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元宝山露天煤矿内排土场变形特性,以控制和计算散体土体变形量为主要目的,通过流变试验确定数值计算参数,采用Burgers蠕变模型对排土场填土过程及填土完成后的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并在垂直方向对排土场进行分层处理,随着填筑高度的增高,每一分层在上覆动态载荷作用下均发生沉降,通过建立适合排土场的Burgers蠕变模型,分析填土过程的沉降、位移和工后沉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碾压区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7 cm,水平位移量为27.3 cm,2020年底开展河道施工,能够满足河道变形要求;非碾压区最大工后沉降量为2.74 m,水平位移量为2.12 m,内排土场排土完成2.5年后,土体的变形沉降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
桥坡段结构物处为防止结构物开裂、位移、基桩受剪破坏及控制工后沉降,采用粉喷桩与土工格栅联合加固软基。联合加固后,可约束地基侧向变形,减小路基挤出量及不均匀沉降,有效地减小了地表的总沉降量,对于预防桥头跳车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多个矿区的工业广场发生地表沉降,造成矿井的40多个井筒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给矿井生产和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针对煤矿工业广场的地表沉降情况,在工广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基础上建立工广地表移动变形预测自动化模型,方便的对工广地表的沉降量进行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4.
工程实际中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值的确定一般是先根据现场实测的软基沉降-时间变化过程曲线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再减去已发生的沉降量而得到.实际上,由于地基条件、加固方式及效果的不同,这种仅仅根据路基施工期较短时间的沉降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来直接推算时间趋于无穷大时的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有欠合理,推算出的工后沉降有时与实际相差较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沉降预测的新方法,即利用回旋线的曲率变化特性来分析软基沉降变化规律,用回旋线参数方程来直接推算工后沉降量,并详细研究了回旋线参数A值和沉降收敛时间t值的求解方法.结果表明,用回旋线参数方程来推算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量快速、简单、直接.  相似文献   

5.
丘陵沟壑地区的高速公路、机场、土石坝在进行建设时常采用高填方工程,高填方工程存在工后沉降难以计算、预测和控制等问题。本文系统调研了现有的高填方工程案例,通过查阅不同工程概况下的高填方工程相关文献与现行规范,总结了高填方工程的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分析了填方高度、土体类型两个主控因素对工后沉降规律的影响,发现粗粒土和细粒土的工后沉降机理、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基于两种不同类型土体的高填方工程,简要阐明了产生工后沉降的机理与诱因,分析了两者工后沉降变形规律与主控因素的差异,总结了细粒土的计算理论模型与粗粒土的估算经验模型,以及其他常用的高填方工程工后沉降预测模型。从提高原软土地基承载力、增强填料本身强度、增设防排水措施三方面列举了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工后沉降防治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高填方工程的工后沉降预测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塑料排水板作为软土地基加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道路工程中被广泛使用。采用塑料排水板加固软土地基,其总沉降和工后沉降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某软土地基的二维数值模型,分析处理深度、打设间距、填土高度对其沉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料排水板的有效深度为12~13 m;打设间距的减小对控制工后沉降有一定的影响;填土高度对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地基的总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软土地基上加筋路堤有限元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了软基上土工织物加筋路堤实际工况下软基超静孔压消散、软土地基竖向变形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筋材应变及其水平向分布、未加筋与加筋路堤工后沉降历时曲线及其水平向分布规律,揭示了筋材协调土体变形,减小不均匀沉降,同时减小路堤工后沉降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在对鲍店矿工广地层移动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工广地层移动的原因、引起移动的主要层位和移动量的大小,给出了地层沉降与地层失水的关系,为其它类似矿区失水沉降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及工后沉降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波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10):101-103
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以黄土区铁路隧道开挖工程为实例,研究探讨了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采用CD法施工期间的衬砌变形与地面沉降,并考虑了衬砌施作时间对施工期间及工后沉降的影响。对于工后沉降分析采用拟静力方法预测隧道在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所得结论可为黄土区浅埋地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们通常惯用不具有排水固结功能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以减小软基沉降变形量,试图控制台后跳车病害。但对于地下水位高,软基土层厚,其渗透性弱的工程项目,在通车后1~2年就出现明显的跳车病害,其效果不能所愿。工程实践验证,采用具有排水固结功能和复合地基功能的碎石柱复合地基处治方案,工后沉降变形量满足了工程要求,跳车病害基本清除,其效果明显好于水泥土搅拌桩,从而说明了太沙基排水固结理论及其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对鲍店矿工广地层移动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工广地层移动的原因、引起移动的主要层位和移动量的大小,给出了地层沉降与地层失水的关系,为其它类似矿区失水沉降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矿山复杂空区群对地表公路的影响,以某矿山开采实际为背景,利用FLAC3D建立模型,分析穿过该矿区地表的两条公路在受空区群影响下的沉降变形特点,得出了其变形影响规律,并预测了最终地表沉降量,结果表明,当前开采情况下采空区不影响地表公路正常运行,但沉降引起的路面起伏及坡度变化等问题需予以关注,该研究方法可供类似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土体压力对地铁旁通道解冻后地表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波  李东阳  廖建军 《煤炭学报》2011,36(4):551-555
在地铁旁通道人工冻土解冻后,冻土体的融化沉降量不仅和土体性质、含水量有关,更受到周围土压力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压缩沉降,进而引起地表的沉降。结合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和前苏联一维融土层沉降公式,建立了能够同时反映土体压力和融沉系数对地表沉降量影响的计算模型。结合某旁通道冻结工程,预测分析了无注浆条件下地表的沉降量。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旁通道冻结工程,土体解冻后的融沉量要小于土体压力产生的压缩变形量,其中压缩变形量约占总变形量的72%~87%。并且在土体埋深的增加或者地表有附加荷载的条件下,压缩变量所占比重将更大。  相似文献   

14.
考虑饱和软土地基的流变固结特性,紧密围绕饱和软基在大面积堆载预压条件下工程实践,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深入分析了地基的变形过程及工程运营后的工后长期沉降/差异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并结合地基长期变形规律,探索性地模拟了跑道结构层因地基差异沉降而导致的附加弯矩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由于软土的工程特性,软土路基在填筑时附加荷载所引起的超静水压力的消散必须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完成,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减小路基工后沉降量,必须软土路堤施工过程中进行观测与控制.结合有关成果资料和工程应用,介绍和探讨了软土路基变形和稳定观测的内容及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利用灰色GM(1,1)模型得出的高速公路工后运营期路基沉降预测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与后期沉降趋缓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先用弱化缓冲算子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弱化处理,再利用弱化缓冲序列建立灰色GM(1,1)模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BP网络对沉降预测值修正,使修正后的预测值更加接近实际值。工程实例表明在弱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灰色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可用以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数学模型在工广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规律中预测的准确性,采用了GM(1,1)灰色系统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值处理方法.对比了两种模型在预测工广地表沉降中的有效性和精确性,为提高信息预测的精度和自动化以及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煤矿开采必然会引起地表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若沉降量超出规定范围,将会导致窑洞的变形破坏。为分析采空区对地表窑洞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利用FLAC3D软件,研究了地表窑洞受采空区影响时的沉降变形与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窑洞受采空区影响时,从拱顶至底部沉降量逐渐减小;窑洞沉降量随开采厚度和工作面推进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窑洞位于采空区中央正上方时沉降量最大,而位于采空区边界上方时,窑洞的不均匀沉降最明显;煤矿开采后及时填充,可利于提高窑洞稳定性。本文结论为研究采空区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路堤的稳定与沉降。为掌握软土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就必须进行动态观测和沉降预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而众多的预测方法给实际应用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预测方法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就几种常用的曲线拟合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针对具体工程选取更为合适的预测方法,有效控制工后沉降并保证路堤施工和运营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灰色预测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筑物变形预测中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了提高预测精度,该文结合灰色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构造并联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PGNN)对南京地铁隧道某监测点的沉降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PGNN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单一的灰色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证明了PGNN组合方法在地铁隧道沉降量预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