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文 《科普研究》2014,9(2):83-87
顾均正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科普作家、出版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一直坚持科普作品的创作。他笔下的科学小品文,既包含严谨精确的科学知识,也不乏风趣生动的文学形态。本文从顾均正科学小品的选题角度、呈现形式以及小品文文本分析其创作特色,并对当代科普写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时事;增强创新;注重趣味。  相似文献   

2.
李洁 《科普研究》2015,10(4):71-76
索非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科普作家群中的一员。他致力于以文学手法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结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以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灵活地运用了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写作手法。索非的科普创作以浅易的文字对抽 象的医学知识进行解释,集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32期活动,邀请11位科学家来谈科普创作。科学家们从科普创作对国家的意义,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从当前科普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普创作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谈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在此给予整理和收录。  相似文献   

4.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1,6(6):92-96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荣获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不少科普界人士看来是实至名归,值得庆贺。我作为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和特约编辑,也十分欣慰,感慨良多。这  相似文献   

5.
曹娜 《科普研究》2008,3(4):60-64
对华罗庚和高士其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所做的科普工作进行了有重点的研究,分析了他们2人的科普工作和科普作品及对后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7.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
谢小军 《科普研究》2010,5(1):66-67
时不时从报纸上看见《中国呼唤阿西莫夫》之类的文章,它说的是我国的科普创作问题。目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创作理念、手法落后,科普作品总体质量不高、缺乏精品,优秀的原创作品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普创作者尤其优秀的科普原创作者十分匮乏。当前,我国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普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9.
10.
吴君  李洋 《科普研究》2014,9(2):66-72
为探索高校疏于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自编问卷(含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问卷和态度内外归因量表)对河南大学17个院系的126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充分肯定科普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同时,认为高校教师有科普的义务,但对于高校教师科普工作开展中的阻力,不同的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大相径庭,大部分教师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动高校教师参与,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应通过科普市场化;(2)高校教师科普创作态度偏保守,缺乏对科普概念的理解,此外,影响高校教师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包括社会贡献、兴趣爱好、成就感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陈夕朦  郑念 《科普研究》2015,10(5):17-24
大科学装置科普功能实现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科普功能的挖掘可 以进一步提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及实地走访,经分析认为,加大大科学装置所属 部门对外开放力度和宣传力度;怀有科普无处不在的理念,塑造大科学装置的专属“科学形象”;建立多样化互动 空间,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建立废旧大科学装置的集中展示区,对其合理改造;提高大科学装置科普 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将有利于提升大科学装置的科普功能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2.
13.
潘津  孙志敏 《科普研究》2014,9(1):46-53
本文通过对美国互联网科普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科技传播理念和方式,使科学普及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逐步变为公众与科学家的双向交流互动。公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甚至去发布信息。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科普的重要平台,使得科技传播成为公众的共同事业,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职业。公众既是科技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基于互联网的科普,能够给我国的科普事业带来"介入科技传播的人越来越多、介入欲望越来越强烈、介入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良性循环局面。本文还针对我国目前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科普的现状,提出了开设"大规模开放式线上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开设"虚拟实验室"、引进和开发科学游戏等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科学游戏在青少年科普方面的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钱贵晴 《科普研究》2009,4(4):16-23
从科普的自然属性理解,科普是非学科科学技术教育与传播的集合。作者综合应用脑科学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进行研究,提出了“科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来理解科普,并从这一新视角对科普的定义、内涵、属性特征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科普研究》筹备正式出版之时,我们很荣幸地约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老先生为本刊撰写文章。王老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为开创新中国的天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年逾八旬的他不辞劳苦、身体力行地参与各项科普工作,尤其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今天,本刊郑重在头条位置推出王老这篇有实证也有理论的文章,希望能对我们的科普研究工作及科普事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毛刚  贾志雷  马卓 《科普研究》2012,7(6):52-57
从三方面出发对Web2.0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Web2.0环境下Blog、RSS、Wiki、TAG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在科学传播中的使用情况;从科学传播方式、科学传播效果、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传播互动等角度分析了Web2.0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在Web2.0环境下科普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英杰  白欣 《科普研究》2015,10(5):10-16,24
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大科学装置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提高大科学装置综合利用效率并充分挖掘开发其科普功能应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以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加速器这类大科学装置为例,探讨了如何开发与合理利用大科学装置 的科普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刘嘉麒 《科普研究》2014,9(5):5-6,13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科普事业呈现的形势以及科普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作者结合对于科普作品研究的经验,分析了当前社会科普作品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科普作品在科学性显现出的问题,并从科普创作的源头角度提出了保证和加强科普科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科普的公益性特征与产业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长波 《科普研究》2009,4(4):24-28
科普公益性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科普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性,也就预示着政府要承担起发展科普事业的主要责任。但政府的力量又是有限的,不能苛求政府以一己的力量来满足社会不断高涨的科普需求,为此,探寻科普的产业化道路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为科普所用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普产业的功能,并对其相应表现出的两方面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科普产业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赋予了科普产业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决定了科普产业独特的属性和特征。总体而言,科普产业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而其表现出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特征(公平普惠性、战略支撑性、意识形态性、文化创新性、知识趣味性、现代服务性)和产业性特征(牵引辐射性、交叉渗透性、高附加值性、环境友好性、系统循环性、媒介参与性)。前者体现出科普产业的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它反映出科普产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属性;后者则更多体现出科普产业的经济效益,它反映出科普公益性以外的经营性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