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唑类这个名词包括环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杂原子的所有五元环状化合物,其中至少有一个杂原子是氮原子。此外,环状系统还含有最大可能数目的非累积双键。今天在演讲里,把杀菌剂范畴中的唑类这个名词限定于具有2个或3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系统,尤其是咪唑和三唑,着重谈一谈1-取代咪唑和1,2,4-三唑这一类化学品。自从六十年代末发现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困扰有机化学界多年的一个氮杂环化学合成难题,被南开大学的科研团队攻克。该校陈弓、何刚团队首次实现了对具有高"环张力"的苯并氮杂环丁烷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补了含氮杂环分子研究的一项重要空白。近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化学》杂志发表了介绍该成果的论文。杂环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组成环状骨架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其中含有氮原子的环碳骨架是许多医  相似文献   

3.
原子簇化合物(Cluster)是含有一定数量的原子(金属/非金属)结合成基团或骨架而原子间有一定程度成键的化合物。实际上它们是通常所说的多核络合物,它的核原子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过渡金属元素都能形成原子簇化合物,主族元素则仅有硼、碳、硅、铋、硫等少数。配位原子大都是碳、氢、卤素、硫、氮、氧等。第一个发现的叫陆森(Roussin)黑盐[Fe_4S_3(NO_2)_7]~-,它的结构很复杂,核原子是Fe,配位原子是S,原子  相似文献   

4.
有机锡羧酸酯是有机锡化合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其研究也最为深入。而含有氮、氧、硫等杂原子的羧酸配体由于含有多个供电中心,与锡反应能够生成结构更加复杂有趣的化合物。研究和探讨这些有机锡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既能对有机锡化合物结构的复杂性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也对以后探索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在设计合成一系列四吡咯环状化合物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光谱手段研究周边取代对包括酞菁、三明治型酞菁、芴取代卟啉与氮杂卟啉在内的四吡咯环状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受355mn的光激发后所经历的光物理过程;研究不同结构因素对四毗咯环状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的影响;用光限幅和z一扫描方法检测四吡咯环状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研究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来源,计算衡量其光限幅性质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参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关系和影响其强弱的因素.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设计合成、制备具有更好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功能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3,20(1):84-84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烯或丙烯相互或与其他烯属不饱和化合物在包括如下组分的催化剂体系存在下共聚的方法:a)过渡金属与1种或2种聚代或未取代的1,3,5-三氮杂环己烷配体或其中1个或多个环氮原子被磷或砷原子取代的相应配体的配合物;b)若需要,1种或多种活化剂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陈展虹 《化学试剂》2000,22(5):312-312
含氮大环化合物亦称作大环多胺化合物 ,由于在环腔中氮原子的引入 ,使环系对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产生新的特点。氮原子的引入手段很多 ,但最有成效的手段是以苯磺酰胺类化合物钠盐与卤代烃缩合成环而引入氮原子 ,由此合成许多种含氮大环化合物 [1~ 3] ,更为重要的是大环中与氮原子相联的苯磺酰胺类基团在有机合成中又是很好的离去基团 ,故很易使大环形成仲胺 ,方便地连接其他基团。因此 ,苯磺酰胺类化合物钠盐是合成含氮大环化合物的一类重要反应中间体 ,它们的制备方法文献上很少有记载。本文通过苯磺酰胺类化合物与醇钠作用 ,在乙醇存在下…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唑系包括所有在环上含有一个或多个杂环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但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氮原子,此外环上含有最大可能的非累积双键数。本文所指的唑系以用于农药的咪唑和1,2,4—三唑为主。  相似文献   

9.
秦世军 《化工时刊》2008,22(2):23-26
以丹皮酚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席夫碱,经硼氢化钠还原得标题化合物,收率为67.2%;通过元素分析以及红外波谱对标题化合物进行表征。使用Hyperchem7.0程序,用半经验方法计算了化合物分子中能量分布、主要键长、键角以及主要原子的净电荷分布。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分子中主要原子之间的键长、键角基本在正常的范围内;负电荷主要集中于氧原子和氮原子上,分子呈现最优化的结构并具体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段杰  陈志 《山东化工》2001,30(3):6-7
讲述了杂氮硅三环化合物的性质与硅原子上所连接的有要取代基R有很大关系,R为不同基团时,形成杂氮硅三环的条件有所不同,生成化合物的性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在最近几十年中,研发人员一直努力发现选择性防治杂草、害虫和真菌病害的对非靶标毒性低、环境友好的高活性化合物。例如,发现哒嗪衍生物为有发展前景的农化产品。哒嗪为含有2个相邻氮原子的一类六元杂环化合物,与其他二嗪化合物嘧啶和吡嗪,以及也含有2个相邻环氮原子的其环缩小的类似物吡唑在化学结构上相关。与吡唑相似,  相似文献   

12.
用二[(三甲基硅基)亚甲基]二氯化锡和水杨醛缩氨基酸Schiff碱,以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三乙胺存在下进行反应,合成了5个新的标题化合物,利用IR、1HNMR和MS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目标化合物的分子中,中心锡原子与氮原子发生配位,形成了五配位的三角双锥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环加成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是两个或多个分子通过结合生成多元环状化合物的有效方法。环丙烷由于其特殊的三元环状结构及反应活性,可与许多不饱和化合物发生环加成反应来制备多种多元环状化合物。综述了近十年内环丙烷与一些化合物发生的环加成反应,主要包括[3+2]和[3+3]环加成反应,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小常识     
什么是叠氮化合物?为什么它们易于爆炸? 凡是分子中含有—N=N≡N成分的化合物都叫做叠氮化合物。在叠氮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三个氮原子并且依次互相键合,其中两个是三价氮原子,一个是五价氮原子,如叠氮化镁[Mg(N_3)_3]、叠氮化氯[ClN_3]等。叠氮化合物的这种分子结构很不稳定,受热或受其它外力作用便迅速分解,并放出大量的氮气和热量,引起爆炸,是一种炸药。叠氮酸是一种典型的叠氮化合物,受外力作用时,发生下列爆炸反应: 2 HN_3=H_2↑+3N_2↑+热量 (叠氮酸) (氢气) (氮气) 另外,还有一种重氮化合物,其分子中只含两个相互键合的氮原子,如重氮甲烷(CH_2=N≡N)等。它们的爆炸性虽不如叠氮化合物那样强烈,但敏感性仍然很高,受外力作用也易引起爆炸。为什么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会引起爆炸? 首先说明什么是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在通常状况下,气体是一种非常疏散的物质,气体分子间有着很大的空隙。此时,如果加大压力或降低温度,气体分子便互相靠拢起来,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即为压缩气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若小到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5.
褐煤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为季氮、吡咯、吡啶,气化过程中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含氮气体,了解褐煤中含氮化合物在气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利于进行防治工作。本文中采用Reax FF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了季氮、吡咯、吡啶与氧气下在3000 K下发生气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氮原子的迁移,找出了各体系中氮原子的迁移规律。反应过程中会生成中间产物-NH和HCN,随着反应的进行,各体系中氮原子最终以NO、NO2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年来重油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分别介绍了烃类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及氧、氮、硫杂原子化合物结构组成的分析方法,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质谱法、钌离子催化氧化法、裂解色谱法等在研究重油分子结构中不断有新的突破,各种分析手段的结合为重油分子结构组成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氮杂季碳手性中心结构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分子或药物分子中,C3位含有氮原子的3,3'-二-取代氧化吲哚结构更是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或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以3-吡咯氧化吲哚作为亲核试剂不对称合成结构多样的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是一种可行的构建含氮杂季碳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方法.综述了3-吡咯氧化吲哚通过分子内反应和分子间反应两种形式参与构建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构建含氮杂季碳手性中心化合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氮杂季碳手性中心结构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分子或药物分子中,C3位含有氮原子的3,3'-二-取代氧化吲哚结构更是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或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以3-吡咯氧化吲哚作为亲核试剂不对称合成结构多样的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是一种可行的构建含氮杂季碳手性中心化合物的方法.综述了3-吡咯氧化吲哚通过分子内反应和分子间反应两种形式参与构建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构建含氮杂季碳手性中心化合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1,2,4-三唑是含有2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此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癌、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结构修饰将不同基团引入到1,2,4-三唑结构中,能合成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使其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按其在医药生物活性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几年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消炎和抗癌活性的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类化合物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喹啉-8-甲醛和苯甲酰肼为原料,合成了具有席夫碱结构的Zn~(2+)荧光探针N-(喹啉-8-亚甲基)苯甲酰肼(L),用FTIR、NMR对探针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检测Zn~(2+)的机理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化合物L对Zn~(2+)有优良的选择性,最大荧光波长为523 nm,对Zn~(2+)检测限为4.1×10-8mol/L。化合物L与Zn~(2+)形成了物质的量比为1∶1的配合物(L-Zn),其机理为三齿的配体通过喹啉氮原子、席夫碱亚胺氮原子和酰胺羰基氧原子与Zn~(2+)配位,形成稳定的稠环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