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CC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底,美国医用聚合物市场总量约为122万t,以年均4.4%的速率递增;到2011年,市场规模预计会达到151万t。其中。热塑性塑料在医用聚合物市场中的需求量超过50%以上。然而。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需求更具活力。年递增率在5.7%。  相似文献   

2.
郭轶 《橡胶科技》2007,5(4):35-35
热塑性弹性体推动美国医用聚合物市场  相似文献   

3.
《国外塑料》2011,(11):17-17
美国克利夫兰(2011年10月18日)据最新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预计到2015年,全球对热塑性弹性体的年需求将攀升6.3%达到560万吨。  相似文献   

4.
海外市场     
热塑性弹性体推动美国医用聚合物市场据美国BCC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底,美国医用聚合物市场需求总量约为122万t,以年均4.4%的速率递增。预计到2011年,医用聚合物市场规模会达到151万t。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需求年递增率为5.7%。郭轶陶氏欧洲公司提高欧洲聚乙烯树脂售价陶氏欧洲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将提高欧洲地区聚乙烯树脂售价每吨提高60欧元,包括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DOWLEX品牌聚乙烯树脂、ATTANE品牌超低密度聚乙烯共聚物、ELITE增强聚乙烯树脂以及ASPUN纤维级树脂,实施时间为2007年2月1日。此次提价主要…  相似文献   

5.
2003年美国工程塑料需求量为204.1万t,其中,ABS占29%、PC占22%、尼龙占22%、热塑性聚酯占9%、PPO占7%、聚甲醛占5%、其它占6%。据Freedonia集团预测,美国至2008年对工程塑料需求的年增长率大于4%,2008年需求将超过249.5万t,价值101.6亿美元。分析认为,ABS、PC和尼龙在今后4年内将占市场3/4。聚碳酸酯(PC)增长最快,它可与其它聚合物混配成低成本合金,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与助剂》2007,(5):62-62
根据应用市场信息(AMI)一份新报告《欧洲热塑性塑料母粒:变化市场寻找增长机会》,2001年以来欧洲色母料需求平均每年稳步增长3%,预计这个增长率将持续到2010年。2006年,欧洲色母料生产量总计约96万吨,市场需求刚刚超过80万吨。欧洲色母粒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显著的进出口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邹辛 《上海化工》1997,22(4):32-35
自从热塑性弹性体发明以来,不到半个世纪,已经形成了有3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且橡胶和塑料两个行业,同时都在自己行业内继续扩大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范围。 虽然目前TPE(热塑性弹性体)在世界范围总规模上还不能与塑料相比—1995年,只是83万吨和1.0215亿吨~1.135亿吨之比—但是,全世界范围内,TPE正在以年增长率超过7%的速度和年增长率为4%的塑料工业相竞争。  相似文献   

8.
章文 《上海化工》2006,31(1):48-52
美国2000年氟碳化合物的需求量为39.36万吨,2001年为39.45万吨,2005年可望达到41.04万吨。在美国氟碳化合物的消费中,制冷剂和空调用占45%,聚合物用占30%,发泡剂用占18%,气溶胶喷射剂用占4%,溶剂清洁剂用占2%,其他用占1%。制冷剂是最大的氟碳化合物市场,2004年美国消费量超过18.21万吨,其年均增长率为2.5%。  相似文献   

9.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简称热塑性塑料玻璃钢)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比热固性玻璃钢问世更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世界上热塑性玻璃钢已占玻璃钢总产量的1/4以上,而且增长速度很快。近年来,即使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热塑性玻璃钢的市场仍然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6%。在2004年,热塑性塑料约消耗55万吨玻璃及合成纤维短切原丝,约占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总消耗量的25%,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增长多年。  相似文献   

10.
《塑胶工业》2001,(2):48-48
西欧塑料业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其主要动力源于包装市场需求增长,特别是PET瓶,挤出板和热塑性成形包装和聚乙烯膜要求强劲。今后三年,商用聚合物仍将继续保持强劲的需求,树脂(PE,PP,PS,PVC和PET)约占市场总量的93%,1999年,其需求增长6.4%,超过2800万吨,其中,聚乙烯在该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HDPE的需求量增长约9%,达到460万吨,包括中密度等级HDPE,包装和管材市场需求量大增。  相似文献   

11.
虽然含氟聚合物不足整个塑料生产量的0.1%,但由于它们珍贵技术性能不仅保证市场对这类聚合物的稳定需求,而且与其它塑料相比有着更快的发展。如最近10年来聚烯烃和聚苯乙烯的平均生产增长量为每年2%~3%,而同时含氟聚合物的世界年增长量为6%~8%,热塑性氟聚合物达到年9%~11%。制造方法曾于1934年~1936年取得了专利的第一个含氟聚合物就是热塑性材料聚三氟氯乙烯。然而这项发明实际上没有得到应用,一直到1938年Po(罗依波兰凯特)在研究氯氟甲烷热解时不是偶然性地获得了四氟乙烯聚合物为止。这个日期被认为是含氟聚合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球废弃的PVC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国际上限制使用PVC呼声也日趋高涨,兼具橡胶和热塑性塑料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TPE)因而受到市场青睐,消费量迅速增长。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欧美等国对。TPE需求增长率将达6.5%,亚太地区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0%,2006年全球TPE市场需求量将达到220万吨,并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发展得很快,今后的增长率也将达到10%左右。据预测,1995年日本国内可达22万吨,全世界可达到97万吨。特别是最近,盛传着各公司以独特的动态加硫手段开发新型热塑性弹性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橡塑》2005,17(10):38-38
据悉,美国诺誉(上海)特殊聚合物有限公司热塑性聚氨酯(TPU)厂日前在上海松江投产。据介绍,这是诺誉在中国的第1个聚合物生产企业。该厂总投资约1000万美元,以自主技术生产特殊聚氨酯,包括软级别的TPU、耐温TPU、透气TPU、脂肪族TPU、TPU Spandex纤维和TPU聚烯烃合金等。其产能为诺誉全球热塑性聚氨酯总产量的1/3,产品50%供给中国地区,50%供应亚洲国家。  相似文献   

15.
橡胶市场极具增长活力 目前,我国合成橡胶产能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总能力的9.9%、总产量的14.5%,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合成橡胶市场之一,2007年我国合成橡胶(含胶乳和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总产能达到205.0万吨/年,其中七大合成橡胶(含SBS品种)的总产能为165.75万吨/年,约占我国合成橡胶总产能的80.8%。总产量达到222.0万吨,同比增长20.32%。其中七大主要胶种的产量为163.3万吨,同比增长约11.9%,产量位居前3位的分别是燕山石化、申华化工和齐鲁石化,分别达25.90万吨、21.36万吨和21.26万吨,  相似文献   

16.
饶兴鹤 《国外塑料》2004,22(12):83-83
总部位于Cleveland的Freedonia集团最新研究称.未来4年美国注模用聚丙烯需求将以4.6%/年的平均增速继续增加.即由2003年的230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290万吨。全美所有热塑性注模树脂需求增速为3.3%/年,由2003年的620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730万吨。  相似文献   

17.
石油树脂     
一引言早在三十年代,美国就生产了C_5石油树脂,作为松香及其衍生物的代替品,用于橡胶配料、油漆和胶粘剂等。六十年代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为石油树脂的生产提供了丰富而价廉的原料,石油树脂在一些国家获得迅速发展。目前生产石油树脂的国家有美、日、法、英、荷和苏联等国。其中美国和日本发展最快。美国C_6树脂的生产能力为18万吨/年,C_9树脂的生产能力为11.3万吨/年。日本各种石油树脂的总生产能力为17.1万吨/年。石油树脂是以石油馏分为原料,经聚合反应而成的聚合物,属于无定型结构的热塑性树脂。它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BCC研究公司日前发布的预测报告,2008年全球导电聚合物市场需求预计达到14.3万t(3.147亿磅),到2013年市场年均增长率为5.4%。  相似文献   

19.
饶兴鹤 《国外塑料》2005,23(1):89-89
英国AMI公司最新研究报告称.2004年东南亚热塑性塑料市场需求增速将超过6%,总需求将接近5000万吨.也使该地区成为超过欧洲和北美的世界最大塑料需求市场。2004年东南亚地区塑料需求分布为:中国64.4%、印尼4.1%、韩国11.3%、马来西亚3.1%、菲律宾1.7%、新加坡0.8%、中国台湾省6.5%、泰国5.7%、越南2.1%、其他0.4%。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塑料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塑料科技》2008,36(9)
我国聚酰胺聚合物及化合物需求2007年为51.1万吨,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75.8万吨。根据总部设在英国AWJ Consulting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过去3年中国聚酰胺市场需求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5%,预测未来三年将以每年13.9%的速度继续增长。去年我国聚酰胺市场需求中,注塑成型占82%,而电器/电子产品几乎占到总需求的50%。汽车零部件约占注塑成型市场的16%,这无疑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