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识别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生产、生态与生活)状态并诊断其耦合协调度是国土空间规划调控的重要依据之一。以自然资源部2020年版Globeland30最新数据产品为基础,采用地表覆盖分类与三生功能映射法,结合国内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规模和生态服务价值3个综合性当量对粤港澳大湾区33个标准地域单元进行了三生功能评价与耦合协调度诊断。结果表明:大湾区生产功能指数位于0.347~0.969,生产功能较高的单元主要位于大湾区核心地带,特别是香港、深圳、东莞、广州南部、佛山东部、中山、珠海和澳门沿线区域;生活功能指数位于0.342~0.974,其整体与生产功能格局相似,但排名存在位序差异,说明各个单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规模并不完全正相关;生态功能指数位于0.306~0.952,基本呈现出与生产和生活功能截然相反的空间格局,但香港例外。从三生功能累积指数来看,大湾区整体并未呈现出从湾区核心向外围逐步衰减的趋势,低值区出现在核心圈层与边远圈层之间;从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诊断来看,大湾区没有不协调单元,其中15个单元基本协调,17个单元中度协调,而高度协调发展的只有中国香港。从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协调发展视角分析了大湾区的三生功能以及耦合协调度等多个指数,诊断结果可为大湾区发展实施精细化调控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受快速城镇化影响,生态功能区“三生空间”格局及其功能发生转变。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2009年、 2014年和 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国土空间分类,采用景观格局指数、ArcGIS叠加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三生空 间”格局及用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造成研究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1)金寨县“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在水平地域和垂直地域存在差异,生态空间广泛分布;生产空间主要分 布在北部、中部等地势平坦地区;生活空间呈散点状分布于生产、生态空间中。(2)用地结构与功能转型变化显著, 2014 ~ 2019年变化更加活跃。结构变化主要为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增加,生活空间波动减少;功能转型主要表 现为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转化,生活空间转出比例增加。(3)宏观政策、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及生态治理是 “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县域“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以阜南县为研究区域,利用 2000、2010、2020 年县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乡镇为单元探究沿淮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 ~ 2020 年,阜南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换较多;县域空间生产和生态功能远强于生活功能,县城及其周边乡镇“三生”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外围乡镇变化较平稳;生产空间分布广且呈随机状态,生活和生态空间呈小集中、大分散状态。流域防洪、城乡建设及区域协同是推动阜南县等沿淮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三生”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国土空间的健康协调发展,需要在乡镇层面对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进行识别,并进行协调关系的研究。以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为例,基于用地类型识别土地利用“三生”功能(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s, PLEFs),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三生”功能整体和两两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三生”功能具有明显时空差异,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整体上升,生态功能先下降后上升,空间格局上生产功能南高北低,生态功能北高南低,生活功能则以中心城区周边乡镇为高值核心向外圈层递减。2)除生产、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先下降后升高外,其余3种功能组合的耦合协调度均上升,并且生产、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其余3种组合。大部分乡镇“三生”功能协调,失调乡镇主要位于环中心城区周边的南北、东西十字带。3)耦合协调度水平不同,乡镇受各功能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未来应采取差异化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促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协同是现阶段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引江济淮安徽段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分析该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演化过程和特征,综合研判上、中、下游“三生”空间的功能定位,并运用土地利用模拟技术对沿线地区土地利用进行降尺度分段模拟。结果表明:过去30年的快速城镇化时期,引江济淮安徽段沿线地区“三生”空间演化剧烈,演化趋势不合理;模拟至2030年,该地区“三生”空间整体数量结构稳定,比例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下游生产空间比例、中游生活空间比例和上游生态空间比例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2019 年冬季京津冀地区101 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小时PM 2. 5 质量浓度数据, 探讨了冬季京津冀地区PM 2. 5 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ATLAB 编程提取监测站点小时PM 2. 5 浓度数据并合成月、季均值数据, 分析PM 2. 5 浓度小时、月、季节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对比两种插值方法, 选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区内PM 2. 5 浓度进行插值, 分析各尺度PM 2. 5 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借助全局莫兰指数和LISA 图分析PM 2. 5 浓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2014 年冬季比2019 年冬季的PM 2. 5 浓度下降了28. 4 μg/ m3, 除2018 年外, 小时浓度均呈现“双峰双谷型”分布; PM 2. 5 浓度在29. 1~193. 3 μg/ m3 波动, 均值为92. 1 μg/ m3,总体呈现出 “北部山区低,南部平原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冬季PM 2. 5 浓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全局莫兰指数在0. 29~0. 66,呈现全局正相关,南部呈现 “高-高”聚集模式,北部呈现“低-低”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紧密相关,本文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中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将CO2排放纳入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31个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31省市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升,反映我国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向良性趋势发展;(2)在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度的空间分异上,西部地区的耦合度主要处在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中部地区多在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水平呈梯度空间分布;(3)从2004、2009和2014年的截面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度属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的土地利用制约型,高度协调耦合区间的省市区数目减少,没有省市区处于极度协调耦合区间,说明我国各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水平还较低下.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桂林环城水系是古今城市水系园林的典范, 是传统营城思想中“山-水-人-城”整体环境观的外 显。通过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分析, 梳理由唐至今的桂林环城水系形态演变与城水关系变化, 并从中提取 值得借鉴的建设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 (1)古代桂林环城水系的形成源于城防需求下对区域水系资源的巧妙利用, 通过对周边风景要素的整合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渐形成园林化的空间环境, 带动了城市景观建设; (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 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作为旅游团组织中的重要角色,“第三方”领队在解决组织内部冲突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不同情境下旅游团领队的角色内冲突现象, 并剖析动因与特征, 探讨第三方干预机制。研究发现, 购物情境下的领队在情理与利益的角色内冲突下承担着“理性知情者”与“利益共享者”的角色, 行程情境下的领队在利己与利他角色内冲突下承担着“全程陪同者”与“行程洽谈者”的角色, 游览情境下的领 队存在工作与休闲角色内冲突下承担着“体验保证者”与“工作监督者”的角色。基于双向预判、利益、是非、权力的解决策略成为“第三方”领队干预旅游团组织冲突并进行解决的关键机制。领队对协调游客与地接导游的互动关系、消除两主体之间的条件性“误解”, 打造有序的内部组织结构具有推动作用。领队分别与游客、地接导游存在正式与非正式的双层关系, 领队的双重属性建构着客源地与旅游地相连的跨时空的动态旅游社会组织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空间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的多元图像统计计算方法.对多元遥感影像进行最大自相关因子变换,可生成波段间互不相关的、按空间相关性大小排序的数据分量.介绍了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的数学原理,以高光谱影像数据处理为例展示了最大自相关因子相对于主成分分析的优势,综述了近年来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在遥感影像分析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方法在多时相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变化检测等研究方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验证机制主义的“智能生成的共性核心机制”——“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理论的正确性,研究了控制系统拟人特性——“自协调、自适应、自组织、自诊断”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拟人特性的系统可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自动变化、自行维护. 提出了使用功能主义方法即专家系统实现拟人特性的方法,并设计了自协调专家系统、自诊断专家系统、自组织专家系统、自适应专家系统的框架,而专家系统的设计过程,充分体现了信息向知识的转换,知识再向智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经济带为分析对象,从多元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视角出发,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9年该区域内11个省市的碳排放-经济-环境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并使用莫兰指数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子系统均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并趋于平衡,整体耦合协调度类型由中度耦合协调转变为高度耦合协调;从各省市层面来看,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状地域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主要表现为下游江浙沪的高-高聚集与上游的低-低聚集。为促进该区域的高水平协调发展,未来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深度合作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3.
森林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是揭示其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开展西藏天然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对科学认识西藏天然林动态变化规律,维护森林景观稳定性,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2000和2010年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根据保护区自然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选取了11种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阐明了其景观异质性变化趋势,提出了景观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植被覆盖度增加到84.5%,土地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景观格局斑块个数减少但依旧较多,景观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景观异质性降低,破碎度较大;可采取加强荒漠治理、人工管理、建立生态廊道等措施优化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从百度地图爬取的POI数据以及27年间的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和标准差椭圆算法,以及将POI和夜间灯光数据耦合分析等方法对南昌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旅游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它的分布特征.通过ArcGIS可视化观察区域各类别服务设施的集聚程度,利用夜间遥感影像数据绘制199...  相似文献   

15.
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良好奇周期相关特性的最佳离散信号——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中2个序列中均有一个元素为 “0”元素,其他元素取值均为“+1”或“-1”,并且其奇周期自相关函数为单值脉冲函数。同时研究了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的变换性质和频谱特性,给出了一些组合允许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扩大了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的存在空间,且为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中2个序列相同时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6.
基于 2012 ~ 2020 年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业和绿色物流面板数据,构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各个地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从空间维度出发,得出以下结论:耦合协调度值整体缓慢上升,疫情下小幅减弱,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且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显著;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不断减弱的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高—高集聚地区多集中于东部,低—低集聚地区集中于西部,南部地区整体比北部地区发展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活动能否持续开展取决于资源环境.因此,探讨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益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研究将延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结构水平、结构效益、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环境响应5个层次选取24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延安市2010—2020年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态进行定量化判断.结果表明:(1)延安市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耦合度保持高度相关水平;(2)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曲折上升,产业结构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增长缓慢,平均增速慢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延安市实现产业绿色转型面临巨大挑战;(3)两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延安市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协调状态逐渐向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手持移动设备界面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用户模型内部表征的视觉化为基础,对用户的心智模型与操作绩效进行了认知人机实验研究.16个典型被试参与了实验,实验材料为2套基于“格式-格式”和“格式-栏式”心智模型设计的手机界面.实验结果表明,空间一致性良好的“格式-格式”心智模型比空间一致性不良的“格式-栏式”心智模型所对应的交互绩效高;虽然任务属性的强弱导致了心智模型的强弱,但空间一致性强的系统在交互绩效方面仍然比空间一致性弱的系统表现优秀,这表明心智模型的逻辑一致性是影响界面可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心智模型为基础的界面交互设计思路,并以手机界面设计为案例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腹腔软组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难于分割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格式塔认知框架的多目标分割算法.通过借鉴格式塔认知框架中“邻近度、相似度”的思想,引入超像素算法处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处理,生成可视块.进一步地,在可视块粒度描述有向邻接关系,以软组织的相对空间位置约束聚类分割过程.在公开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降低了聚类的计算量,其结果比当前流行的算法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间耦合协调程度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的南京市为例,借助 ENVI、ArcGIS、Fragstats 与 SPSS 等平台及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南京市 2009~2019年间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9年间南京市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由 385 295.31 hm2 减至352 108.58 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1.46%;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显著增加,由 115 489.92 hm2 增至 173 072.81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7.47%;(2)景观空间聚集度和异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景观类型逐渐由占优势的大斑块所控制,由分散逐渐转为聚合;(3)南京市景观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由 2009 年的 0.378 0变化为 2019 的 0.596 6,呈上升趋势。耦合质量在提升,但相对发展度不平稳,由 2009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转为景观格局变化滞后型。因此,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协同提升是保持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