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了贵冶的建设情况,讨论了从多国引进配套设备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江铜贵溪冶炼厂利用数据库相关技术,实现企业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贵溪冶炼厂是我国第一座闪速熔炼法炼铜工厂,其主工艺流程技术和设备分别从日本住友金属矿山等三公司和芬兰奥托昆普公司成套引进。已投产的一期工程粗炼部分年产能力为:铜9万吨(当精矿铜品位为25%时),硫酸34—36万吨。铜电解精炼及阳极泥处理部分正在陆续投入试生产。年生产能力为:电解铜  相似文献   

4.
贵溪冶炼厂采用闪速炉工艺,主要工序有精矿干燥、闪速炉熔炼(含炉渣贫化电炉)、转炉吹炼、阳极炉精炼、电解精炼(含净液工序)、阳极泥处理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经收尘后汇合送制酸车间净化工序,净化工序采用稀酸洗涤、产生的废酸用硫化钠硫化脱铜、砷。整个工艺中的物料繁多、除原料、熔剂、  相似文献   

5.
贵溪冶炼厂闪速炉烘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格的烘炉制度对提高炉寿、保证正常生产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介绍了大型闪速炉烘炉准备、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供了烘炉结果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生产实践,介绍贵冶亚砷酸生产技术,探讨该技术的改进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贵溪冶炼厂亚砷酸生产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昌勇 《有色冶炼》1998,27(2):8-10
文章根据生产实践,介绍贵冶亚砷酸生产技术,探讨该技术的改进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贵溪冶炼厂的闪速炉、转炉和精炼炉从1985年12月30日投产以来,生产操作稳定,产量逐步提高。1986年闪速炉生产339天,处理铜精矿294738.3吨;转炉生产337天,产出粗铜74868吨;精炼炉生产335天,产出阳极铜67519.63吨。本厂从11月5日到12月1日进行了为期26天的年度大修。  相似文献   

9.
简要阐述了贵溪冶炼厂二期工程在设计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效果,并列举必要的技术数据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0.
贵溪冶炼厂余热发电与闪速炉技术配套全部由日本引进。这套装置自1985年底试生产以来达到了稳定地运行。一年多来的运行表明,余热发电量占全厂总用电量的50%。发电机的  相似文献   

11.
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是中国第一座采用闪速熔炼技术的铜冶炼工厂。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和扶持工艺技术先进、装备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的背景下 ,面对近年来不断进步的闪速熔炼技术给铜冶炼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谋划采用新技术 ,挖掘既有设备的潜力 ,以最小的投资对既有工厂装备的改造扩产 ,既是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也是贵溪冶炼厂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本文分析了贵溪冶炼厂的实际和外部环境 ,介绍了贵溪冶炼厂由 2 0万吨铜 /年生产能力提升到 4 5万吨铜 /年的扩产改造的基本思路、改造原则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贵冶仪控系统的主要特点及自一期工程以来的发展 ,目前该企业已基本构建成从基础自动化到全厂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贵冶的建设管理经验,提出了发挥技术优势,增加经济效益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介绍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三期工程建设的改造内容及其采用的新工艺、新设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贵溪冶炼厂转炉吹炼技术和装备水平,同时论述了贵冶式“期交换”吹炼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贵溪冶炼厂亚砷酸工艺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溪冶炼厂采用日本住友矿山公司的湿法工艺处理冶炼烟气制酸产出的砷滤饼生产A(s2)O3。本文在介绍亚砷酸工艺的基础上,根据5年多来的生产实践对工艺加以评述,并结合国内在处理含砷物料方面的现状提出该工艺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介绍了贵溪冶炼厂转炉炉龄的生产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贵溪冶炼厂在精细生产组织模式、优化控制关键指标、精准冷料投加与过程控制、完善操作规程、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加强耐火材料和筑炉水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同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贵溪冶炼厂阳极泥处理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东 《黄金》1990,11(6):22-25
  相似文献   

20.
结合智能化决策服务的三项常用技术内容:操作规则、操作算法和预测分析模型,对操作智能化在贵溪冶炼厂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说明了三项内容的适用场景以及生产操作智能化的意义,并展望未来智能冶炼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