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Wiltse入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确诊的5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以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则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术后6个月影像学指标、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曝光X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6月后受损椎前缘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升高,后凸Cobb’s角均变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影像学指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治疗前与出院后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后一周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后早期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系统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2010年8月~2014年11月期间50例单个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与观察组(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系统治疗)各2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透视次数、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两组患者内固定前、1周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随访8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增加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丢失情况,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内固定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1周后,其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低于内固定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内固定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月后,观察组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增加(2.2±1.5)°,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丢失(2.4±1.3)%,与对照组的(2.3±1.4)°、(2.2±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应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且安全,与开放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失败原因,为降低失败率提供资料。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胸腰椎骨折接受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大于1年,资料完整的2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效果,将治疗失败(感染、神经症状加剧、断钉/断棒、螺钉松动、伤椎不愈合、后凸畸形再现)者作为失败组,将治疗成功者作为成功组,计算内固定失败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35例治疗失败,治疗失败率为15.63%,患者治疗失败原因以断钉/断棒为主。多因素分析示,椎管狭窄率、后凸Cobb角、骨折AO分型A_1~A_(3.1)型、病变节段T_(11)~T_(12)、脊柱损伤Load sharing评分>6分是影响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患者骨折分型、病变节段、脊柱损伤评分,制定个体化入路方案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采用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固定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疗效。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38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术后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比例、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最大背伸度与对照组相比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观察组见成角畸形愈合2例,对照组见局部软组织并发症2例,感染者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超远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佳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ALI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椎体高度、JOA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LIF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间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LIF与PLIF均为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ALIF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7例腰椎结核病例,按照治疗方案,49例纳入后路组,48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患者纳入前后路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前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纠正角度、后凸角纠正率、纠正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年ASIA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植骨均全部融合,后路组平均融合时间(5.7±1.4)个月,前后路组平均融合时间(5.9±1.0)个月,2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年血沉、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同时期组间术后血沉、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达到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低、卧床时间更短,其确切的临床及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锚钉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爪内固定3种术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髌骨下极骨折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87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式,将接受锚钉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爪内固定的患者分别纳入锚钉组(n=66)、克氏针张力带组(n=73)、髌骨爪组(n=48),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术后2年Bostman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评分,同时点组间比较,锚钉组Bostman评分均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髌骨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临床优良率为90.91%,均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的73.97%及髌骨爪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钉、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安全性相仿,其中锚钉内固定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明显,较其他两种内固定术式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awkinsⅡ和Ⅲ型距骨骨折采用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0例HawkinsⅡ和Ⅲ型距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4.5±1.2)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6.6±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5.7%(30/35)显著高于对照组60.0%(2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3/35),对照组为5.7%(2/3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距骨骨折患者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加快愈合速度,提高优良率,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4例(202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入路组及双侧入路组,每组52例。观察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用量、卧床休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VAS和ODI。结果 :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双侧入路组(P<0.05)。术前,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分别有8例和10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 :单侧入路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与双侧入路相当的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8例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两组分别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其预后及膝关节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术后3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能够降低医生及患者对放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为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9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内固定方式纳入钢板组(n=47)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组(n=5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后畸形愈合发生率为10.64%,高于髓内钉组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基本愈合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髓内钉组1年随访时Kolmert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8.72%、86.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相仿,逆行交锁髓内钉可降低患者术后畸形愈合风险,缩短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行PFNA内固定(3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3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内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总结两种术式的临床选择依据。结果:PFNA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其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6.67%、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逐渐改善,PFNA内固定组术后1~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但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FNA内固定组临床优良率为80.00%,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37例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患者于我院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时间(96.38±11.47)min,术中出血量(103.59±24.71)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行植骨者术后6~14个月固定部位均达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效果确切、安全可靠,虽然患者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但躯体旋转可代偿视野受限,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颈椎椎弓根置钉术的难点,根据螺旋测微器以及铰制孔螺纹铰链副的原理,设计制造出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瞄准器。推导出了椎弓根术前影像与瞄准器钻套调整角的关系,并编制了计算应用软件。为大幅度地提高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率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内固定在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效果,总结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85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接受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者为观察组(n=39),接受传统肩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肱骨近端解剖钢板螺钉内固定者为对照组(n=46),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其术后9个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 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10 d患肩根部周径逐渐下降,观察组术后1~7 d患肩根部周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10.87%(5/46);观察组术后9个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18%,高于对照组的5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入路相比,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能够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率、促进早期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入路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基于颈椎椎弓根置钉术的难点,根据螺旋测微器以及铰制孔螺纹铰链副的原理,设计制造出手持式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瞄准器;推导出了椎弓根术前影像学数据与瞄准器钻套调整角的关系,并编制了计算应用软件,为大幅度地提高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率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带线锚钉弹性与钩钢板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比较33例带线锚钉弹性内固定患者,和59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及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Constant评分,总结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带线锚钉组术中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低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切口感染、肩峰下撞击/粘连、内固定断裂、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带线锚钉组、锁骨钩钢板组优良率分别为96.97%、94.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带线锚钉组肩关节外展上举、前屈上举活动度均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均明显升高,带线锚钉组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较锁骨钩钢板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带线锚钉弹性内固定具有术后恢复快、无需二次手术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肩关节功能恢复质量,有望逐步替代传统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经皮撬拨联合PFNA治疗(观察组)、另外44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下PFNA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操作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手术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与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切开复位PFNA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手术并发症率更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椎板减压和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椎板减压和椎体成形术患者资料。对术前和术后患者的VAS评分、Cobb角和Frankel分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的VAS评分和脊柱稳定性(Cobb角)在术前1天与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与术前相比,D、E级比例上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3例发生椎间盘渗漏,4例患者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后路椎板减压和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提高椎体稳定性,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7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41眼)、对照组(30例38眼),分别实施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眼压变化、视力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1.06±8.15)min,低于对照组的(49.28±7.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视力提高,观察组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渗出、高眼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手术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达到与标准小梁切除术相仿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操作更简单、安全性更高,有望替代小梁切除术成为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