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微电解法消毒工艺具有简单、高效和安全等特点,适用于饮用水的二次消毒。研究和探讨了水中Cl-浓度对微电解消毒效果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微电解法消毒的效果主要归因于水体中氯离子的电解,杀菌率近似符合方程:e=1.0-exp(-k×cm×tn),在电解过程中会产生余氯具有持续消毒能力。为取得可靠的消毒效果,待处理水中氯离子浓度应不小于15.0mg/L,所需微电解时间应不小于60s。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加氯消毒工艺中影响消毒效果的几项主要因素和它们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4.
微电解杀菌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介绍了微电解杀菌器的试制和其构造组成。通过该装置在国外工程上应用及其效果,说明微电解杀菌器的强有力灭菌作用,该产品达到了 理想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微电解/SBR工艺处理皮革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微电解/SBR工艺处理晋江某皮革厂生产废水.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微电解法对皮革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优于碱性条件下的,且铸铁/活性炭填料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铸铁、纯铁、纯铁/活性炭的.当Fe~(2+)的浓度为3 mg/L时已能满足SBR池中微生物对铁的需求,过多投加铁无助于微生物对COD的去除.微电解/SBR工艺可对皮革废水进行有效处理,除氨氮外的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标准,且微电解填料为工业废料,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饮用水中的异养菌和大肠杆菌为考察对象,比较了单向流和循环流电化学消毒工艺的处理效果,探讨了氯离子浓度、pH值、流量对循环流电化学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细菌浓度较高[(1~10)×105CFU/mL]的自来水,在进水氯离子浓度较低(17.5 mg/L)的情况下,单向流电化学消毒的效果并不理想,不宜用作二次水箱水的消毒方式;而采用循环流电化学消毒工艺不仅可改善消毒效果,还可解决二次水箱水因停留时间长而引起水质较差的问题。对循环流电化学消毒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氯离子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氯离子浓度越大则对细菌的灭活效果越好;低pH值有利于提高细菌的灭活效果,低流量下细菌的灭活效果比高流量下的略好。  相似文献   

7.
铁炭微电解/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曝气铁炭微电解滤池/两级水解酸化/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麻醉药原料生产废水。结果表明:当控制铁炭微电解单元的进水pH值为3,反应时间为2 h,Fe∶C(体积比)为1∶1,气水比为10∶1,一级水解酸化、二级水解酸化、厌氧及好氧单元的HRT分别为2、2、2及1 d时,铁炭微电解及二级水解酸化单元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较大改善,BOD5/COD值由0.11提高到0.50,该条件下的最终出水COD为176 mg/L、NO3--N为7 mg/L、色度为5倍,总去除率分别为99.18%、99.13%和99.41%,出水水质达到了《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4—2008)。  相似文献   

8.
微电解技术处理废水具有耗能低、效率高、造价低、可提高难降解污染物的可生化性等优点,近年来微电解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加深,其中包括微电解与其他技术联用降解污染物的研究,微电解填料的改造研究,以及微电解技术的机理研究等,但微电解技术处理废水的反应条件有待进一步拓宽,对于固废污染物的处理也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试研究了氯消毒工艺对黄浦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对水厂实际运行的意义.结果表明,游离氯对试验中所研究的两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两种微囊藻毒素的氯化降解过程均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提高游离氯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显著提高微囊藻毒素的降解速率;在pH值为7.25时,将黄浦江水中10 μg/L的MC-LR降至国家水质标准中的要求值(1μg/L)所需要的cT值为107.99 mg·min/L,正常消毒条件下难以达到此值;但氯消毒工艺能够明显降低微囊藻毒素的急性毒性,可以作为目前控制水中微囊藻毒素脱毒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微絮凝过滤、O3消毒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絮凝直接过滤、O3消毒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的试验结果表明:(1)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水库水浊度的去除效果好于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后出水浊度≤1.0NTU;(2)O3消毒能减少消毒投氯量和有效控制处理出水的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含量,确保三氯甲烷<60μg/L、四氯化碳<3μg/L,其最佳投加量为6.9g/m^3;(3)该工艺的药剂费用为0.082元/m^3,比传统处理工艺增加0.061元/^3,但可省去混凝沉淀工序的混凝反应池和沉淀池,降低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1.
顺序氯化消毒控制卫生学指标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一种短时游离氯消毒后加氨转化为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该工艺可充分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生成消毒副产物少的优势,安全经济地实现对微生物指标的双重控制。在天津市某水厂的中试表明,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控制效果略好于单纯游离氯消毒,说明游离氯和氯胺可能因为攻击位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国内二氧化氯发生器以及二氧化氯消毒工艺的应用现状,结合实际应用经验,阐述了二氧化氯净化工艺在工艺设计、安全设计、设备选型以及自动控制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二氧化氯净化工艺的设计及改造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电化学法进行饮用水消毒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以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为指标,以石墨板和钛板为电极,对电化学消毒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镣菌率随电充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样PH的降低而增大,杀菌率与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为:a=K1e^-k2/t。并对能量的消耗和杀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三碘树脂用于饮用水消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研制新型便携式净水装置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通过试验考察了三碘树脂对饮用水的消毒效果。选用颗粒状三碘树脂填充在无菌玻璃管中制成消毒柱,对添加了人工培养的纯大肠杆菌菌种的Ⅲ类地表水进行过滤消毒,以出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浊度、pH值及余碘浓度等指标来衡量三碘树脂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出水流量为110mL/min的条件下,当接触时间为12.05s时,消毒后出水的细菌学指标可达到军队战时饮用水卫生标准,出水余碘浓度始终低于0.7mg/L,对人体无害。三碘树脂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杀菌快速、持久,可作为便携式净水装置的消毒剂使用。  相似文献   

16.
给水处理厂氯消毒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模拟给水处理厂氯消毒过程的八类余氯模型和三类消毒副产物模型,分别介绍其建模方法、基本方程、主要参数等。近30年来,氯消毒模型在建模方法、计算需求、反应级数、反应组分等方面的复杂性明显上升。今后我国应加强氯消毒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实用的氯消毒模型,同时开展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壬基酚、双酚A、阿特拉津、多氯联苯和雌激素等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去除效果以及副产物的生成情况,分析了由此引起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及其毒性变化。典型EDCs母体在消毒过程中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解,并以多种途径生成了不同的消毒副产物,依母体结构和消毒方式的不同,最后表现的毒性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双酚A消毒后的产物毒性将大大增加。因此研究饮用水中EDCs在消毒工艺中的降解特性和物质迁移变化,对指导饮用水消毒的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直接超滤、粉末炭/超滤、混凝/超滤三种工艺的除污特性和相应的氯消毒效能。结果表明:三种超滤工艺的除浊率均能达到99%以上,但直接超滤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氨氮、氯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粉末炭/超滤和混凝/超滤工艺集合了超滤和预处理工艺的优点,除污效能得到强化。由于微生物个体生长和挤压变形,超滤膜后仍有少量菌落检出,加氯1.0 mg/L后,三种超滤工艺的出水水质在48 h内均优于国标要求;粉末炭/超滤、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均能降低氯消毒副产物生成势,且对HAAFP的去除效果较THMFP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