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玲 《世界建筑》2008,(1):101-103
王小玲(以下简称Q):“多相”工作室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设计团队.能否简单谈谈你们成立“多相”工作室的原因或目标?  相似文献   

2.
完美风暴     
“你是否有兴趣尝试真正大体量的项目?”EileenTognini向装置艺术家ChrisKlapper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是费城2424工作室的Skybox策展人,一位的最大项目却只有2.4米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合作工作室     
D[R]]L设计研究实验室运作了一个独特的共享式、基于团队的教学环境。课程被设计成为一种新型的研究生设计工作室形式.强调共享与集体创作.这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教学理念,也是探索高度分散.互动的、接近设计过程和策略的新形式。设计工作室的组织采用“开放资源”的实验室形式.工作室的成员都具有同等权限进入网络和服务器查看以往工程和当前工程文档,其中包括设计作品、软件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多元的.在社会上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因此建筑设计产品和提供产品的设计师和设计团队也必然是多元的。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在BIAD平台上共同创作、合作.工作的多元团队,包含BIAD的第四设计所、深圳分院,刘力工作室、4A1工作室.秦禾工作室和国际工作室。  相似文献   

5.
你的工作一直都以上海为中心,你是上海人吗? 我不是上海人。 听说你这段时间在北京设立工作室,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专题     
《现》:当初成立MET工作室时,有一些什么样的设想?与现实情况是否有出入? MET:刚开始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我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如何使一个新创立的企业取得成功。这也意味着,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承接我认为我们能胜任的项目;同时,尽力引进与我们之前的背景(为JamesGGardner工作室做博物馆和展厅设计)相类似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建筑创作》2006,(8):160-162
本·范·伯克尔(1957年生于乌得勒支,荷兰)曾在阿姆斯特丹Reitvel学院和伦敦建筑联盟学习建筑学,1987年获建筑联盟荣誉学位。1988年与卡罗琳·博斯在阿姆斯特丹成立范·伯克尔和博斯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了卡布办公楼、鹿特丹埃拉斯姆斯大桥、奈梅亨海特·沃克霍夫博物馆、乌得勒支大学麦比乌斯住宅和核磁共振设施。1998年,本·范·伯克尔和卡罗琳·博斯成立了一个新公司——联合网络工作室。联合网络工作室成为集合了建筑、城市开发和工程建设诸多领域专家群的网络。  相似文献   

8.
安晓苛 《中州建设》2009,(16):119-120
编者推荐 把握命运,活出精彩——生涯是可以规划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处,要向何方?平顺人生、成功人生、传奇人生,当然还有失败人生,如何避害趋利?一位智者以其非凡阅历、广博视野、独到见解为你答疑解惑,剖析“谋生”之道,  相似文献   

9.
《建材与装饰》2009,(2):80-80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  相似文献   

10.
韩忠海 《中国电梯》2006,17(24):36-37
我刚走上管理层没有多久,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心里不免常常感叹:“现在企业中的快乐员工越来越少,员工们工作起来总是一副冷漠无情的样子。互相沟通也少了。”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与直接上司谈~谈。“我一直很努力,可是难道说他们的不快乐是我造成的吗?”“其实,你可能根本没有留意,你的一些举动已经很深地伤了员工们的心”上司对此很惊讶.他扪心自问,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个很公正的领导。“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你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你总是对员工呼来唤去,任意指责他们的错误。员工们很努力地工作.却总是得不到你的认可。在这种工作环境下的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