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针对油田注水井人工控制精度差、注水量调节难度大、注入水倒流和因此引起的地层出砂等问题,利用先进单片机技术、双流阀专利技术以及PID闭环控制调节技术,结合机械传动机构,研制了一种机电一体化装置注水井智能监控系统。自2000年以来,在胜利油区9座配水间56口注水井上得到应用。实践表明,该装置实现了注水井的精确控制,稳定注水,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油田的控注稳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
油田注水井远程注水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注水井远程控制系统集工业计算机、无线网络、智能控制仪于一体,融合注水管压、套压、油压以及注水流量等信息,采用模糊自适应PID策略,进行稳压、恒流、定量调节,实现配水全过程智能控制。该系统的投运,解决了以往高压注水中无法实现的平稳注水、定量注水及准确注水的难题,实现注水流量的自动设定,实时监控配水间内各注水井的瞬时流量、累积流量和注水压力等参数,为油田减小输差、提高产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注水井LZT-200流量自动测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ZT-200流量自动测调系统,由地面控制系统根据井下仪器测得的流量数据控制井下分层注水量的调节,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实现了分层注水量的边测边调。介绍了该系统各部分技术构成,工艺原理及现场应用效果,解决了常规注水井测调技术工序繁琐、测调效率低、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高注水井测试效率和分层注水测试质量。  相似文献   

4.
浅谈国内注水系统的节能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从提高注水设备效率、调节注水运行参数、强化注水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等4个方面概述了现今国内油田注水系统的节能措施,简述了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注水节能的几点建议,如进一步研究注水系统运行参数的调节、调节电机输入端电压、合理分布管网及注水井、努力提高注水泵本身效率等一些措施,期望能更有效地对注水系统进行节能。  相似文献   

5.
孙铁生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6):139-141,9,10
介绍了注水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在八面河油田的应用以及该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应用效果分析。通过该技术实现了注水井生产远程监控,有利于注水井管理和系统优化,提高了注水井的管理水平,确保油田平稳、精细、经济注水,实现了油田注水井生产管理与监控一体化的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6.
宝浪油田属于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碎屑岩油藏,储层整体物性差。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井出现注水越注越困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室内试验评价了储层岩石的水敏性,系统分析了该区块注水井吸水能力差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研究出提高强水敏储层注水井吸水能力的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可降低注入水对储层的伤害,提高注水井吸水能力,保证油田正常注水。  相似文献   

7.
油田注水系统效率是指注入到注水井中的总能量占注水泵电动机消耗总能量的百分比。计算注水系统效率的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适应于不同的情况。能量平衡法仅需要测量注水泵的入口压力、流量和注水井的井口压力、注入量及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即可准确计算出注水系统效率,上述参数在现场很容易测得,该方法计算简单且准确度高。流体力学法只要测得注水井的压力和流量及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即可求得注水系统的效率,指导生产。提高注水管系统统效率措施包括提高注水设备效率和调节注水系统参数。  相似文献   

8.
针对油田开发建设中庞大的地面集输系统和注水系统效率比较低,循环输送量大,能源浪费大,维护成本高,进行了地面系统的优化调整。注水井流量自动控制技术成为地面系统优化调整改造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解决了注水井配注调整工作量大的难题,提高了注水系统的运行效率。论述了注水井流量实时自动控制技术在油田平稳注水中的作用,注水井流量实时自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功能研究,分析了注水井流量自动控制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现场应用表明,注水井流量实时自动控制技术能够满足油田平稳注水的需要,提高了油田注水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水力自动调压装置应用于注水不平衡的非均质油藏,通过装置的自动调节,低压注水井多余的能量转移到达不到配注要求的高压注水井,实现区块均衡注水,从而解决注水井欠注的问题.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该装置与堵水、调驱等增产工艺联合应用,解决了高渗透层被封堵后措施井注水不平衡的问题,可提高区块的注水效率,对区块调整注水方案和稳油...  相似文献   

10.
秦武英 《采油工程》2007,(3):19-20,26
利用虚拟井技术实现在数值模拟中表征注水井分层注水工艺,数值模拟注水结果接近实际,该技术的研制成功,提高了数值模拟历史拟合速度与精度,并且实现了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注水井调整方案的优化,扩大了多学科油藏研究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广义存水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水率 是描述油田注水能量利用率及评价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传统存水率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存水率的物理意义,提出了广义存水率的定义,应用广义存水率可以反映具有边、底水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并考虑到了油田弹性能量的作用。实例表明,广义阶段存水率下降的速度体现了油田的开发效果;在不同的油田含水阶段,广义累积存水率与含水率之间呈不同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石化行业用水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中国石化现阶段用水和节水工作的情况 ,从管理、工艺和技术三个方面与国外情况进行了比较。并提出几种节水措施 :首先应加强节水管理 ,诸如节水奖励制度等应在企业中推广 ;二是完善用水工艺 ,尽可能减少冷却水用量 ;三是实行污水回用 ,开发针对不同回用对象的污水适度处理及回用技术 ,从而解决水资源紧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工程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特性,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程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姬塬油田罗1长8油藏合理注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注水开发油藏,选择合理的注水方式进行开采,实现油田的稳油控水是关键。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生产动态,通过对低渗透油田罗1区块注水时机、注水方式、注水强度及水井分注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该类油藏的注水方式,有效提高水驱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减缓递减,实现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5.
侏罗系岩性油藏是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非常重要的原油产层,探索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对该区齐古组油气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阴极发光、镜质体反射率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阜东斜坡区侏罗系齐古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区齐古组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 A 期。 其中,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部分绿泥石和伊利石包膜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以及方解石、凝灰质、方沸石和硅质胶结作用。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岩性-地层油藏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理论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目前很多文献中出现错误的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从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的定义出发,结合石油天然气标准中推荐的6 种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出了正确的累积存水率和累积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理论关系表达式。用该系列公式可以正确评价水驱油田的注水适应性及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气井见水早造成注水井波及系数降低及投资费用增加等方面的危害,分析了选择性堵水调剖剂和非选择性堵水调剖剂的特点及其在油田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用情况,选择性堵水剂是利用油和水、出油层和出水层之间的性质差异来实现选择性堵水的;非选择性堵水技术则主要用于封堵单一水层或高含水层。文章还总结了化学堵水调剖的应用效果,展望了堵水调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文南油田清水,污水先分别处理后再混合注入所导致的严重的腐蚀和结垢问题,对清水,污水先混合处理然后再注入进行了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地质基础研究,水质处理技术研究和模拟及现场试验,这种水质处理新技术的主要工艺特点是:污水先期除油;混合杀菌加药点前移;一级沉降罐内部结构优化设计,压力滤罐全面改造,现场应用证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制系统的腐蚀速率和结垢率。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注水开发油藏,选择合理的注水方式进行开采,实现油田的稳油控水是关键。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生产动态,通过对低渗透油田罗1区块注水时机、注水方式、注水强度及水井分注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该类油藏的注水方式,有效提高水驱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减缓递减,实现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李浩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4):96-97,106,8,9
在分析油田产液量构成和含水变化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基本原理,提出一个新概念即油田含水影响增量,并推导出计算方法。实例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定量计算出单元的产液量和产水量对油田含水变化的影响,为系统评价含水变化、合理控制含水上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