处缩孔、缩松缺陷的一种新技术。开发了一种多回路、参数调整方便、简单可靠、价格低廉的移动式局部加压装置,成功地应用于复杂压铸件的生产。探讨了局部加压结构形式、加压杆与杆套的配合公差对加压杆使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8mm和12mm两种加压杆的合理公差,确保了加压杆的使用寿命。研究局部加压工艺参数对铸件内部质量的影响,当局部加压压力越大时,加压效果越好;在加压压力一定时,局部加压开始时间短可获得较好的加压效果。采用局部加压压铸技术,提高了铸件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2.
局部加压方法是压铸中用于消除铸件厚壁处缩孔缺陷的一种新工艺.本研究通过实验模型测量局部加压过程中金属型、铸件和加压杆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析了传热与凝固现象.结果表明局部加压使铸件的凝固时间大为缩短;加压杆前端的温度大幅上升,而金属型的温度则无明显变化.利用变网格技术,根据加压深度通过适时修改网格文件、初始和边界条件的方法,模拟了铝合金在局部加压过程中的凝固变化,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铝合金铸件生产过程中,Al-P中间合金变质处理和压力铸造工艺都能够使过共晶铝硅合金中的初晶硅晶粒细化.探讨Al-P中间合金变质处理,分别在压铸工艺条件下和普通金属型条件下,对过共晶Al-15Si合金组织的不同影响.试验表明:与金属型条件下未经过Al-P变质的Al-15Si合金组织相比:压铸工艺条件下未经过Al-P变质的合金,初晶Si尺寸减小50%左右;同一压铸工艺条件下经过Al-P变质后的合金,初晶Si尺寸减小75%以上.在相同的压铸工艺条件下,Al-P变质后Al-15Si合金初晶Si尺寸,比未经过Al-P变质的Al-15Si合金初晶Si尺寸减小40%左右.论证了在Al-Si系过共晶铝合金压铸件生产过程中,Al-P中间合金进行变质处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局部加压铝合金的凝固变化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加压方法是压铸中用于消除铸件厚壁处缩孔缺陷的一种新工艺.该研究通过试验模型测量局部加压过程中金属型、铸件和加压杆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析了传热与凝固现象.结果表明,局部加压使铸件的凝固时间大为缩短,加压杆前端的温度大幅上升,而金属型的温度则无明显变化.利用变网格技术,根据加压深度通过适时修改网格文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方法,模拟了铝合金在局部加压过程中的凝固变化,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变速箱壳体压铸生产中的缺陷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真空压铸技术,改善了铸件的内部气孔状态和力学性能。对比发现,使用高真空压铸工艺后,压铸件的油道漏气率大幅降低,合格率达到97%,降低了成本。高真空压铸件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比普通真空铸件提高了约17.4%和37.1%。  相似文献   

6.
万里  加藤锐次  野村宏之 《铸造》2005,54(3):261-264
局部加压方法是压铸中用于消除铸件厚壁处缩孔缺陷的一种新工艺.本研究通过实验模型测量了不同加压条件下铸件的冷却曲线,分析了局部加压引起的凝固变化.考虑局部加压引起的补缩流动,通过适时修改网格文件、初始和边界条件的方法,模拟了局部加压过程中铝合金的凝固及流动变化,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二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压铸中局部加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开发了一种多回路、参数调整方便、简单可靠、价格低廉的移动式局部加压装置,成功地应用于复杂压铸件的生产.探讨了局部加压结构形式、加压杆与杆套的配合公差对加压杆使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φ8 mm和φ12 mm两种加压杆的合理公差,提高了加压杆的使用寿命.研究局部加压工艺参数对铸件内部质量的影响,当局部加压压力越大时,加压效果越好;在加压压力一定时,局部加压开始时间短可获得较好的加压效果.采用局部加压压铸技术,铸件的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8.
压铸过程中由于局部加压工艺参数基本上凭借技术人员的经验去设定,造成局部加压效果不明显以及压铸件品质波动大。以某汽车缸盖罩铸件为例,以减小铸件缩孔为目标,对局部加压参数进行了试验设计。运用计算机模拟筛选出了满足目标的局部加压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筛选后的局部加压工艺参数,铸件的内部品质得到明显提高,保证了局部加压工艺的稳定性,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真空除气和加压凝固对提高铸件质量的作用,介绍了真空压铸和真空增压铸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结合真空除气和加压凝固技术,提出了内压胀型铸造技术,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对铸件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汽车铝合金结构件的压铸成形,应用数值模拟,以了解铝液流动充型状态与铸件缺陷的分布,优化了铸件的浇注系统与排气系统。在自主研发的高真空压铸技术基础上,研究了金属液充型时模具型腔真空度对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真空压铸可以显著降低铸件的含气量,提高铸件致密度;与普通真空压铸相比,高真空压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硬度分别提高了21%、29%、18%、10%。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汽车镁合金转向器铸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其真空压铸成形过程,分析了在高真空度条件下金属液充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在高真空度、低真空度以及常压条件下充型及凝固的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型腔真空度能有效地提高金属液充型能力,避免铸件内气孔的产生,但对缩孔、缩松缺陷的形成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铝合金压铸生产过程中,Al-P中间合金变质处理和压力铸造工艺都能够使过共晶铝硅合金中的初晶硅晶粒细化.探讨Al-P中间合金变质处理,分别在压铸工艺条件下和普通金属型条件下,对过共晶Al-15Si合金组织的不同影响.试验表明,压铸条件下未经Al-P变质的和经Al-P变质的Al-15Si合金与金属型条件下未经Al-P变质的Al-15Si相比,初晶Si尺寸分别减小50%和75%左右;在相同的压铸工艺条件下,Al-P变质后Al-15Si合金初晶Si尺寸,比未经过Al-P变质的Al-15Si合金初晶Si尺寸减小40%左右.论证了在Al-Si系过共晶铝合金压铸件生产过程中,Al-P中间合金进行变质处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P变质对不同冷速下过共晶压铸铝合金初晶Si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共晶压铸铝合金为对象,研究了P变质对不同冷却速度下初晶Si组织的影响。发现P变质处理前后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初晶Si尺寸减小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并且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区域。对于不同冷却速度下合金组织的细化,P变质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一冷却速度下,P变质后细化效果可增加42.7%,在冷却速度很高(铸件厚度达到1mm)时,P变质对初晶Si仍然具有很好的细化作用。在快速凝固和P变质双重作用下,初晶Si组织得到更加明显的细化。Al—P中间合金是一种良好的过共晶压铸铝合金变质剂。  相似文献   

14.
大型复杂铝合金汽车动力部件的压铸技术开发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针对某大型复杂铝合金动力部件的压铸成形,应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在准确把握铝合金液体流动充型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铝液流动形态,优化真空排气结构的技术措施,大大减少了铸件内部的卷气缺陷.同时还采用活块、局部加压、模温精确控制等技术手段消除了内部缩孔/缩松缺陷,使铸件外观及内部品质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在短期内即实现了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两种不同凝固特性的铝合金在局部加压工艺下的成分偏析现象.采用ICP法分析不同位置元素Cu的含量,结果表明:糊状凝固特性的合金AC4B易在加压杆下方15 mm处形成较严重的负偏析,离加压杆越远,偏析越轻.层状凝固特性的ADC12仅在加压杆圆柱面下方5 mm处有轻微的负偏析,同时加压杆圆柱面周围则形成了正偏析.AC4B中加压开始时间较早或较晚时,产生的偏析较轻.而ADC12中偏析程度几乎不受加压开始时间的影响.偏析的生成是因为局部加压使枝晶间的残余金属液产生局部流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RDU差速器壳体是汽车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结构形状复杂,内部组织要求高,成形难度大。为此开发了铝合金RDU差速器壳体的低成本、高效率压铸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先进的真空压铸技术并辅以局部加压技术的实施,脱模剂自动配比压送技术的开发,充分改善了壳体内部组织,提高了产品品质及稳定性。机加工工序采用自动先进的360℃全方位高精度旋转夹具,减少了夹具多次装夹带来的误差。产品合格率达95%。  相似文献   

17.
抽真空截止点的位置对压铸件气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真空压铸中 ,抽真空截止点的确定对压铸件的品质影响很大 ,过早和过迟将影响压铸的连续生产和不利于减少铸件的气孔。抽真空截止点应设在冲头快压射前 15~ 2 0 mm处 ,真空压铸可以提高铸件的密度 1%以上Influence of V  相似文献   

18.
局部加压法是特种压铸方法———精、速、密压铸 (ARD)的变形方式 ,适合于生产厚壁压铸件 ,能有效地提高机床和模具的使用寿命。针对壁厚悬殊的压铸件的生产难题 ,提出对普通压铸机进行技术改造 ,通过改变压铸机的控制线路或控制程序 ,使普通压铸机能以局部加压的方式进行生产 ,解决普通压铸机生产此类压铸件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An aluminum foam sandwiches (AFSs) consisting of ADC12 Al–Si–Cu die casting aluminum alloy foam and ADC6 Al–Mg die casting aluminum alloy face plates were fabricated. Using ADC12 die casting plates containing large amounts of gases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 of the foam, ADC12 foam can be fabricated without using a blowing agent. Using FSW, both the uniform dispersion of the segregated gases and pore stabilization powder in the ADC12 die casting plates used to fabricate a foamable ADC12 precursor and the bonding of the ADC12 precursor to the ADC6 plates can be simultaneously achieved. Namely, the AFS precursor is expected to be obtained in fewer processing steps. From the visual observation of the fabricated AFSs, no deformation of the ADC6 plates occurred and the ADC6 plates on both sides of the aluminum foam remained parallel. From the X-ray CT observation of the fabricated AFSs, good pore structures without the infiltration of ADC12 foam into the ADC6 plates can be obtained at a holding temperature of 948 K and holding times of t = 10 and 11 min. In tensile tests on the fabricated AFSs, fracture occurred in the ADC12 foam parts but no fractures were observed at the bonding interface between the ADC12 foam and the ADC6 plates, that is, good bonding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ADC12 foam and the ADC6 pl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