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志亮  薛艳杰  王英杰 《钢铁》2013,48(3):40-45,70
为了改进管材矫直机的矫直质量,以材料力学和金属弹塑性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普通六辊矫直机和二辊矫直机的矫直过程,反映出六辊矫直机存在空矫区,不能矫直管材头尾,对此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管材矫直机,即6+2管材矫直机,可以实现管材全长高精度矫直。通过Matlab求解辊型曲线,并绘制了相应的辊型图,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辊型曲线的理想矫直精度。采用有限元软件Marc建立了6+2管材矫直机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整个矫直过程进行模拟。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具有一定原始曲率的管材在矫直后的直线度和圆度,证明了此矫直机的矫直能力,为提高管材矫直质量提供了一种新型矫直机。  相似文献   

2.
二辊矫直机凹辊辊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刘才  马立东  王玉峰  黄庆学 《钢铁》2013,48(4):45-50
 针对某钢厂新引进的棒材二辊矫直机的辊子需要国外进口,成本昂贵的问题,在对矫直过程中残余曲率的变化规律及辊形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限元计算,通过分析塑性变形以及矫直后的棒材平直度,对弯曲曲率进行修正,得出相应辊形并进行有限元模拟,直到矫直后的棒材平直度达到要求,进而得出合理的凹辊辊形。该辊形与实测的辊形进行对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九辊冷矫直机工作原理,通过对冷矫直机矫直辊的受力分析,得出矫直辊的受力模型,根据各矫直辊的受力大小,提出了矫直机的设计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九辊冷矫直机的参数。针对冷矫直机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冷矫直机矫直辊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矫直辊的受力模型,并且分析了各矫直辊的受力大小。认为第三辊受力最大。提出了矫直机的设计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辊式矫直机的矫直质量和设备状态由其矫直能力所决定.针对热轧高强钢来料强度高、板形差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限制矫直机能力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具体计算公式明确了弯曲曲率比、矫直机辊径、许用矫直力、单辊许用矫直扭矩、传动电动机额定功率等因素对矫直能力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应用,分析了矫直机力能参数与钢板的弯曲曲率比、厚度和屈服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了不同弯曲曲率比下的矫直能力曲线,针对来料板形较差的热轧高强钢板,在矫直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采用较大的弯曲曲率比进行矫直,进一步提高了其矫直效果.  相似文献   

6.
沈继刚  李宏图 《宽厚板》2010,16(1):38-41
在简要介绍中厚板生产中出现的平直度缺陷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控制平直度缺陷的现代矫直技术和采用现代矫直技术的典型矫直机的技术结构特征。针对近期国内中厚板生产线迅猛发展的现状,列举了现代辊式矫直机在国内相关中厚板生产厂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矫直作为棒材生产中的精整工序的重要一环,能够通过矫直机带来的塑性变形,优化棒材的平直度,为下道精整工序做好准备,可以说对产品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转型进入特钢行业,两辊矫直机的作用也随之愈发重要.文章基于在南钢精整厂使用两辊矫直机情况,对矫直辊磨损的不同情况下的矫直调整分析.研究其中的客观关系,论文结果对企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变形小残差的矫直理论得到矫直机压下量,通过建立9辊矫直过程有限元仿真模型,对Q460 20号角钢矫直过程进行模拟,考虑了材料的加工硬化得到了其矫直过程的应力应变分布,以及各矫直辊矫直过程中矫直力、矫直力矩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开发设计新型矫直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井永水  翟红 《山东冶金》2001,23(5):37-39
提出了非等辊距矫直机高温下矫直自动控制的数学模型和自动控制方案。该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板材的材质、温度、厚度和宽度等数据,经数学模型计算后,自动给出矫直机的矫直速度、上矫直辊的压下量等。保证矫直后的钢板平整,并显示矫直速度、矫直力。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莱钢中型H型钢矫直机存在的设备精度下降、矫直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采取了恢复设备精度保持上、下辊平行度,实施辊套、辊圈放松改造,规范矫直辊圈装配管理,进行辅助操作设备优化改造,总结实施"八勤"操作法等措施,提高了矫直质量,生产作业率提升了0.26%,H型钢成材率提高0.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孙建亮  李凯  杜兴明  彭艳 《钢铁》2019,54(3):47-55,62
 采用常规矫直辊系矫直楔形板严重降低了楔形板矫直范围和效率,为了提高楔形板矫直厚度范围和矫直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配合辊系(大直径矫直辊系和小直径矫直辊系)的楔形板矫直方法。首先研究了配合辊系矫直机辊径、辊距与楔形板矫直效果的关系,设计了楔形板矫直机配合辊系,给出了矫直工艺方案;然后给出了配合辊系矫直楔形板的分区原则,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基于配合辊系的楔形板矫直过程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对基于配合辊系的楔形板矫直过程进行仿真,计算了常规辊系和配合辊系下楔形板矫直力及残余应力,分析了不同板厚分区对楔形板矫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辊系设计方案适合楔形板矫直过程且矫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管材六斜辊矫直过程为研究对象,推导了管材经一次反弯后,弹复曲率及残余曲率的演变过程。根据管材旋转一圈弯曲2次,计算了管材全流程矫直微元段的反弯次数;借助三次样条函数,以管材与矫直辊接触点为特征点,拟合出了管材在辊系中的弯曲形态。基于所获得的函数,可以获得任意位置处的弯曲曲率;对某一微梁段的反弯弹复过程进行循环迭代,计算出管材微梁段的最终残余曲率,进而得到最终的管材矫后的直线度精度。通过与现场矫直数据对比,证明该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六斜辊矫直精度,为科学合理的设定矫直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钛工业进展》2019,36(6):42-46
核反应堆包壳管的氢化物取向因子会较大程度的影响其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为此,使用6辊精密管材矫直机对?10 mm的Zr-Sn-Nb系合金成品管材进行矫直实验,研究辊缝值、弯曲量及矫直辊角度对其氢化物取向因子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矫直管材的残余应力,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高压釜渗氢试样的氢化物分布,并通过评级软件检测氢化物取向因子(Fn~(40°))。结果表明:辊缝值、弯曲量及矫直辊角度均对矫直后管材的残余应力有显著影响,并且管材氢化物取向因子随着残余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当辊缝值≥10 mm,弯曲量≤4.2 mm,矫直辊角度在31.5°~33.5°之间时管材残余正应力≤35.6 MPa,切应力≤37.8 MPa,此时氢化物取向呈周向或接近周向,氢化物取向因子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闫忠英 《山西冶金》2010,33(1):31-32,70
详细介绍了长钢H型钢厂八辊水平悬臂式矫直机的结构特点及生产中的矫直特点。  相似文献   

15.
GTK6/12冷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矫直系统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效、无划伤转毂式斜辊冷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辊系配置方案。并针对此辊系配置方案 ,对冷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矫直系统进行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拉矫机下辊双列调心滚子轴承从使用、维护、设计、制造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了其早期损坏的原因.并制定了改进措施,提高了轴承使用寿命,取得到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效、无划伤斜辊转毂式热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辊系配置方案 ,针对此辊系配置方案 ,对热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矫直系统进行了力学研究和功率计算 ,为高强钢筋矫直实现高速、高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华 《河北冶金》2014,(7):67-69
简单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角钢矫直辊.以不改动矫直辊安装机构为前提,利用隔离环代替矫直辊两侧的辊环,并采用相邻角钢矫直辊规格共用和不全包裹式矫直角钢的设计,从而起到优化矫直辊结构形式、降低矫直辊重量、提高矫直辊有效重量比例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型钢矫直辊体积、重量大、不易安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辊距实现优化设计,分别以总矫直力之和矫直力为目标函数,以辊距为设计变量,利用Matlab软件优化设计出辊距相对值,以轧件与辊子间的接触应力为约束条件,进一步获得最佳辊距实际值。在满足矫直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变辊距实现了减小矫直力和矫直功的目的,对矫直过程的节能降耗及减小薄壁构件由于矫直力过大产生的矫直缺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卫卫 《冶金设备》2014,(4):42-45
介绍了角钢矫直时产生侧弯的判断方法。分析了小型钢矫直机矫直辊轴向位移对角钢侧弯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消除矫直辊轴向位移的相应解决方案。为消除矫直机下辊环在矫直过程中出现的轴向自行移动现象,在全部下辊环调整到设定位置后,对下辊轴向调整机构的主动小齿轮采用防松卡固定的措施。实验证明,采用放松卡固定后,角钢出现侧弯现象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