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华 《硫酸工业》2016,(4):12-15
介绍了碟式分酸器原理及其应用。第一级填料采用16根落酸管正方形排列的分酸碟、第二级填料使用30根落酸管三角形排列的分酸碟。吸收酸热回收塔第一级填料分酸均匀性对塔吸收性能、蒸汽产量、气液温差的影响极大,SO_3吸收率关键在第一级,酸雾量控制主要在第二级。  相似文献   

2.
威顿(中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现有2套硫磺制酸装置,生产能力达2×400kt/a,转化工序采用“2+2”转化流程。在转化器二段出口设置高温过热器/省煤器,用以回收转化气的热量。省煤器是热管换热器,分为高温段和低温段,锅炉给水与转化气通过热管进行间接换热。高温过热器高温段炉气进口温度设计为510℃,省煤器低温段炉气出口温度设计为172℃,进出口温差约为338℃。  相似文献   

3.
文氏管式稀释器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硫酸装置低温热回收系统中稀释器的开发与应用.稀释器采用文氏管结构来保证酸与水之间迅速、均匀的混合,以满足低温热回收系统对酸浓控制、耐腐蚀和稳定运行的严苛要求.实践证明该稀释器运行良好,为加快硫酸装置低温热回收的国产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硫铁矿制酸干吸工段废热回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志祥 《广州化工》2014,(7):154-155
介绍一种可用于硫铁矿制酸干吸岗位废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基于高温吸收工艺,采用两台阳极保护酸冷器串联的方式对出循环酸进行冷却,同时部分回收低温位废热,用于预热锅炉用水。该系统能有效回收利用低温位废热,具有经济效益明显,投资省,安全风险低等特点,可在硫铁矿制酸企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河北宝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硕集团)原采用钢制合成炉生产氯化氢气体,从氯氢处理工序送来的氢气经氢气缓冲罐、阻火器.与来自氯氢处理工序的氯气经缓冲罐一起进入钢制合成炉内燃烧化合成氯化氢。氯化氢在空气冷却管内降温到120℃,送入石墨冷却器降温到30℃,进入一级降膜吸收器,与来自二级吸收器的稀酸并流吸收成为合格的盐酸;未被吸收的氯化氢气体从一级吸收器分气口出来,与来自尾气塔的稀酸并流进入二级吸收器的进气口,未被吸收的气体进入尾气塔进行吸收,不凝气经喷射泵后排空。  相似文献   

6.
对硫铁矿制酸沸腾炉出口废热锅炉、高温过热器、空气预热器和干吸热回收系统组成的新型废热回收系统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回收沸腾炉废热、电除尘器出口废热、转化工序废热和干吸工序废热,可使硫铁矿制酸装置450℃、3.5 MPa中压蒸汽产率达到1.55t/t,与常规硫铁矿制酸废热回收系统相比,新系统废热利用率提高了19%~55%。  相似文献   

7.
XDS特种不锈钢管槽式分酸器的设计特点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硫酸装置干吸塔用XDS特种不锈钢管槽式分酸器的结构、材料及应用情况。该分酸器采用宣达集团的XDS特种不锈钢制作,无需阳极保护;在结构上采用节流与溢流两级分酸,以保证分酸均匀性。该分酸器已在硫酸装置中用于干吸塔和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硫铁矿及烟气制酸具有负荷波动大、干吸所需水分基本来自干燥塔进口烟气带入水分、干吸酸浓调节及水平衡依靠干燥与吸收之间大量串酸、干燥酸中溶解的SO2串入吸收酸循环槽后会发生解吸等特点,建设低温余热回收装置时不能简单套用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工艺流程和设备,通过预干燥或预干燥再浓缩等措施优化工艺流程,解决干吸水平衡后热回收效率提高1.5~2.5倍。通过优化热回收塔2级分酸器使热回收塔具有较大的操作弹性,能适应硫铁矿及烟气制酸装置的大幅度负荷波动。  相似文献   

9.
陈雄 《云南化工》2013,(5):83-85
针对硫酸生产干燥吸收工序的异常情况,采取提高焙烧沸腾炉入炉料硫质量分数、调整净化工序稀酸板式换热器循环水量、更换干燥分酸器,修复一级气体洗涤器逆喷管稀酸喷嘴等措施,使生产恢复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设置低温位热回收系统和未设置低温位热回收系统2种类型的硫酸装置干吸工序共6种串酸流程,分别计算了6种不同串酸流程的最终吸收塔出口烟气和成品酸中的SO_2浓度。计算结果表明:采取设置SO_2脱吸塔的串酸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最终吸收塔出口烟气和成品酸中的SO_2浓度,是较为经济合理的串酸流程。  相似文献   

11.
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二期一步改造工程将干吸工序的冷却排管换成管壳式酸冷却器或板式酸冷却器,分酸装置改用槽管式分酸器,利用循环水,提高捕沫效率;合理调整转化器各层入口温度,进行热量的重新分配,提高总转化率。改造后,系统运行平稳,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低温热回收系统的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和运行情况。针对夏季空气湿度大、低温热回收系统产汽量有所降低的问题,技术人员通过新增串酸管线,将高温吸收塔二级喷淋酸的来源由干燥酸槽改为二吸酸槽,降低系统对干燥酸槽硫酸浓度的要求,避免干燥酸槽往混合器串酸,提高了低温余热回收装置夏季产汽量。改造后,低温热回收系统2018年6—7月比2017年同期多产低压饱和蒸汽10 367 t。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广大西北地区,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度低,温差大,干燥,上述因素会对混凝土早期强度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严寒大温差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为混凝土在严寒地区强度损失的防治提供研究依据。考虑到新疆历史最高日温差曾达到35.5℃,因此试验将温差定位40℃。本研究模拟了西部地区冬季温差特点(-20℃~20℃),将低温循环试样:五批混凝土试样分别成型放置3h、7h、10h、14h、24h后进入温差循环(-20℃~20℃)7d,常温基准试样:在20℃下养护7d,低温基准试样:在-20℃下养护7d,将低温循环试样,低温基准,常温基准标养至28d测抗压强度和动弹性模量。通过与基准试样的对比,研究温差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建立温差环境对混凝土性能损伤规律。并通过超声无损检测28d、60d、90d、120d、180d龄期超声声速在混凝土内部传播速度,研究低温温差环境下混凝土内部损伤变化规律。根据低温温差环境下混凝土内部损伤变化规律,探讨低温温差环境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表明;低温温差环境下,负温、温差作用相互制约,使混凝土内部损伤具有"自愈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某铜冶炼厂配套的320kt/a烟气制酸装置中二吸塔分酸器改造的实践经验。描述了原管槽式分酸器的腐蚀情况,并对腐蚀原因进行分析及阐述了解决思路。从分酸均匀效果、生产技术指标、使用寿命和设备造价等几个方面,对原设计的管槽式分酸器与FD合金分酸器进行了综合比较,改造后的分酸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驰宏矿业有限公司铅冶炼烟气制酸系统采用稀酸洗涤净化、一转一吸制酸+离子液脱硫工艺,干吸工序原采用HDF3900管式分酸器,存在分酸点密度小、酸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影响干燥和吸收效率。改造后采用XDS合金管槽式分酸器,分酸点密度达43个/m~2,分酸更为均匀可靠。改造后干吸塔上酸量和泵的运行电流有了显著的提升,风机入口气体水含量下降趋势明显,制酸系统生产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汪城  张鹏  王如竹 《化工学报》2010,61(5):1247-1254
为提高系统的温度提升性能,实现对低温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二级气固反应热变温器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文献中的二级系统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新型二级系统在温度提升和控制系统压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还建立了二级实验系统,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系统的最大温度提升达到70℃;在温度提升为55~60℃时,系统COP和COPex分别达到0.10~0.12和0.16~0.17。  相似文献   

17.
介绍150kt/a铅锌烧结机烟气制酸装置的设计特点。装置采用封闭酸洗净化、一转一吸加氨酸法尾吸工艺。对净化工序的稀酸沉降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电除雾器配置,干吸工序的高温吸收工艺、分酸装置,以及转化工序的预热炉、热副线、保温等设计细节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2×850 kt/a高浓度铜冶炼烟气制酸系统工艺流程,烟气SO2浓度高,采用预转化和二转二吸制酸工艺,总转化率达99. 85%。干吸工序设低温热回收系统,产0. 9 MPa低压饱和蒸汽约50t/h,同时将全厂60 t/h中压蒸汽冷凝水由50℃加热到约104℃,回收的热量相当于低压蒸汽5 t/h,使制酸装置热量回收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硫铁矿制酸干吸转化工序的节能和废热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硫铁矿制酸干吸转化工序的节能和废热回收情况,干吸工序采用波纹填料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转化工序节能的关键是要解决风机压头与系统压力降匹配问题.从理论上分析探讨了一种有工业化前景的干吸转化工序废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利用低温位废热,具有投资省、安全可靠的特点,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硫酸装置干吸塔分酸器的种类和特点,对目前常用的管式分酸器、管槽式分酸器和碟式分酸器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包头华鼎铜业发展有限公司1套120 kt/a冶炼烟气制酸装置恢复生产中干吸塔分酸器设计选型为案例,介绍选用高硅含铬球墨铸铁合金管式分酸器的经验。分酸器的选择可根据工艺状况、使用时间、节能减排、投资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