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旱灾害统计是防汛减灾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各级领导做出防汛抗旱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为研究灾害发生规律、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基础资料。简洁明了、统一规范的水旱灾害统计报表是做好灾情统计工作的重要工具,文章结合在庄河市多年工作经历,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水旱灾害是广西频繁发生、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通过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及成果应用,为提升水旱灾害防治能力、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提供基本决策依据。为推进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广西在2022年组织18个市、县连同自治区本级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自治区、市、县3级成果应用体系,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成效,达到了试点目的。对广西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提升,可以为各地下一步普查成果应用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提供指引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抗旱统计工作水平,国家防办已于2011年正式印发林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励,从近几年来的试行检验来看,新修订的抗旱统计制度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抗旱工作的需求,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水旱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国民经济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科学评估水旱灾害,为防汛抢险、抗旱救灾决策提供依据,为防灾、减灾和救灾服务。文章全面介绍了干旱灾害统计报表内容,特别是结合安阳市市情,分析了统计报表中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建湖县目前的水旱灾害情况,提出了县级水旱灾害统计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改进水旱灾害统计工作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升山东济宁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在综合分析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湖水系和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济宁市实施水旱灾害分区防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提出以“四个紧盯”为主要内容的水旱灾害分区防御对策,系统总结了各区域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区防御对策和保障措施,有效应对了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可以为其他相似地区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洪涝灾害信息,是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是防汛抢险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学灾情评估的前提。国家防办已于2011年正式印发《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中洪涝灾害统计工作有着内容复杂、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全面介绍了洪涝灾害统计报表内容,特别是结合安徽省省情、把握统计报表中的逻辑关系,为做好洪涝灾害统计工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洪涝和干旱是山西省自然灾害的主要灾种,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全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亟须提升。根据近年来水雨情发展趋势分析,结合山西省防洪抗旱工程、非工程措施体系现状情况,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形势较为严峻。经研究,从加强“四预”能力建设、持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组织和保障、统筹做好基层抗旱能力建设、加大水旱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力度5个方面,提出当前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曾少卓 《人民珠江》1994,(6):4-7,31
中国以农立国,宋代以来,广东便累积有颇为丰富的水旱灾害史料,均以农业受灾为主。历史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变化,可以 反映广东农业自然灾害的历史发展概况。表1为广东历史上有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及次数的统计:  相似文献   

9.
根据松嫩平原上典型气象站1991—2014年降雨实测资料与各县市水旱灾害统计报表,文章对松嫩平原水旱灾害出现的重现期进行了研究。洪涝灾害重现期为2a,干旱灾害重现期为1.7a。经与历史水旱灾害重现期对比,洪涝灾害基本相同,干旱灾害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中国防汛抗旱》2011,21(4):3-3
为提高公众对水旱灾害必然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完善我国水旱灾害信息统计制度,推动水旱灾害数据共享,强化政府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共同发布了《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0》。本公报包括2010年我国洪涝与干旱灾害情况、典型水旱灾害事件、减灾行动与成效以及历年水旱灾害信息统计数据,全文4章39页彩色印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每年都有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出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搞好水旱灾情统计是水利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对指导抢险救灾、正确掌握灾害损失,指导各地区经济建设,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对灾情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们信息上报和灾情统计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新形势下水旱灾情统计工作新要求,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水利行业正着重发展数字孪生和智慧水利建设,其中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应充分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BIM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配合多类别感知设备,构建以“四预”功能为中心、地方适用度高的智慧化水旱灾害防御平台。概述本溪市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系统的现状,分析水旱灾害防御智慧化的必要性,提出本溪市水旱灾害防御智慧化的建设总体思路和组成架构,以期为利用智慧化手段增强本溪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泰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江淮下游,水旱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对泰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泰州市属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布、水系纵横,水闸、堤防工程数量众多,位于江苏省前列。其中,兴化市作为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首批试点县之一,水闸数量位于全国之首,普查任务十分繁重。开展普查工作以来,泰州市精心组织、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强力推进,最终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对泰州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普查工作背景、工作开展情况、普查成果、主要经验做法及下一步工作展望,以期为泰州市有效开展水旱灾害防治,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月聚焦     
正水利部召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3月26日,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总体要求,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分析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动水旱灾害防御领域补短板、强监管,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提供有  相似文献   

15.
2019年,贵州省各级水利部门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切实把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夺取了2019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全面胜利。(1)切实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领导。针对机构改革后贵州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省水利厅切实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成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对全省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职责,确保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实践中,各地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工程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防汛、抗旱、防台风等各项工作取得不少新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施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实现人水和谐,开创防汛抗旱工作新局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为使水旱灾害处于可控状态,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是必要的.文中针对南郑县防汛抗旱部署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策.  相似文献   

18.
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理论思考、实践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上海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如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须树牢“大安全”理念,融入“大应急”格局;用战略思维谋划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用历史思维研究水旱灾害风险规律,用底线思维落实水旱灾害防范措施,用系统思维化解水旱灾害风险挑战;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的工程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  相似文献   

19.
陕西水旱灾害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陕西省水旱灾害的基本成因及特点,预测了陕西未来一段时期水旱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出对水旱灾害的认识及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为陕西的防汛抗旱及减灾规划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常州市金坛区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为背景,通过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使用的“初步数据调查—数据汇总—数据核查—数据核定”的统计方法,利用“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内部沟通”的沟通方式,高效的开展了风险普查工作,对水利行业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