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丘陵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城镇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制约,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基于生态容量模拟的方法能促进生态效应与社会经济效应的协调统一,为城镇开发提供基础保障。现有城镇生态容量的确定方法未能对丘陵地区开发生态环境复杂敏感、建设不可逆、测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生态容量”和“丘陵地区城镇建设特点”认知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生态容量确定方法,并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形成生态容量模拟的建构逻辑,提出综合性的多情景模拟方法,并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探究该方法的应用,为生态文明背景下丘陵地区城镇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现状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内容评述,提出了县域生态规划中的途径与方法——实施生态区划,并以湖南省华容县为研究案例,对生态规划进行了探讨,为城镇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巴彦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管治规划体系为"双心、三轴、五片".支撑空间管治实施的路径为建立规划管理机制、乡镇撤并、强化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进行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5.
生态敏感地区的乡村空间发展对于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护、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生态敏感地区的乡村空间发展实质是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视角,将全域自然生态空间与乡村人居体系的规划融为一体.文章结合吉林省长白县的实践,提出应当在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面推进技术...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规划》2021,(1)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相似文献
7.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补充,如何划定生态控制线是国土空间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承德市为例,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从不同情景分析划定了3类生态控制线,同时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综合生态控制线。对生态控制线划定二级管控区,提出管控要求,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为全域生态空间的保护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城镇空间土地资源的潜力成为缓解用地粗放低效、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县域城镇空间对于优化国土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也起着直接作用。结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确定用地结构、空间效率、空间品质三个维度的指标,创新构建县域城镇空间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黄梅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筛选出用地结构与人口规模、经济支撑基础、城镇化水平三类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黄梅县城和小池滨江新区土地利用潜力最大。针对黄梅县城、滨江新区、依山滨湖型乡镇三类城镇空间,分别提出优化用地结构、集聚产业空间、提升空间品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对海洋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生态修复规划模式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海洋生态修复规划转型策略,探索构建海洋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框架,并将该策略引入浙江省三门县的海洋生态修复实践,基于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开展海洋生态网络分析,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不同类型的海洋生态修复分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海洋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评价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双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敏感脆弱性评价来确定并持续发展中重点保护的地区.文章以淄博市"双评价"为例,识别评估区域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进而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
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
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作为“五级三类四体系”中侧重于实施的重要
层级,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对全县域、全要素、
全过程的空间管控。本文从四川省大英县
实践探索的角度,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编制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县级国土空
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
了总体规划编制中基于县域发展战略导向的
“优地优用”策略、基于县级尺度的五律导
向研判评估策略、基于县域发展供需导向的
留白控制策略以及基于县级层面服务于规划
管治的技术支撑策略,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
规划编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范式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中山市小榄镇城镇绿地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小榄镇城区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结合其道路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运用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兼顾景观效果,规划小榄镇城区绿地生态系统为“一线、一中心、一带、两环“的环网式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县域绿地的用地界定与特征为研究背景,分析网络结构实现生态能量流动、辐射和交换的机理。提出"生态能级"概念、理论,据此分析县域绿地与县域其他城乡发展用地的时空特征及演变。研究生态能级的空间效应分析评价,将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分为正能级、零能级、负能级三阶和七级分级,提出基于不同生态能级的空间效应特征进行绿地生态网络要素的空间连接、渗透和隔离的原理方法。构建三网:以连通为核心的生境廊道网络、以辐射为核心的风景绿道网络、以承载为核心的生态安全网络,并使三网与县域其他发展用地叠加耦合。力求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以合理的绿地生态网络结构形式和多元共赢的发展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县域绿地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
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非传统农区县
域聚落空间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以浙江
宁海县为例,综合运用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
则、分形维数等理论方法,分析1990—2020年
浙江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特征。结果发现:宁
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规律与典型农作区差异明
显,趋向于城市发展规律,但因为县域人口和经
济发展的局限性,与城市特征仍有差距;聚落规
模沿中心轴线高核聚集,三门湾区点状高核突
出,镇乡职能明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中心网
络等级结构;同时宁海县域聚落通过四种演化
方式向外扩张。探究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规模
分布的演变规律,构建聚落等级体系,对县域聚
落体系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
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
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
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
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
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
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
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
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
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
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
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
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
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
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
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
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与现行城市规划发生矛盾,基于对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冲突的探讨,将霍州作为例证,从城市发展方向、建设用地布局与绿地系统等几方面的具体冲突入手,探讨了协调途径。包括溯源城市传统聚落选址,推敲城市发展方向;保留廊道,补充冲突的建设用地;调整道路保证大型斑块的完整性;绿地建设结合EI,增加水系廊道。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用地布局总体框架由用地评价、情景归纳、情景模拟三个步骤组成。(1)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2)分析影响土地使用规划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根据驱动力的状态分类归纳出若干情景方案;(3)进行情景模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得到不同情景方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模拟城市不同的发展情况,并提出响应各个情景的规划方案。该论文结合福州温泉生态城的实例讨论了这一方法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旨在探索一种实用的基于GIS的城市用地布局情景模拟与方案评价方法,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村镇发展的重要
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村镇用地存在布局散乱、
粗放利用、空心村等问题,如何实现村镇土地的
合理高效利用成为村镇空间优化的重要问题。
目前,村镇土地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土地发展问
题解析、动态演变分析、规划管理机制等方面,
开展村镇土地利用效益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以促进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导向,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选取18个指标构
建了村镇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
津市蓟州区为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获取
949个村庄层级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村镇土地利
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加以实证。研究结果与实
地调研情况基本一致,蓟州区村庄的经济效益
偏低,社会效益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益良好。
总体协调度南低北高,且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耦
合协调度,且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文章基于分析结果对蓟州区村镇土地利用提出优化建议,为促
进村镇可持续发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