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获高产油气流,展示出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储集层系、圈闭条件、充注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优势成藏条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认为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稳定分布,生烃潜力大,热演化程度高,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发育巨厚的砂岩储层,遭受埋深后依然可保持较高的孔隙度,是油气富集层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了多个大型背斜、断鼻构造,提供了有利的成藏空间;乌马营潜山新构造运动时期断层活动趋于停止,晚期油气大规模充注有利于油气藏保存。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证实了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巨大的生烃潜力,指明了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这一重点勘探层系,将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有效勘探深度拓深至5000m,大大拓展了潜山内幕油气资源的勘探空间。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技术方法,结合储层物性、沉积相等资料,对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储层预测地质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须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钙屑砂岩等富含岩屑的砂岩,砂岩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中等;主要的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物性差,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控制须四段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沉积微相、埋藏早期和溶蚀期砂体所处的古构造位置以及(主要是下亚段)裂缝发育情况。据此建立了该区须四段储层预测地质模型:须四上亚段储层预测地质模型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埋藏早期古构造高位置;须四段下亚段储层预测地质模型为砂岩含量高的辫状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溶蚀期古构造高位置+裂缝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受到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的影响,但因被晚白垩世以来沉积物覆盖,没有很好的露头资料,使得其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具体特征仍不清楚。基于地震等资料,利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计算缩短率等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基底及盖层的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根据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残余厚度与研究区构造演化剖面等资料,按照中生代构造运动强度将黄骅坳陷分为印支期强挤压区(南部地区)、中生代弱变形区(中部地区)和燕山运动强挤压区(北部地区)。黄骅坳陷中生代主要经历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两期应力方向不同的挤压构造活动,其中印支期鲁西地块向北与黄骅坳陷发生挤压碰撞使得黄骅坳陷南部地区产生了大量逆冲断层,而燕山期燕山褶皱带对黄骅坳陷施加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并促使其在北部地区形成了巨大复背斜。黄骅坳陷南部地区在印支期发生强烈变形,中部及北部地区印支运动响应微弱;燕山运动则正好相反,在黄骅坳陷北部地区活动强烈,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响应微弱;黄骅坳陷中部地区即孔店-北大港地区构造活动微弱,为两期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的分界带。中生代变形强烈的区域往往拥有更高的油气勘探潜力,总体上位于黄骅坳陷北部地区的潜山普遍优于位于中南部地区的潜山,而南部地区的潜山则普遍优于中部地区的潜山。本文研究结果对黄骅坳陷下一步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盆地中古隆起对早期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川西地区不仅发育了孝泉—新场—丰谷近东西向古隆起的雏形,在龙门山前和川西坳陷内部还发育北东走向的“串珠”状古隆起;地震属性揭示,印支期古隆起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裂缝的展布以及岩溶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综合考虑储层展布特征、古隆起与储层叠合程度、烃源条件与油气运移通道匹配关系等认为,除了大型构造隆起带和斜坡带,川西凹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区也可能是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储层是目前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储层储集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改造,目前整体处于中成岩A1—A2期,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和交代作用。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差,表现为低孔—低渗和低孔—致密的特点,储集空间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高岭石晶间孔发育,极少发育原生孔隙。孔隙结构分为A-1、A-2、B、C、D和E的5大类6小类。其中,A-1类孔喉为中高孔—中喉型,连通性最好;A-2类孔喉为中高孔—细喉型,连通性次之;B类、C类为小孔—细喉型,连通性较差;D类、E类为小孔—微喉型,连通性最差。不同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解作用形成大量次生溶孔,改善了储集性能,为有利储层的形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在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发育区发现了多个"古生古储"型煤成气藏,表明黄骅坳陷煤成气勘探具有很大潜力。从黄骅坳陷的潜山类型、生气条件、储层特征、供储关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煤系发育区煤成气的成藏条件,同时对典型气藏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在成藏条件和区带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指出黄骅坳陷存在羊二庄—埕海潜山、孔店潜山、乌马营潜山、东光潜山和泊镇潜山5个煤成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9.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潜山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潜山储集层的岩心及地面露头进行了综合研究.潜山储集层的岩性主要是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包括溶孔、溶洞、裂缝和基岩微观孔隙,形成孔-洞型、裂缝型、缝-洞型和孔-洞-缝复合型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区内多期次的古岩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岩溶作用主要发生于沿潜山不整合面的风化淋滤带、水平潜流带、断层裂隙带及顺层层面,形成相应的溶蚀孔洞型储集层.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裂缝不仅增加了储集层的孔隙度,还极大地改善了孔洞的连通性,提高了储集层的渗透性能.但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储集层的发育程度不同:白云岩类储集层好于灰岩类储集层,无石炭-二叠系覆盖区的储集层好于有石炭-二叠系覆盖区,断层发育区内储集层好干断层不发育区.河西务构造带西南端潜山储集层发育,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图4表4参14  相似文献   

10.
以石炭-二叠系探井揭露的地质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储层物性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致密砂岩气藏的沉积地质背景及生、储、盖地质条件,探讨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海相-过渡相-陆相的沉积演化背景为致密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含煤地层腐殖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生烃强度大,喜山期二次生烃作用显著;砂岩储层虽经历深埋和强烈压实、胶结作用,多具有低孔-低渗特征,但由于多次抬升和浅层地下水动力活跃等因素导致以溶蚀孔隙为代表的次生孔隙较为发育,具备了储集能力;发育良好的区域性厚层泥岩为致密砂岩气的保存提供了优质的盖层条件;济阳坳陷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形成于古生古储的多期间断式岩性构造组合圈闭。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具有良好的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1.
千米桥潜山构造油气藏成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华坳陷板桥构造带。1998年钻于该构造的板深7井在奥陶系试油,获凝析油143.36t/d、气275309m3/d,这一成果标志着大港油田古潜山的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印支期—早燕山期的挤压逆冲使石炭-二叠系遭受剥蚀,奥陶系长期风化淋滤大量形成晶间溶孔,挤压逆冲还使奥陶系形成大量裂缝。晶间溶孔与裂缝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有利的储集条件,这是形成千米桥潜山奥陶系油气藏的重要因素。千米桥潜山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板桥凹陷沙三3段烃源岩。沙三3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成烃条件,并在沙一段沉积末期开始向千米桥潜山排烃。千米桥潜山圈闭形成时间早(印支期—燕山末期),上覆中生界、沙三段泥岩盖层厚度可达1300m,第三纪的构造断裂活动对潜山构造影响很小,有利于潜山油气藏的保存。图5(姜平摘)  相似文献   

12.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扇和反冲断层构成的三角带内幕构造,抬升受侵蚀形成潜山主体,喜马拉雅的两次古旋拉张使潜山掀斜定型。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整体热沉降,潜山两侧凹陷沙三段生成油气向潜山侧向运移成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歧口凹陷区独特的盆地演化历史分析,初步探讨了歧口凹陷区潜山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潜山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明确印支期古隆起的存在是歧口凹陷潜山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古隆起区古生界强烈剥蚀,两翼断层逆冲与反转是潜山内幕储集层发育、油气输导系统形成的关键。受中生代古构造的影响,歧口凹陷潜山可分为断块古地貌、伸展断块两种主要潜山构造类型。结合潜山供烃特点、内幕结构特点判断,认为歧口凹陷区潜山勘探主攻方向应集中在两大领域,其一是印支期古隆起波及范围内的低位序潜山,重点探索古坡折带近东西向潜山构造;其二是歧口凹陷南缘广泛分布的中生界及上古生界内幕潜山,探索不整合控制的隐蔽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致密,裂缝较为发育,但裂缝的类型和成因机制研究尚不明确。针对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利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观察、岩石薄片观察和测井识别等手段,进行裂缝特征描述、识别、成因的研究。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异常压力缝3种裂缝类型。依据裂缝切割关系、岩石声发射实验、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分析方法认为研究区二叠系致密储层发育4期构造裂缝,分别在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构造作用下形成,其中第4期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充填程度最低,有效性最好。吉木萨尔地区芦草沟组储层发育的层理缝的形成与古构造应力、沉积成岩作用、生烃排酸溶蚀等作用相关,大多顺层理产生破裂,原油顺层理缝分布。通过对研究区层理缝研究分析,总结出构造—成岩和生烃排酸溶蚀2种层理缝成因。  相似文献   

15.
印支-燕山运动对大港探区古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及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古生界、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基岩断裂体系,重构了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构造格架。根据古构造样式及演化的研究,明确大港探区基底构造经历了印支-早燕山阶段的逆冲褶皱和差异隆升、燕山运动中期拉分断陷两大演化阶段。探区内古潜山圈闭形成与分布受控于上述古构造演化,印支-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对古潜山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印支-早燕山期古构造背景控制潜山类型的有序分布,形成古地貌残丘潜山、断块-地貌潜山以及构造变形潜山,并表现出与古近纪盆地结构反转分布的特点;2潜山内幕圈闭样式与裂缝型储层发育则受古构造变形体系控制,古隆起与古斜坡区古逆冲及走滑构造控圈闭特点明显;3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控制古生界差异剥蚀,跷跷板反转的古斜坡区发育内幕隐蔽型潜山圈闭。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决定和影响了大港探区古潜山的油气类型和分布,综合考虑构造和石油地质因素,大港探区中、低位序古地貌残丘潜山和内幕隐蔽型潜山勘探潜力较大,而远离生烃灶的高位序断块潜山油气保存条件差、潜力最小。  相似文献   

16.
������Һ�������ɰ�ҳɲ���������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控制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和分布;②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富集油气的主要圈闭类型;③天然有效裂缝系统是高产的关键;④古今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这些认识和成果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骅坳陷与冀中坳陷和辽河坳陷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对比研究,分析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潜山勘探潜力,明确勘探方向。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勘探程度偏低,潜山内幕成藏地质条件好,潜山类型多,分布面积大,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勘探领域。通过评价黄骅坳陷重点圈闭,提出有利(Ⅰ类)圈闭面积占48%,主要分布于歧口凹陷,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潜山内幕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大多数圈闭分布在洼槽区,深大断裂较发育,使寒武系—中新元古界白云岩优质储层与沙三段主力烃源层能够形成"侧向对接",易形成较大规模的"新生古储"式潜山内幕油气藏,由此提出羊二庄潜山带上1号圈闭(羊二庄潜山)作为首选风险目标。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其中的陆丰地区属于富烃凹陷。古近系石油主要蕴藏在文昌组砂岩的多种类型孔隙中,成岩作用特征决定了砂岩中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以储层薄片显微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等分析,明确了古近系文昌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获得了储层的各类孔隙组成及其含量分布,并进一步探索了储层主要孔隙的发育成因。文昌组砂岩主要发育颗粒溶蚀孔,其次是残余原生孔和胶结物溶孔。颗粒溶孔主要是由泥岩演化释放出的有机酸对长石溶蚀而成,其次是大气淡水造成的溶蚀;胶结物溶孔主要是由早期断裂、裂缝沟通大气淡水引起的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而形成;残余原生孔的发育除与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相关度较高,还与地层抬升、早期压实破坏和早期油气充注形成的异常压力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邻近生烃凹陷的古斜坡、古隆起及其早期断裂发育的高能相沉积砂岩是陆丰地区文昌组砂岩孔隙发育的关键。研究结果对文昌组深埋藏砂岩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储层中构造裂缝普遍发育,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对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依南地区构造裂缝形成时间、发育位置及发育强度,认为构造裂缝形成时间晚于依南2致密砂岩气藏形成时间,裂缝既发育在气藏内部,也发育在气藏的边界,裂缝发育程度具有不均一性。综合分析裂缝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发育强度,认为致密储层中发育的裂缝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裂缝形成以后,天然气运聚动力发生改变,天然气在裂缝内以浮力为主要的运聚动力,在基础孔隙中则以分子膨胀力为主要的运聚动力;②当裂缝晚期发育,且发育在气藏内部时,裂缝改善了致密储层的物性条件,形成了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的优势通道及储集空间;③当裂缝晚期发育,且发育在原型致密砂岩气藏边界时,原型致密砂岩气藏遭到破坏,气藏发生萎缩。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维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演化过程,在地史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并阐明了其发育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扬子板块泥盆纪沉积前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格局,印支期在扬子地台上形成北东向的"一隆两坳"格局。对比加里东期与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发现,印支期的川西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隆起之上,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亦覆叠在加里东期的川南坳陷之上,南充—梁平一带位于构造转换的枢纽带,印支期的石首—宜昌隆起发育在加里东期的江汉盆地北部坳陷上,反映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现象十分显著。从贯穿四川盆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2条构造演化剖面也可以看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构造的叠加和反转,并反映出古构造的形成与迁移过程。泸州古隆起是一个典型的印支期古隆起叠加在加里东期古坳陷上的构造,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资源配置关系,对以志留系为源的油气勘探应该具有良好的前景。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是印支期以前奥陶系以下地层油气运移的持续指向区,但它们仅能控制寒武系烃源岩的油气,与寒武系生烃坳陷相邻的古斜坡部位油气勘探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